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长春阅微分舵第22次线下过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如何利用“图层工作法”节约生命 学习目标: 学会使用“图层工作法”,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时间损耗。

开场:
大家好!在我们开始拆书活动之前请大家按照3人为一组,便于拆书期间进行组内讨论。

今天我们要拆解的图书是《精进》,作者是知乎的知名用户,采铜。

采铜是一位关注于自我成长领域的心理学博士,对于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用网络时代少有的探究精神进行了深入剖析,拿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这是一本学习者写给学习者的书,对我们的成长困局,提供了更实用、更贴近生活的答案。

比如,今天我们带来的片段,就是用来解决工作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下面请大家阅读手中的原文片段,读完后请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

 

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比如在本书的写作中,很多章节是配图的,那么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写作方法,在写到需要用图的地方,我应该把文字停下来,着手画图。但我的做法是,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我才返回去加上插图。这样做的效率显然比一会儿写东西一会儿画图更高。

 

这也像用Photoshop来画图。在用Photoshop绘图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时顾及太多的其他要素,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切换成本,而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所以我把这种多线程工作的方法称为图层工作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图层工作法”告诉我们,借鉴PS当中同一时间只关注一个图层的理念,我们可以把任务拆分,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工作元素,再将这些元素重新分类。

 

我们可以按照处理对象来分类,比如分为文字、图片、数据,或者按照某一种操作来分类,比如上网检索,电话咨询,查阅工具书。

 

之后,我们逐个击破每一类工作元素。这样,我们的头脑不需要反复切换,效率更高。

 

在我去年了解了这个技能之后,我发现它还可以用在家务中:

 

以做饭为例,我发现,对于几乎每次都要用到的葱姜蒜,我每顿饭都需要在垃圾桶摘菜、水槽洗菜、案板切菜、炉灶做菜之间频繁切换,期间还要洗好几次手,耗时至少5-10分钟,而明天和今天的处理模式又极其类似。为什么不能把每个步骤提取出来,做一个大图层呢?

 

于是,我就一次准备3-5天的葱姜蒜的用量,逐步完成摘菜、洗菜、切菜的三个图层。相当于第一天摘菜的量多了,但切换的时间却没有变。之后放在冰箱保鲜盒里备用,每顿做饭时只要拿出来撒到锅里一点就可以了,不到1分钟。节约了之后几天的备菜时间。

 

这个行为我已经执行一年了,如果按照每天节约5分钟来计算,这一年我至少节约1600多分钟的自由可支配时间,相当于20多个小时,够我完成便签训练营了。

 

在我每周写便签和筹备拆书预备表的时候,也会用到图层工作法。快速完成便签营和预备表的秘密就在这里。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那么,对于你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会有写论文的任务,如果你在拼职场,可能要时常准备ppt,如果你是老师,准备教案给学生讲课或许是个大任务。请大家结合图层工作法,联想一下自己过去处理任务的经历,在小组内分享。

 

每人1-2分钟。5分钟之后我们请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一个经验。


学习者的A1案例:

李斌:利用清晨时段集中处理学习任务中的烧脑部分。


-------

A2:

学完图层工作法,请大家在便签纸上写下未来的应用规划,注意包含具体做法、明确时限、可衡量的结果。


学习者的A2案例:

于海:下周开始利用晨间跑步时间集中收听当天音频信息;

小归:下一次画思维导图时,先整理出书籍框架,再梳理全部关键字,最后处理绘画和美化部分。

 

今天的过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