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文片段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113页&115页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父母们了解无效的和有效的对抗方法之间的区别,那就是“你-信息”或“我-信息”。当我们请父母们检查一下前面提到的无效信息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信息几乎都以“你-信息”开头,或者包含“你-信息”字。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指向“你-信息”的:
•你停止那样做。
•你不应该那样做。
•你如果再……
•你如果不停止那样,那么……
•你为什么不这样做?
•你真淘气。
•你的行为像个婴儿。
•你需要关注。
•你为什么不乖乖的?
•你应该懂事一点。
但是当一个父母仅仅告诉孩子他们对一些不可接受行为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
•我累了的时候不想玩儿。
•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儿时,我肯定会觉得很沮丧。
•我刚收拾完厨房,就被你弄乱了,我肯定会觉得很泄气。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 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 父母的感受;
3.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P.E.T.的作者认为,命令、教导、讽刺、威胁的话,属于“效能”比较低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会引起其他麻烦。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效能的呢?P.E.T.对此给出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建议是:“我-信息”。
首先,“我-信息”适用于你对孩子的做法有情绪,或你希望他改变行为的情况。其次,“我-信息”要描述行为+感受+结果(有时结果可以省略)。第三,如果你的感受很强烈,你可以用强烈的语气和表达方式。第四,要注意伪装成“我-信息”的“你-信息”。
举例来说,如果你工作了一天很累了,孩子却缠着你要玩儿,这时候你可以说“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没力气陪你玩儿。你一定要让我陪你的话,我真的会觉得很不开心”,而不是“你为什么不去看电视呢”,或者“一边儿待着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I】:对于属于父母的领域的问题,有效应对孩子不可接受行为的表达方式不是“你-信息”,而是包含三部分的“我-信息”:1、对孩子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你行为+我感受+对我的影响)。
【A1】:以前小侄子晚上经常会看电视时间过长,我看到后会很烦躁的对他说:“太晚了,赶紧睡觉去,你怎么这么不省心。”然后我就直接气嘟嘟的把电视给关掉,往往双方都不开心。
【A2】: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我要这样说:“**,已经这么晚了,看电视时间过长,对视力有影响,如果你眼睛有问题,姑姑会很心疼和难过的,所以我们现在把电视关掉,一起洗漱去。”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本片段来自《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怎么改变的呢?
可惜,并没有一套对每个人都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习惯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当使用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时,习惯最具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但这还不够,为了保持这个习惯,人们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如果你想戒烟,就应培养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使它提供满足香烟在人身上产生的渴求感。然后,找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团体,比如说一群戒烟的人,或者有助于你相信自己能远离尼古丁的团体。当你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就去寻求他们的帮助。
如果你想减肥,就应了解自己的习惯,看看为什么每天休息时,自己都会离开办公桌去吃点心?然后,每到休息时,就找朋友去散步,或到他们办公桌那里闲聊,而不是去咖啡厅,或者加入一个跟踪减肥过程的小组,还可以找一个跟你一样,想在手边放一些苹果而不是薯片的伙伴。
事实一目了然: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结论:你很难消除一个习惯,只能用一个新的习惯来替代它。找到“坏”习惯的奖励,然后看下有没有什么“好”的习惯能带来同样的奖励。还有,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小伙伴也能起到很重要作用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经验:近一年来,我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一天中,会时不时拿起放于桌面的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其他人在朋友圈都推送些什么内容,似乎很关注别人在干些什么,貌似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其实与自己毫不相干。往往一整天下来,白白浪费了自己很多时间,而且特别累眼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视力。
A2规划应用:消除一个坏习惯,只能用一个新的习惯来替代:我决定从明天起,把手机由改放到办公桌的抽屉里,手机不在表面,不是触手可及,就不会随手拿起它刷朋友圈了。同时,我每天要设定固定时间,即8:00、12:00、20:00分三个时间段查看手机回复信息。在闲暇时间里,改为阅读纸质书,至少坚持1个月,找同事王玲监督。
片段五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相信可能,万一运气好呐?
