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下一次遇到一项多方(至少三方)合作而找不到共赢解决方案陷入僵局时,利用我分享的拆页一(三步骤)方法缓和矛盾让对方说出心中想法后再使用拆页二(四步骤)达成一项实现综效(共赢)解决方案。
自我 介绍 + 图书 介绍 场景介绍法 | 2分钟 | 大家好,我是二毛,一个超百公里跑步爱好者,减肥达人;今天我要带拆的这本书是《第三选择》,它的副标题是:解决人生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场景:这个关键思维是大到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其结果让香港顺利回归,让港英政府、香港市民和中央政府几方都非常满意,后来澳门也是如此;小到我们身边也总有这样让你羡慕的能人,他总是在大家都各抒己见无法达成一致时找到让你羡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 提问:我们遇到这样的多方参与需要达成一致的事件时,一般都是怎么处置的呢?你的方法是顾此失彼还是让各方都比较满意呢? 影响: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其实挺常见的,如果不能多方达成一致,结果往往会导致一个好计划、好项目被搁置,无法推进开展,严重了还可能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方法:这本告诉我们这样的结果是源于我们常见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思维,即“听我的”或者实在不行“听你的”,史蒂芬·柯维最为著名的一本书《七个好习惯》大家都指导吧,这本书就是将这七个好习惯整合为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将教会我们重新对焦自己的生命,找出“我们共同的方法-第三选择”,正如副标题所说,他是解决我们人生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帮助我们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
第一个RIA,预计15分钟 | ||
阅读 原文 片段 | 2min (4) | 这个好习惯是如何运用呢?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原文片段,这本书现在只有台湾繁体字版,阅读起来可能稍微费点劲,阅读完请示意我一下。 |
I 引导讲解 | 4 min (8) | 原文片段的标题比较逗啊,说人真的不是“东西”,确实,像原文片段所说,工作生活中遇到事情我们很容易把对方当成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然后也会不自然的把自己也工具化,都成为宝盖头的“它”,在事件中我们会成为彼此眼中的标签,你、我都是什么职务、什么身份,事件中因为我是什么样的身份,所以是对的,你是错的,或者我只能这么做,你必须怎样做。我们的聪明才智都被这些外在的标签淹没,当一旦我说出你应该或你必须之后,(简短互动)是不是特别容易引起你的反感?(简短互动)心里抗拒了大家合作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小了?所以我们应该用您,要找到你,要进入到你的内心,但我和你都成为了宝盖头的它,怎么样走入对方的内心呢? 第一步、我看见我自己 将自己看做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因为我们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份和所代表的派别立场,常常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遇到难题就会告诉自己“没办法,只能这样了”。这样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所以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这一步的技巧是去感知当下的自己的选择是在情绪下做出的?还是认真思考过做出的。 第二步、我看见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 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对对方下了定义。“他是一个富二代”,“他是一个官僚”,“他是一个奸商”,“他没什么文化”……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甚至包含着仇恨和偏见。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三选择,所以我们要放下这些标签,承认任何人是有差异的,并且尊重对方和自己的差异。 三、我找到你,让你说出你内心的想法。 当我们自己放下彼此这些标签后,自己的情绪就会缓和下来了,但对方还不把你当人,这时候要面对冲突,不要回避或自卫。这里需要你极强的倾听能力了,别人与见你解不同时不要急于反驳和争辩,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那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对方倾诉的时候只需要尊重对方和自己的差异,过程中给出对方肯定性的回答就可以了。 |
A2 催化 应用 | 8min (16) |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遇到事件对方与我观点不一致时,当我们内心卸下你我的那些外在标签后,认同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之后展开同理心聆听,引导对方慢慢的把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是很容易把矛盾缓和下来的,只有真正做到了让对方把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了解了对方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去解决问题。 那今天的这三步骤你准备用来在你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内解决你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想想看你有什么事情因为和对方闹情绪而迟迟没有进展,这件事情中你给彼此贴上了什么样的身份标签,你会怎样应用这个方法引导对方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个小伙伴这方面的困扰,并根据这个困扰编出包含有人物角色、起因、经过、任务对话和可能结果的解决方案。 5分钟 |
