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一级内部升级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非暴力沟通 四要素 学习目标: 了解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开场: 自我介绍:亲爱的小伙伴们,晚上好!我叫陈静,与1988年汉城奥运会,奥运史上第一位乒乓女单冠军同名。我有三个标签:
第一个是“教练”,我在一家通讯公司当任团队教练。我要做的,就是带着爱、好奇,全然的接纳和关注,启发团队和个人的思考和认知,为团队和个人赋能。
第二个是“拆书家”,“8月27日正式加入拆书帮北京翰林分舵,成为新手拆书家”---这是我人生路上新的里程碑,和引以为豪的大事件。作为思考琦师父的第17个小徒儿,我期待在这个平台上,跟着师父学习,升级打怪,早日成长为三级拆书家。
第三个是“辣”,我是辣妹子,爱吃辣,但性格不辣哈,脾气特别好,人缘也很好,期待在拆书帮结识更多的好朋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书帮和拆书法介绍

特别开心与大家相聚在拆书帮,今晚是不是有第一次来拆书帮的小伙伴,那什么是拆书帮呢?拆书帮是一个公益性的自组织,一群热爱蜕变的小伙伴在这个组织里共同学习成长。他在全国39个城市有将近50个分舵,他推进的是关于成人学习的方法论,提倡通过学习改变行为,践行“把图书的知识转化为你自己的能力”。若有小伙伴在读书时遇到这些问题: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等,都可以来到拆书帮,可不用带书,甚至也可不用先读书,只要跟着拆书家的拆解引导学习,就能帮助我们联系自己的经历或经验,将书中的一些重要技能点拆为己用,落实于我们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中。

再讲一下拆书法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论,源自于赵周老师的一本书,叫《这样读书就够了》。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在个人学习层面的应用是便签法;在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具体来说,这个方法论有三个环节:RIA。第一个环节RReading,即阅读原文片段;紧接着是IInterpretation,引导促进,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通过拆书家的讲解引导,引导我们在原文当中去找到一些重要的技能点,帮助我们去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是AAppropriation,学习者拆为己用,并付诸行动。A又分为A1A2A1是学习者去回忆过往跟这个技能点相关的经历和经验;A2是学习者知道以后我怎么应用、如何具体行动。

   小结一下,拆书就是RIA,首先是阅读原文,接着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拆解引导,然后是关联到我们自身的经验,并落实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那现在我就用拆书的方式,完成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先请大家阅读原书拆页(请主持人帮忙分发拆页,谢谢!)。有看完的小伙伴,可抬头向我微笑示意,谢谢:)

 

主题: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书籍:《非暴力沟通》

 页数:6

为了彼此能乐于互助,我们专注于四个方面--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判。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这样,这位母亲就清楚地说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方面是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我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

这个片段比较短小,我看大部分小伙伴都已经读完了,如果还有小伙伴没有全部读完,也没有关系,可以跟着我的讲解来一起学习。美国心理学教授卢森堡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发现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沟通原则和方法,他在心理学名著《非暴力沟通》的这个片段里提出,有效的沟通方式需要专注于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举个例子,一位妈妈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乱丢袜子,最有可能这样说:“赶快把你的袜子都收拾好,你怎么这么邋遢?”显然这种沟通方式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即使儿子照做了,心里也是不情愿的。如果运用有效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这样说:“儿子,看到你有一只袜子在地上(这是观察),我不太高兴(反馈感受),因为我喜欢整洁的房间(说出需要),你是否愿意把袜子放进洗衣机里?(提出请求)”。第二种情况下,妈妈诚实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告诉儿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满足她,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何加强与他人的连接、做好有效沟通?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来考虑和行动:

  1. 清楚地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或者状况;

  2. 反馈自己的感受,比如快乐、难过、开心等;

  3. 告诉对方,有这样的感受,是源自于自己什么方面的需要呢?

  4. 提出具体的请求。

    那对于上面四个步骤,要特别留意第三个,感受的根源是在我们自身,在这个步骤要

注意区分需要和归责。需要指的是把感受和自身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归责是把感受和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喜欢整洁的房间”这是需要;如果这样说“我不太高兴,因为你乱丢东西”就是归责了。后一种说法,只会让对方在心理上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在表达感受的时候要把感受和自己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

    如果我们能这样去表达,沟通将会充满温暖,充满爱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美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想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呢?我不由想起一件事,上周三的晚上,孩子在书房学习,我推门进去拿东西,注意到孩子在看游戏视频,我心里一下子就着急了,大声对他说:“你怎么又在玩游戏,你这样做让妈妈很生气,你怎么总是这样贪玩,快写作业!”,孩子听了也有些不乐意了,嘟囔着:“我都学习这么久了,放松一会儿不行吗?”孩子关上了游戏视频,开始写作业,但有些不开心的样子,我心里也有些内疚,觉得自己说话太着急了。这样的沟通效果不是我期望的。结合今天学习的有效沟通的四个要素和步骤,反思这个过程:我没有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评判;反馈感受时归责到孩子身上了;命令而非提出具体的请求。这样的沟通,让双方都很不开心,即使孩子做出了行为上的改变,也只是为了避免内疚,并非心甘情愿。

   

   A2:

   我计划在这周五的晚上,找孩子好好沟通一下这件事情。首先我要不带评论地述说观察到的状况、其次反馈我的感受、接着说出我的需要,最后提出明确的请求。我可以这么来表达:“儿子,妈妈注意到上周三的晚上,你边学习边带着耳机在看游戏视频,妈妈还注意到,上周你有三次这样的行为,妈妈感到有些焦虑和担心,因为我觉得在学习时应该专注,你是否可以试着做一下每天包括学习和娱乐在内的时间计划吗?”我想,用这样的一种沟通语言和方式,他会感受到我对他的爱与尊重,一定会更乐意跟我进一步分享他的想法的。

  

   这是我通过学习要做的改变,也期待小伙伴们能有所启发。如果我们能关注到上面的四个要素四个步骤,相信我们与他人的沟通将会变得更美好更高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