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刻意练习》 所属活动: 长春阅微分舵第21次线下练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破解半途而废的黄金法则 学习目标: 习得2个有助于坚持练习的小技巧,避免半途而废。

开场: 大家好!我是思源(指一下自己的名牌),今天是我的TF1-1过级训练,先来做自我介绍。我有三个标签:医学工作者、公益志愿者、终身学习者。
我在医学学术机构工作,业余参与组织吉林省最大的民间医学公益组织——美吉公益(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加入)。爱好读书、写作、健身,喜欢和身边伙伴交流自己的成长体验。

2017年2月我了解到拆书帮,5月加入到我们长春筹备分舵,随着分舵转正,我也完成了便签训练营的30个RIA便签训练,进入了拆书家训练营。今天,是我过级训练的第一天,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够在2018年之前成为二级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我来介绍什么是“拆书”,什么又是“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它适用于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未来的具体的运用。

所以和“读书”不同的是,拆书不仅要阅读知识,还要加工知识。打个比方,我们平时听到、读到某个信息,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像看到、闻到、尝到一道好菜(比如糖醋排骨,这个我喜欢吃…),觉得食欲大开,而拆书不止要看到、闻到、品尝,还要细细咀嚼,好好消化,吸收营养,并且经过锻炼,就像我们健身一样,把菜里的蛋白质内化成自己的肌肉。

 

像小伙伴们感兴趣的,拆书法也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拆书”分两种:个人学习的拆书法,组织学习的拆书法:

个人学习的拆书法是RIA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

组织学习的拆书法,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这种现场学习的效果和参加培训是一样的。

我们的“拆书帮” 实际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就像我们长春阅微分舵这样(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不论是个人学习还是组织学习,我们的核心都是RIA读书法。那么RIA是什么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R为Reading阅读原书拆页,I为Interpretation拆书家对原文知识拆页的讲解和对现场学习者的引导,A为Appropriation就是拆为己用。A1激活学习者经验,A2催化学习者应用,A3促动学习者现场演练。有的小伙伴可能觉得有些困惑,不用担心,我们在拆书帮当中会不断带领大家进行练习。今天我带了《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一个片段,带领大家感受RIA读书法。现在大家拿到拆书片段了,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来阅读手中的片段,读完请示意我。



【R】《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Pool)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曾管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结果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孩提时代,其父母曾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他们半途而废。


特别是,有几位杰出人物曾提到,他们年幼时出现生病或者受伤的情况,在很长时间内某种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练习。等到他们身体终于痊愈并恢复练习时,很难达到生病或受伤之前的那种水平,因此感到十分沮丧,只想放弃练习。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如果真的想放弃,可以放弃,但他们首先需要继续练习下去,以恢复到他们生病或受伤之前的水平。而这发挥了作用。过了一段时间,等到他们恢复了以前的水平时,他们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可以继续进步,他们面临的障碍只是暂时的。


信念十分重要。如果你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某个目标,要么是因为你的水平已经倒退了,要么是因为你陷入了停滞阶段,此时,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和你自己达成一个协议,你将尽自己的努力回归到之前的状态或者跨越停滞阶段,然后你再放弃。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不会放弃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大家读完之后,我们进入I环节。

 

之所以选择这个片段,是因为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半途而废”的经历。这样的经历让自己觉得十分挫败,给自己默默贴上了“没毅力”“三分钟热血”的标签。但是“半途而废”的出现,其实不一定是自己毅力不够,而是我们用错了方法。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什么呢?

避免“半途而废”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要求自己在放弃之前,努力达到曾经的最高水平,或者超越目前的停滞阶段,而后再决定是否放弃。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方法会奏效呢?

因为大部分导致半途而废的罪魁祸首,实际是暂时性的障碍。一旦能够超越这个暂时性的障碍,练习者就会丢掉放弃的念头,重新回到进步轨道上来。所以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要求练习者做一次检验:是真的想放弃,还是因为畏惧暂时性障碍想要逃避?

执行这个方法需要哪些条件?

