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林魁,我来自福州连江。是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小伙子,目前在福建农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读研究生,我给自己定的三个标签分别是:海边,因为我是生长在海边的,所以我享受海边那种安静的氛围,所以我又给自己定了另外一个标签是安静,同时这个安静又进一步帮助我更好地研究我的课题,也就是科研方面,科研就是我的第三个标签。【什么是拆书&拆书帮?】
拆书起源于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拆书是关于成人学习的方法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拆书是学习法而不是培训法),强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行合一。拆书帮就是践行这种读书方法的社群。
拆书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1、个人学习者应用便签读书法将一本书拆为己用
2、一位拆书家拿出1本或n本书,引导参与者一起拆为己用
3、加入拆书帮俱乐部,成为拆书家,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
【什么是RIA便签读书法?】
拆书法即RIA便签读书法,分成三个部分:
R(Reading)阅读书中原文片段(读);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想)。在现场活动中拆书家将引导参与者理解原文片段的关键内容;
A(ap
R·阅读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感受的好坏取决于自身的需求和期待,以及他人言行的看法。
比如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的表现不外乎以下4个反应:
1.认为错在自己;
2. 认为错在别人;
3.了解自身对这件事的感受和需要;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就是一种有别于暴力沟通的方式方法。
A1:上周外婆摔伤了腿,我妈妈回来后就在家里说当时现场的烦心事(比如舅舅他们不仅推脱应该承担的责任,还吵闹,骂外婆这么大年龄却不小心,总是添乱等等),听着听着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烦起来。便对她所说的事加以评论,发生争执。我试着打断她,让她不要再说这些负能量的事,她又会说:“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于是不欢而散。一旁的爸爸也因为气不过舅舅他们的行为,也说了几句,结果也卷了进来,导致原本的和谐气氛被破坏,整个家里都在冷战。其实我是希望家里能够安静和睦,不要过多理会老家那些琐事的。
A2遇到类似妈妈抱怨唠叨的情况我可以这么做:
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发怒生气;
其次,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分别是什么;
再者,通过认真聆听家人的倾诉,用心体会家人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
最后,明确自己的想法,想想自己能够为达到自己的需求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