本片段来自微信公众号《改变自己》11月5日文章《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可能》
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思维方式,是要做XX事,那是不是A会不同意;要做XX事,B肯定不会帮忙。第二种思维方式,我要做XX事,那首先我要搞定A,其次要搞定B;接下来,看看如何搞定A,再如何说服B。
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引发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相信可能;第二种,才是相信可能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有的时候,还没开始做事情,就先被自己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打败,出于对失败的恐惧,不去尝试,于是就引出了后悔。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时候,多去争取了一下,结果事情就得到了解决。
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最近我的身体不好,一直需要奔波医院看病。在北京看病非常难(其实不仅在北京)。我通过各种可以挂号的便捷途径,如第三方的挂号网站、114挂号等,都没能成功预约到我希望预约的医生。于是就采用了最无奈也是最笨的办法:早起排队挂号。去医院的前一天,我还专门给医院门诊部打电话咨询,了解到该医院最早凌晨五点开门,可以排队,七点挂号窗口上班,而我要挂的医生,一般每天有多少个号,挂号难度有多大。带着这些背景信息,当天早晨四点多起床,搭乘前一天预约的出租车,五点多到达挂号大厅。当窗口开始挂号的时候,我排在队伍中间的位置。但是当我排到挂号的时候,我要预约的医生已经满了,无法挂号。这时候我有几种选择,一是打道回府,下周再来;二是想尽办法,要在这一天挂到号。 如何在这一天到号?一种常规思路是找黄牛。我还有一种不常规思路,直接进诊室找医生挂号。同行的人很担心,问:“大夫又不认识你,为什么给你挂号?”确实,一般患者盈门的热门医生,对于不认识的患者,是不会愿意随便给患者加号的。但是对我而言,试一试没有伤害,万一医生心情好呢。 于是进了诊室,和医生开始沟通。每提一个希望医生帮忙加号的原因,都会被医生不耐烦地打回来,说实话,我这样的患者,也不会是第一个。在我提到了第三个原因的时候,医生突然拿过就诊卡,给我加了号。加号成功了。 出了诊室,了解到这个医生基本不会给患者加号,也了解到一个阿姨从前一天晚上八点就在大厅排队一夜,才挂到这个医生的号。我并没有那么早起,和医生也素不相识,却拿到了加号。你看,生活就是这么不公平,机会不仅是给有准备的人,也会留给那些愿意争取的人。相信可能,万一运气好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我于2014年10月份报名参加Cipmt的学习,陆续至2015年10月份将全部课程学完。期间学校曾安排我到大连大学为人力资源系的学生做交流分享,但因自己的不自信找各种理由拒绝。直到有一次班主任“威胁”说:“Tina,如果这次你还不去做分享的话,你就拿不到学校毕业评定的学分!”因为班主任给了警告,所以我不得不着手准备课件,没有了退路,给了自己不得不进行下去的理由,最终顺利的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 A2:通过此事自我总结: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是自己的顾虑太多;当你真正行动起来时,看似困难的地方,反而没有那么难了,关键是看你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是不是在做积极性的思考和积极性的行为;思考对于问题(困难)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去逃避。如今我面临的问题是:设定目标在将来2至3年内成为一名职业培训师。而我是一个不善于言辞和表达的人,目前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学员,在培训领域的经验都比我丰富,有的甚至已经是专业的培训师,而我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个小白。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内心是畏惧和自卑的,可是我想只要努力去尝试,在未来2年内的时间里,只要不断的练习,通过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课题、不同的交流方式多上课,与大家多分享,多学习,做出积极性的行为,总会有进步和提升,争取早日步入培训师的行列。
片段六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恰当应对批评
本片段来自《谈话的力量》 摘自59至73页
批评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倾听他的意见和想法,并认真地对待。如果你不愿听对方的批评,问题就会积累起来无法解决,反而让矛盾日益激化。
大部分人当遇到批评时常见的三种反应都不妥当:要么完全否认;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责对方更过分。
较好的应对批评的方法是: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 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 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 如果你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列举其他的事实。
4. 如果你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然后表达自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部分人当遇到批评时常见的三种反应都不妥当:要么完全否认;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责对方更过分。较好的应对批评的方法是: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 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 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较好的应对批评的方法是: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 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 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 如果你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列举其他的事实。