这个方法的优势之一在于非常便于操作:不需要决断——继续练习是唯一的选择;不需要其他技能或者外界推动——按照原有计划练习即可。唯一需要练习者付出的,是一段不长的时间。

原文片段中提到,这个方法在很多领域都非常奏效。比如我们所知道的超音速飞机,在接近声速的一刹那会飞行员会遇到抖动、震荡等不稳定的现象——就像遇到一面“音障”一般,而飞行员努力超越声速之后这种现象则会消失,而减速或者徘徊不前则无法超越。第二是在马拉松赛跑的二十多公里处,参赛者很多会遇到力竭、腹部不适、口干舌燥等极端体验,而一旦坚持一段时间,这种不适感会自然消失。
所以由此可见,只有勇于跨越暂时的停滞状态,才能进入新的境界。而进入新境界之后,之前的障碍都不值一提了。

因此,当我们产生放弃念头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做一次检验,只要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步:我为什么会产生放弃的想法:因为自己的水平倒退了?还是水平陷入了停滞状态?
第二步:(1)如果水平倒退了:练习一段时间,恢复自己的最高水平;
(2)如果水平停滞了:通过练习,让自己能够超出当前水平一小步。第三步:决定是否真的要放弃。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接下来是激活经验环节,我有两个A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案例1是我半途而废的经历:

我从小非常喜欢画画,还参加过一段时间培训班,但是在10岁之前就放弃了。现在分析,我当时放弃的原因有两个:老师的素描教学过于枯燥、学习素描之后我迟迟见不到自己的进步。其实如果我当时再努力一小步,让自己看到进步,就不会放弃。很遗憾,由于自己当时没有能力疏导自己的情绪,所以绘画热情就在“临时性障碍”面前熄灭了。

如果重头来过的话,一来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者老师来学习,二来我会调整自己的预期,让自己努力到看到进步,这样我就不会半途而废了。

案例2则是一个成功坚持的经历:

参加“拆学学习法训练营”期间,正是我密集加班的时期。当时我遭遇了几个困难:每天早5晚7,还要照顾宝宝,只能在开车时听课;课程容量大内容深,要听2-3遍才能充分理解;除了听课之外,还要及时完成作业。尤其是第五课的作业分析《薛定谔的挂科》,全程需要动脑筋积极思考,还非常耗时,我当时感觉自己被卡在这个环节,很快产生了放弃不做的念头。

不过后来我转念一想,就算是想放弃,自己也有了一点做作业的思路了,不如直接写出来,即便作业不及格,也算是记录自己现阶段的水平了。结果我在写出来之后,不由自主地去参考了其他成员的作业,然后收听了老师的点评,之后又重新回顾了第五课关于知识体系建立的内容。当我充分理解作业的意图、掌握相关课程内容之后,我觉得自己脱困了,感觉自己的认知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并不觉得第五课作业很难熬,也没有放弃写作业的想法了。

在这里案例中,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训练营的全部作业,其实就是因为当时多努力了一步,而后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起来。

生活中的障碍大多数都是“临时性”的。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可逾越的沟壑,其实就是一条小河沟。


A2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场景,帮助我们把这个技能点落地。我设计了这样的A2:

 

今年年初我尝试了手绘笔记,还参加过果妈组织的绘画小组,但是最近半年忙碌,再没有动笔,之前买的绘画本和彩色笔也积灰了。运用片段中的技能,我发现自己渐渐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而这个想法的萌生是因为自己的水平迟迟没有达到入门阶段,陷入了停滞状态。

因此,我打算通过一个月的练习,使自己恢复今年年初的水平,之后再决定是否真的要放弃手绘。
具体要做这些:每周至少画一幅手绘笔记或者思维导图;
每周耗时约2个小时,可完成。同时,我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拆书和读书成果,还可以在朋友圈炫耀。检查标准是:9月30日对自己进行检查,4幅作品都已经完成了吗?水平恢复至年初状态了吗?我还想放弃绘画吗?
如果水平不能恢复至年初水平,重复上述行动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