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分享的拆书家橙子姐,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通过三个步骤与你心目中的导师建立并维持关系。我们首先做一个分组,从贝贝到阿波罗老师这边是一组,从夕晨到刘伟是一组,每组3-4个人,便于后面我们的分组讨论。
F:今天我要拆解的片段来自一本经典的实用类书籍《向前一步》。这是一本女性励志书籍,它的作者是美国facebook脸谱网的CEO谢丽尔•桑德伯格,她不仅在美国被评为最有力量的商业女性精英,同样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A:《向前一步》与市场上很多关于女性职场和身心成长的鸡汤书不同的是,通过引用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案例,深刻地剖析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提出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同时鼓励所有女性,要大胆“往桌前坐”,主动参与对话,说出自己的想法。
B:如果我们阅读这本书,按书中的建议去思考和实践,一定能更加勇于接受职业和生活的挑战,发挥潜力,尤其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片段,如何在职场上与我们心目中的导师建立和保持关系,为我们的职场发展助一臂之力。现在就请大家阅读我们手中的片段,读完之后请举手示意。
(原文)选自《向前一步》第5章 如何找到你的人生导师
由于年轻女性找到导师和赞助者相对更困难,因此她们在这方面也就更为主动。尽管一般情况下我是鼓励敢做敢为的,但这种主动行为有时候会被误导。不管寻找导师有多重要,它都不太可能通过一句“你能当我的导师吗?”就能建立。只有在双方都感到这是一种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联结时,才能建立最强有力的指导关系。
研究显示,导师对门生的选择基于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潜力。人们会本能地投资给那些才华出众以及能因资助而真正受益的人。在被指导者能善用时间、真心接受反馈时,导师会继续为之投入。这种关系可以发展为友谊,但仍然是以工作与职业关系为基础。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向年轻女性传达了错误的讯息,事实上不是“找个导师你就能变得优秀”,而是“脱颖而出,你才会得到一位好导师”。
要求一位陌生人做自己的导师,成功的概率并不大;但经过深思熟虑,明确直接地提出问题,这种交流方式是有帮助的。有一次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结束后,加勒特·奈(Garrett Neiman)拦住我,说他创立了“学院之春”(College Spring),这是个旨在向低收入学生提供考前辅导和校园心理咨询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他明确地说只是占用我几分钟时间,希望我能介绍他认识某位能帮助这个组织发展的赞助者。他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知道我非常关心教育问题。在第一次见面和后来每一次的交流中,他都非常尊重我的时间安排。他讲话利落专注,举止彬彬有礼,还总是会及时地向我告知事情的进展。
如果你想立刻引起某人的注意或兴趣,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只有在你做好充分的准备时才有可能做到。如果一开始就问“脸谱网具有怎样的企业文化”这类含混的问题,提问者表现出来的就不是对这家公司的兴趣,而是无知,因为已经有大量资料给出了这类问题的答案。这说明求职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尤其重要。当我离开财政部时,前首席幕僚乔希·斯坦纳(Josh Steiner)就怎样征求别人意见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他告诉我,在面试之前,我应该先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一次面试换来的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而是能够具体地讨论对方究竟能为我提供哪些合适的工作机会。
用出色的工作表现去获取高层人员的注意当然可以奏效,但这不是找到导师的唯一方式。我见过曾有普通职员在某次会议后在会议厅里抓住片刻,向一位德高望重、行程忙碌的高层人员征求建议。这样的交流偶然且快速。在接受建议后,潜在的被指导者可以借表达谢意的机会请求更多的指导,而这位高层人员在不自觉中就已经参与了这位普通职员的事业发展。“导师”这个词从来就不需要挂在嘴上说,实际的关系比名义重要多了。
What:导师,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在职场或人生中的支持者、赞助者,通过很多调查研究发现,在职场上拥有导师的人与没有导师的人相比,更能获得拓展性的工作、职业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薪酬。所以,寻找自己的职业或人生导师并与他建立关系,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Why:(预防异议)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我工作这么多年了,没有导师不也还行吗,也没犯过什么很严重的错误啊,就这么过来不也还可以嘛。导师会给到我们很多关于职场和人生的经验,会给我们鼓励并以身作则地教导我们。他们的智慧会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在我们偶尔犯错时也会助我们一臂之力避免让我们陷入更糟糕的局面。