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图书介绍:
研究生(主修土木工程)TF1-2 《把时间当作朋友》不同于我们熟知的时间管理类书籍,这本书的主旨非常简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所面临的时间不够用、拖延等问题根本原因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自己和平相处。
还有一个微妙的现象需要注意。尽管在一般的环境中,时间的运动是匀速的,但实际上,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时间的运动肯定是有加速度的。对“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
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即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更重要的是,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由此看来小孩子的感觉自然是“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而“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而已”大都是老年人地慨叹,也是他们的切身感受。
如果能将这种认识纳入自己的心智,你就不会再对“最后期限”有那么荒谬的幻觉了。只要接受了必须完成的任务,你就会有真切的紧迫感,因为你知道,时间必然越走越快。而且,你现在就已经明白:“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有的时候,也许还没开始就发现自己已经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大家工作学习当中都有过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这月底需要交一份报告,一份大作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拖着懒得做,不愿意做,觉得时间还长,离最后期限早着呢,还来得及,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感觉时间过得越快,最后期限朝着我们飞快地扑来,它并不是乖乖地躺在未来的某一天,而这时,当我们意识到这点我们可能会很着急,非常焦虑、手足无措更无法开始工作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降低我们想完成好这份工作的预期,能完成多少算多少,多做一点,这个任务进度条就能多走一点,总比什么都没做强一点。然后立即行动起来。
【A1激活经验】回忆一下,以前有没有过积攒一些工作、学习方面的任务因为各种原因致自己迟迟没开始或者马上到截止日期还没做完的相关经验,这个任务不论是别人布置的(报告、会议记录)或者自己要求自己的有截止日期的任务 (学习某项技能、比如9月要考证)都可以,以桌子为界限分成两组,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交流。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他的经验。
【A2催化应用】请大家想想最近有没有什么任务是订了截止日期还没开始做,或者因为快到截止日期而来不及做而放着不做的任务,想一想现在要做,你会从哪开始做?什么时候开始做?每天愿意做多久?哪怕每天只能匀出时间做10分钟也行,写出你可以做到的具体行动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