4. 如果你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然后表达自己。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刚学完驾照时,老爸每天陪我练车,在等红灯时,我习惯与前车之间保持很远的距离,老爸说这样开车容易让旁边的车并道插入,而且很危险。可我不接受老爸的观点,开车时还是与前车之间间隔很远的距离,而且跟老爸说每个人开车的习惯不一样,不能让我按照他的习惯去开车。最后往往是我与老爸谁也不听谁的,结果造成两个人都不高兴。
A2:以后再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会先认同老爸的观点,然后跟老爸说:老爸你说的没错,您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但是每个人的驾驶习惯不同,您有您的驾驶习惯,我有我的驾驶习惯,惯,我离前车距离远是因为怕两车之间发生追尾,所以请您不要强制我按照您的驾驶习惯来开车。”我相信,在肯定老爸的观点之上,再把我的想法表达给他,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样也就不两人至于都不高兴了。
片段七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通过复述准确理解
本片段来自《亲密关系(第五版)》 摘自163至164页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收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复述(paraphrasing)接受到的信息而完成。即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意思,让信息的传递者有机会肯定那就是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人们在谈话中用到复述时,并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话,并马上给予答复。相反,他们会复述对方的话并向对方重复地说出,从而花些时间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看起来会使沟通不太流畅,但它确实是个避免争吵和冲突的非常好的方法,不这样做就容易引起误解和错误。无论谈话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过热,复述都可以使之免于失控。看看下面的对话错在那里: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我妈怎么了?你总是拿她说事,你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贱人。
也许丈夫在冒火之前,做一点复述就能缓和关系。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你是说你不喜欢她来咱们家?
妻子:(惊奇)不,我一直欢迎婆婆来我们家。只是我的课程论文就要交了,下周我会多点时间待在家里。
丈夫:(松了口气)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和避免无意义的争论,我们可以通过复述对方的话来接收对方的信息,来达到两个目的:1、准确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2、及时传达自己对对方的关注与在意。同时,如果自己听的有遗漏或不明白的部分,也可以让对方有机会补充和更正。这种方式对解决问题和改善提高沟通质量很有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复述”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在CIPMT的授课中,老师就用过此类方法。每当学员有问题提出的时候,老师就会对学员的问题进行复述:“你的问题是.......吗?”,这时学员就会对老师复述的问题进行确认,如果老师理解的不准确或复述的不全面,学员就会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另外,老师在解答完问题后,还会再次向学员确认:“我回答了你的问题吗?”,让学员从内心有一种被关注和重视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好。
A2:因为从事的是酒店行业,所以日常工作中,前台接待员会经常接到外地客人提前订房的预定电话。之前的操作中,因缺少和订房人“复述”订房信息的环节,所以预定信息时有不准确,对客人入住带来了不便。在日后工作中,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暂定利用一周时间对接待员进行“复述”流程培训,即要求接待员在接到客人预定电话时,一定要向对方复述一遍客人的订房信息,同时与对方进行核对(例如客人姓名、入住时间、退房时间、要求房型等等),如果接待员复述的不准确,对方客人也会及时进行更正和补充,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错误率,同时要求质检经理进行电话抽插和监督,以提高客人的满意度。
片段八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与有情绪的人沟通时常犯的错误
本片段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摘10至11页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们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当对方在难过或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是建议、大道理、心里分析或别人的看法,他希望能够说出心中的困惑和郁闷,而倾听是一种修养和智慧,给对方充分诉说的机会,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让他知道你很尊重和理解他的感受,所以倾听是也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生活中,老爸老妈经常会因为一些家庭琐事而吵架,严重时老妈会被老爸气哭。此时老妈就会向我诉苦,把那些陈年旧事都翻出来向我倾诉,而我总是没有耐心的去听老妈讲那些陈芝麻乱谷子的事儿,往往是反过来胡乱的指责老妈一通,由于我的指责,老妈更加伤心反而哭的更厉害了,她说平日里都白疼我了,结果还和老爸一起欺负她。
A2:如果下次老妈再向我倾诉时,我想我一定要耐心的倾听,等她说完后再去抱抱她,让她知道我知道她很难过,我很理解她的感受,这样她就不至于那么伤心。待她情绪平复后,我再慢慢分析她和和老爸吵架的原因,同时也要指出老爸老妈各自做的不对的地方,我想这样去处理会让老妈更容易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