开场: (图书介绍:情景演绎法:事件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事件场景】在跟职场上跟老板汇报情况,总是说不到点上;更同事交接总是怎么说都说不清楚;跟朋友聊天总是尬聊,被称为话题终结者;甚至在吵架的时候都吵不过他人,只能自己晚上躲在被窝里想,当时我要是这么这么这么说就好了。
【影响】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是对我们自己影响很大。大到因为沟通表达能力不足,影响我们的职场生涯,阻碍我们进步;小到因为总是说不过别人打击自己自己的自信心。
【解决】如果你被我戳中了,那你特别需要读一读这本书了。通过这本书,你将会学到高效表达领域最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更为一个有技巧的会聊天的人,让成功可能性无限增大。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好好说话》中的一个片段,来看看怎样使用“感受预防针”避免交谈中带给他人被冒犯和被攻击感。下面请大家阅读片段,看完可以示意我一下
(学习目标设定)学习者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使用“感受预防针”中的第一步,预防,先承认接下来的话只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事实;第二步,表达,说出自己感受,来避免交谈中带给他人被冒犯和被攻击感
什么叫“两个版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们自己所编写的版本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来自他人的反弹与质疑,对我们来说都是缺乏体谅的,胡说八道的,甚至是挑衅的。
虽然我们在沟通时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就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沟通中我们,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
由于情绪和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多为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我们每个人沟通的时候强调我是“对事不对人”,但是实际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
【举例子区分易混淆概念】
对事是针对事情本身,对人是指针对发生事情的人
下面大家来辨别一下下面的情况
情况一:
老板对下属说,我交给你这么点任务你都能给我搞砸了,我要你有什么用!你这个废物
大家认为这是对事还是对人?
学习者:对人
情况二:
年轻人对要求让座的老人说,你个倚老卖老的老不死
大家认为这是对事还是对人?
学习者:对人
步骤很简单,第一步,预防,先承认接下来的话只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事实。
第二步,表达,说出自己感受
可以这没说“这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我举个例子,我妈总是用我们家隔壁一姑娘莹莹已经结婚生子的事催我赶紧找对象。我常规的版本就是“老催我你烦不烦,你不就是看人家莹莹妈有孙子带你没有,你嫉妒么!你怎么这么自私”这只是我内心专属自己角度的版本,但是我在这么跟我妈说话的时候难免不会直戳戳的伤到我妈脆弱的小心脏。但如果我用今天拆解的内容说“妈妈,也许这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觉得你催我结婚就是看人家莹莹妈有孙子带你没有,满足你的想带孙子的私心”
这样预先给我妈的感受打了一剂预防针,大大降低了给我妈带来的被冒犯和被攻击感的同时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这种方法是为了能让你在发生沟通想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不刺伤对方,如果你连自己的感受都不想表达或者觉得没有必要多废话的时候,那连第一步都不用做,让对方自己生气去就好了。
下面请大家自己编一小段故事或者小剧本,可以用采访或者访谈的方式,不用过长,几百字即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比喻与男朋友/女朋友或老公/老婆的沟通中需要在不伤害对方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或与同事日常工作的交接中出现问题需要沟通,格式可以参照拆页背面的格式,有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当时的对话和动作等。小段故事或者小剧本一定要应用到我们拆解的内容哟。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5分钟后我们来情人分享。
学习者分享:
下班的公交车上年轻人有一个座位,大爷要求让座
大爷:小伙子,你看大爷这么大岁数了,公交车上站着累啊
年轻人:大爷我确实想给您让个座,但我今天确实挺累的
大爷:你这个小伙子怎么这样,要是今天是你父母站在这里你也这么说么
年轻人:大爷这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您在倚老卖老的感觉。要是我的父母站在这里看到我这么辛苦一定会让我做的
大爷:看来小伙子你是真的累了,你坐吧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我们应该如何在避免带给他人被冒犯和被攻击感的同时表达我们的感受呢。步骤很简单,第一步,预防,先承认接下来的话只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事实。
第二步,表达,说出自己感受
可以这没说“这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好,我今天的拆解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回去以后多多应用,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