(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我们公司是有管培生的制度的,在很多年前管培生是没有导师制度的;当时管培生的流失率很高,我们分析了一系列原因后,针对性采取了一些对策,其中就包括给管培生指定一对一的导师,逐渐地制度延续下来之后,管培生的流失低了很多,他们的职业发展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导师和被指导者都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时,被指导者得到的帮助会更加直接,包括得到更多的有用的信息,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种竞争力,所以他会被同事们更加认可、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等。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必须要用“导师”这个名词来形容,任何与我们建立了关系的大咖、牛人或者资深人士,能够持续对我们的职业或生活产生帮助和辅导的,都可以理解和称之为“导师”。现在很多情况是,我们已经有了目标,希望某一位资深的或德高望重的人士成为我们的导师,但不知道怎样与对方建立和保持关系。很多人因为害羞,或者不知道如何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去与导师接触;或者说即使有了第一次的接触后,不知道后续怎么来与导师保持这种关系。
How:(细化行动步骤)所以,结合原文片段,关于如何与导师建立关系,我给大家以下几个行动建议:
1、 提前准备,设计导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理解为what,就是你准备跟导师聊什么。因为导师的时间安排通常来说很紧凑,所以我们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引起导师的兴趣、吸引他的注意呢?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准备,深入思考,找到什么问题是对导师来说有价值的、他关心的。如果是我们在网上都能很容易找到的答案的问题,在这里建议就不要再问了,这会让导师觉得这种网上很容易得到的信息你还拿来问我,很显然你没有做任何准备,觉得你并不特别重视这次与他沟通的机会。但如果我们提前了解到,比如导师最近在研究什么课题啊,或者导师在什么领域有什么建议和呼吁的观点啊等等,如果我们针对这方面进行准备,提出相关的对他有价值的问题,这就会让导师格外注意和引起他的兴趣,让他觉得你非常重视跟他沟通的机会,很尊重他。比如你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工作,你希望一位资深的在行业内拥有很高威望的外部人士作为你的导师,而通过一些调查后,你知道正好他最近在研究教练方面的课题。那么你在抓住机会第一次跟导师沟通时,可以问他,您觉得教练在您组织当中曾经运用的最成功的案例是什么?在推行的时候,您遇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挑战?等等这类比较明确、有针对性的问题,而不是泛泛地问“请问您觉得教练对企业有什么好处?”因为这种问题太容易在网上获得很多信息。
2、 抓住机会建立联系。可以理解为when和where,也就是何时、何地。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找到导师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提前的预约,很正式地在导师的办公室里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这种机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你可以通过在这位导师在某一次公众演讲或培训时抓住机会,或者在行业聚会/活动的中场休息时抓住机会,以书中片段为例,被辅导者是在会议室中抓住一点时间与导师建立了联系。我们可以再拓展一下我们的思维,包括你跟导师在电梯里,在餐厅,甚至在面试时,是不是都有可能与导师建立初步的联系呢?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你还可以想方设法找导师拿到他的微信号微博号,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与导师抓住机会,更多的渠道去建立联系。
3、 表达感谢,征求建议以维持关系。这一步可以理解为how,就是如何维持关系。举个例子,美国的国父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刚接触政坛的时候,在当地州议会中一个最富有、最具有影响力的议员是根本看不起他的。有一天,在议员演讲结束后,富兰克林找到他说,您的演讲中非常推荐的那本书我非常感兴趣,我一直在思考这些的问题,非常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得到指教,希望您能将它借给我仔细拜读。借到书大约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议员,同时还附上一封信,第一是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同时,也继续提出了一些疑问和自己的看法。议员给他回了一封信,对这些疑问做出了解释,言谈间的态度也很热情。再之后,这位议员非常乐意提携和帮助富兰克林,成为了富兰克林步入政坛的良师益友,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内心是非常渴望和享受这种互惠关系的。对导师来说,他们内心也是非常乐意去帮助他人的,尤其是有潜力的优秀的人才,并看到他们从中受益,导师内心也会产生非常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从富兰克林的例子中,我们知道了怎么样用“表达感谢、征求建议和更多指导”这种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的方式维持与导师的联系。
【A3:案例场景演练】(10-15分钟)
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假如下周末会开展一个你的本行业协会活动,这时你已经提前知道有一位你崇拜已久的资深人士会参加。实际上你早就想请他作为你的职业导师,或者说早就想和他建立一种长期的辅导关系,那么你会如何准备呢?然后在活动的现场休息时,你会怎么样跟他建立关系,后续采取什么计划,如何保持这种关系呢?