学习者案例记录(分享3分钟):
| ||
回应 与 反馈 | 1 min (17) |
拆页一 至 拆页二 转场表述 | 1min 本页1 (总18) | 当我们能够仔细认真聆听并让对方讲出内心的想法,把矛盾缓和下来之后是不是很容易坐回到谈判桌上进一步来探讨解决方案了?但是你和对方说来咱们第三选择吧,对方肯定一脸懵,什么第三选择?咱们自己是不是也有疑惑,讲出各自想法后怎样达到都满意的结果呢? |
A1 自测题 | 2min 本页3 (总21) | 请大家先做一下量测题,1分钟时间,在右下角算出自己的总分。 |
量测题讲解1分钟:这个自测表里面有6个问题,最低6分,最高30分,得分越高说明我们在多方参与的事件中越是能够找到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证明我们的协调交际能力越强,得分低呢,也不要懊恼沮丧,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学习一下如何成为一个拥有协调交际能力的强者。 |
R 原文 片段 阅读 | 2min 本页5 (总26) | 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第二个拆页片段,还是繁体字,阅读完后示意我一下。 |
I 引导讲解 | 3min 本页8 (总29) | 原文给出的是一个案例,讲的是美国地产大亨杜斯特在原本可以不理睬时代广场社区里其他人想法的情况下,让原本担心这只是又一栋毫无创意的商业地产项目的普通市民、环保人士、商业社群等都讲出了各自的想法,然后交给福斯富尔建筑设计所,设计出了让各方都非常满意的摩天大楼。片段中的“综效”这个概念可能是由于翻译等原因啊,我们可以理解为“共赢”,(易混淆概念澄清)“共赢”和“双赢”还有一点区别,“双赢”只有你和我两方,在特定环境下,一般我们会很熟悉对方状况,只要愿意换位思考,可能在我们自己一方努力下就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达成双赢,但共赢牵涉的方面比较多,情况更为复杂,有的我们不能够很了解他具体状况,实现让多方满意也更为复杂。(预防疑议+易混淆概念澄清)共赢是指不断在人际交往中大家放弃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寻求多边利益,皆大欢喜的结果;而不是好聚好散或放弃原则底线妥协的结果,共赢里面包含双赢。(适用边界)但像封面所说的,生命不是球赛,共赢思维虽好,但不适用于像球赛这种排名次的竞赛,比方说足球赛要是搞双赢思维,你拿名次我拿钱,踢假球,虽然结果你、我两队和赌博机构都赚了,看似皆大欢喜了,但那是违反职业道德的,严重了还可能违法。 |
A3 微行动学习 | 20 min 本页28 (总49) | A1(显像提问)1分钟:讲到这里大家回想一下自己之前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这种三方或多方参与的事件因为各自的想法而迟迟没有进展,比方说项目管控的时间、质量、成本三块总是相互冲突,或者其它的事情也可以,给大家1分钟自己回想一下。 2分钟:让学习者讲出各自的问题。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明确问题。通过重述并确认,让现场每位学习者都非常清楚接下来要聚焦所要讨论的问题(要有更好的反馈和回应)。 (14分钟分组讨论)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拆书家要提醒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要鼓励学习者相互深入追问。 3、明确问题本质。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要求大家把解决方案写在白板纸上(先讨论解决目标是什么?即解决成什么样子算满意了。再讨论如何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5、请每组派代表讲出自己组的成果 |
对学习者微行动学习案例点评总结,可能不需要这么冗长,看现场实际情况(2分钟): 感谢这个小组的讨论总结哈,他们依照原文案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一直困扰着~~~~的事情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他们先是1、提出启动第三选择的问题;2、定义了成功也就是共赢的标准;3、创造“第三选择”,4、达成“综效”也就是“共赢”的结果。这里第一步比较格式化的,当我们按照拆页一的方法脱掉彼此的身份标签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想和对方实现第三选择时,只要说出“我非常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和你的观点有点差别,你愿意和我一起来寻找到目前为止都未曾想过的更好解决方案吗?”,第二步定义成功标准,这里的关键点是,不是让大家讲出自己都想要什么,因为那样之后问题会无穷无尽,只要让对方讲出原则性的我至少不要什么就可以了。第三步创造第三选择就是大家一起坐下来头脑风暴,关键点就是有人提出无论多颠覆,多莫名其妙的想法都不要下评判,不要否决人家。第四步大家创造出来的想法,去努力达成,找到各种各样实现他的途径就可以了,比方原文案例中的方法,把他交给专业的人或专业的机构去做。 | ||
A2 催化应用 | 2min 本页30 (总51) | 通过我今天的分享,大家可以把他用到你未来工作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呢?想像一下你应用的场景并写在片段背面的空白页上,回去后两周内请将你的事件场景和具体解决方案写成电子版发送至我邮箱13601007170@163.com. |
强有力 的结语 | 1min 本页31 (总52) | 《第三选择》是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一生的精华封笔之作,利用第三选择思维你会发现他真的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一样,是解决我们人生所有难题的一个简单并且实用方法。把他认真用起来,让我们彼此都成为我们朋友身边的能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