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崔田甜。(事件)我们生活中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熊孩子,打人的、一言不合就打滚的,还有更严重的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一个熊孩子把另一个小女孩扔进电梯,结果小女孩不幸遇难等等熊孩子事件屡见不鲜;有孩子的家长也经常会被自家孩子的各种各样的熊行为困扰,不写作业、拖延、攻击行为等等。 (提问)当家长碰到熊孩子们的挑战行为时,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打一顿?骂一顿?还是用其他玩具贿赂一下? (影响)其实孩子的每个挑战行为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界线非常重要,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品格养成,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以后或多或少会呈现攻击性人格或者自闭性人格,而经常被贿赂的孩子,逐年长大,他内心的欲望沟壑也会越来越深。
不必永远发脾气
(what)主动回应界限包括了孩子对事情的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被动反抗界线帮助孩子认同什么是“非我”,以及他们不喜欢的是什么,然而,成熟不止于此。孩子需要知道他们是什么,不是什么;他们爱什么,不爱什么。当他们发展对朋友、嗜好、工作、才艺的喜爱时,就会被美好和正确的事所驱使和激发。
你要帮助孩子发展主动回应界线里面“赞同”的那一面。一个超越被动反抗界线的情景,通常是很好的学习基础。当孩子觉得可以安心地表达反对的意见和他的厌恶时,也会更有开放的心胸聆听父母的教训。你要告诉孩子:“我了解你今天晚上不能和朋友出去玩很生气,但是我们认为你花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以及做功课,是很重要的事。我们不同意你出去,不是因为要对你不好。 ”
(案例)我认识一个家庭,他们七岁的儿子泰勒正处在和母亲之间的权利大斗争之中,他对母亲所说的任何的“去做”“不准去做”都要反抗,他对界线的反抗既明显又持续。最后他母亲到他卧室去要和他谈话,她一打开门,挂在门口上端的杯子就翻到下来,从头到脚洒了她一身。
任何父母这时候都会爆发脾气的,但是泰勒的母亲没有发脾气,她脸上滴着牛奶,但是平静的说:“儿子,这是很严重的,我会让你明白该承担什么后果。”然后母亲转身离开后,和先生一起制定了计划,泰勒必须洗地毯,以及学习使用洗衣机清洗妈妈的衣服。同时,接下来的一周要被限制游戏时间。
泰勒为了逃避像个坏孩子的感觉,就这件事和爸爸开玩笑说:“你不觉得很好玩吗?”
爸爸说:“不,儿子,你那样做实在太恶劣了,这对你妈妈实在是太难堪了。”
几个小时以后,泰勒和妹妹说:“凯莉,不要笑,倒牛奶不是好玩的把戏,它很伤害人。”
泰勒在母亲身上知道了自食恶果的滋味,从父亲口中知道了现实的界线,因此得以从被动反抗界线的态度,转变成为以同理心作为出发点,也培养出关心别人感受的态度。
——选自《给孩子立界线》P162-163
【I】拆书家讲解引导
(适用边界)当孩子出现种种挑战行为的时候,其实就是他们在面对界线的时候。作为一个看过书、受过训练的家长,我现在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孩子到底是在反抗界线还是主动回应界线。这两个概念听过去有点晦涩,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在体会一下。比如中午十二点吃午饭,反抗界线的孩子对于妈妈的要求会表现为哭闹、打滚、玩玩具装作听不见等等;而主动回应界线的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我现在不太饿,我可以等会吃么?”或者说“妈妈我能带着玩具小熊一起来吃么? 所以大家可以体会到区别么?对于中午十二点吃午饭这个界线,被动反抗的孩子只是在认识这个界线,发了脾气但并没有解决问题。而主动回应界线的孩子是在认识界线的基础上,努力的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用四个步骤(行为)在孩子出现挑战行为时引导孩子主动回应界线(界定)。
书中的例子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来教会孩子主动回应界线。这个办法的原则就是:予以同理心,但告诉孩子自己的坚持。(具体步骤)我简单的总结了一下,分以下几步来进行:
第一步:先冷静一下;可以短暂的深呼吸几秒,也可以告诉孩子,我需要冷静2分钟,然后我们再来讨论。
第二步:认可孩子的感受;我明白你现在非常非常想做什么,你感到很难过、很委屈、很愤怒等等。
第三步:告诉孩子自己的坚持;但你这样做妈妈觉得会有点问题。
第四步:帮助孩子认识到还有其他办法;可以给予孩子其他选择,并告诉他分别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也可以鼓励他主动解决问题。也可以两者兼有。
简单的举个例子:(案例)我堂弟家的孩子今年5岁了,他上幼儿园中班时突然出现了一个行为就是吃饭的时候往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碗里吐口水,这个行为实在是太差劲了。然后他妈妈问我,怎么办呀,老师说不听,回家以后还被我堂弟打了一顿,还是没有用(对比)。后来有一次,我去他家的时候问浩浩,你很喜欢那个小女孩么?他看我一眼,没说话。然后我说,姑姑知道,你是想用这样的办法来吸引那个小女孩注意吧!因为她不怎么和你玩,你有点沮丧所以才想搞恶作剧吧(第二步)。然后他就说话了,告诉我,我都给她带饼干了,她吃饭总是不和我坐一起。我说,是哦,你挺难过挺委屈的。但是姑姑觉得,你给她碗里继续吐口水的这个行为是不对的(第三步)。你想想,被你吐了口水的饭就不能吃了,那小朋友肯定会特别生气,她就更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啦。你可以直接告诉她,我给你拿了我最喜欢的饼干,你愿意中午吃饭的时候和我坐在一起么?(第四步) 然后浩浩说,那她要是还是不愿意呢?我说那你想想看,还可以做什么让她觉得开心的事?浩浩想了半天,说那可以不坐旁边坐对面。我说,好呀,明天你去幼儿园了试试看。
解决挑战行为其实也没那么难是不是,冷静-认可感受-告知坚持-找到解决办法-承担后果,那如果孩子还要继续争吵、哭闹,我们可以先暂停,从让自己冷静开始,保持自己的坚持。
接下来,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按照分组,现场来编一个小剧本,内容就是孩子出现了某种挑战行为时,家长和孩子相处的一个场景。挑战行为可以想想我们平时碰见的熊孩子,他们的那些不吃饭,不写作业,打人,抢东西等等。
现在请每组学员先想出一个你们剧本中熊孩子的挑战行为,然后想想,孩子和家长之间会有怎样的互动。
记得家长的行为、语言中要包含我们今天所学习的how。 好了,时间到,我们请一组小伙伴来给我们表演一下你们组刚才的剧本吧。
剧本表演:
学习者A(扮演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停的把碗里的吃的往地上扔。
学习者B(扮演妈妈)看过去很生气,然后深吸一口气
学习者B:“宝宝,你都没有把饭吃进嘴里,一直扔。妈妈看得出来,你吃饱了,觉得这样扔饭很好玩,你会很开心是不是?”
学习者A点点头,“是的”继续扔
学习者B继续深吸一口气,“但是妈妈觉得这样扔饭是在浪费粮食,是不对的。”
学习者A:“这样好玩嘛”
学习者B:“如果你吃饱了,想玩扔东西的游戏,我们可以去玩具屋里面有海洋球可以扔呀,或者你可以想想吃饱以后还可以玩什么比较开心?”
学习者A:“那我去扔海洋球吧!妈妈你陪我”
学习者B:“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