或者大家也可以自己考虑想到一个场景进行演练。现在我们按刚开始的分组,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和演练,待会我们请两个小伙伴给大家进行角色扮演和分享,一位小伙伴扮演导师,一位小伙伴来争取与你心目中的导师建立联系。关于你在这个场景中,角色扮演时所想跟导师请教的领域,可以是市场营销,或者人力资源,心理,教育,或者任何一个你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
在讨论的时候请记得我们刚才建议的步骤:1、提前准备,设计导师感兴趣的问题;2、抓住机会、建立联系;3、表达感谢,征求建议以维持关系;
【讨论】
哪一组小伙伴可以站起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邀请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分享】
学习者2:我们在开水间倒水、休息,我是市场销售方面的专家, 她(学习者1)是刚入行的小白。
学习者1:英爱姐您好,我一直久仰您大名了,我一直听说您在市场销售方面非常专业,我刚进少儿教育这一行,有很多问题心里一直有疑惑,能不能请教您一下呢?
学习者2:什么问题?可以的。
学习者1:我的工作,是我们部门的咨询顾问。我在前台接待的过程中,有很多家长会咨询,课程为什么这么贵,有的家长一听收费这么高,她们就望而却步了。我就不知道怎么向家长进一步介绍,让他们了解、让她们感受,甚至让她们参加体验课、购买我们的课程,这就成了我一个很大的障碍。
学习者2:我们课程相对比较贵的原因是我们请了很多专业的外教。我知道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来我们机构这学英语,是因为希望有个纯英文的环境。因为在家里学的环境是不行的,我们跟别的英语机构不同的是,虽然别的机构也有外教,但我们的是专业的外教,在美国他们是有教师资格的;而很多机构的外教,他只是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说的不好听,他有可能在当地只是一个电工,或者一个普通的职员。那他的专业水平跟我们机构的专业外教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在跟家长推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虽然都是外国人,但他们体现的专业素养是不一样的,我的收费虽然会高一些,但孩子在我们这学到的东西、受到的教育和老师赋予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你可以从这方面来跟家长介绍。还有别的问题吗?
学习者1:您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外教不仅是外国人,而且是具有专业教育资质的,知道怎么样去教别人英语的外国人。所以收费的话贵也是可以理解的是吗?
学习者2:是的。
学习者1:好的,对了,听说英爱姐姐您这边的阅读量也非常大,您不仅是业绩第一,而且听说您在工作之余会阅读很多书,您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存储量,您知道什么书是更好的,我能不能请您推荐一本书给我看呢?
学习者2:有一本书是关于市场管理,是国外的一个专家写的。不过不好意思我不太记得具体的书名了。这样吧,回头你有空加一下我的微信,我把书名发给你,你可以先看看,然后有什么问题我们再讨论。
学习者1:那太好了,谢谢英爱姐,那我们先加一下微信吧。
学习者2:好的。
拆书家:谢谢两位,我们先为她们鼓个掌。大家可以看到,首先她们抓住了机会,在开水间里抓住跟导师建立关系的机会。第二我们看到,shooshoo是提前做了准备了,设计了导师感兴趣的问题。她不是说请分享下我怎么样才能提高我的销售业绩,不是问这种泛泛的问题,她的问题非常明确和聚焦,因为课程比较贵,有些家长听到后就不愿意去买了。第三是表达感谢,然后是借书啊,通过这个与导师保持联系啊,导师也说了书名我暂时想不起来了,你后面加我微信我再把书推给你。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跟导师建立联系,再去后续保持与导师的互动关系。
【总结】(1分钟)
好的,今天谢谢大家!以上就是今天我所分享的拆书片段,如何请到牛人大咖做你的人生导师,并与导师建立和保持长期的关系。在此也祝愿大家,鼓起勇气,在职场中大胆地去找导师、大胆地往桌前坐,像这本书的标题一样,Lean In,向前一步。我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