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跃迁》 所属活动: 合肥霸都分舵拆书家第五次定级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学会6W提问法和提问的三种模式 学习目标: 能够学会运用6W提问法进行方法、价值和标准三个层面的深入思考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分享的拆书家河东西,这是我的网名,取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岁之后,我希望给自己的人生另一种可能,所以,我加入了拆书帮,成为合肥霸都分舵的发起人,聚集了一群爱智求真的小伙伴,一起通过阅读学习成长。作为一名拆书家,我希望为社群的小伙伴带来更多学习的正能量。为便于一会的交流讨论,首先我们分下组,我的左边为一组,右边为一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图书介绍】

F:今天拆解的图书片段来自《跃迁》,是一本刚推出的新书。作者古典是著名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公司创始人,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专注于个人成长领域研究。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个人跨越式成长的关键知识、方法和背后的逻辑,提出的“专注头部”“外包大脑”“终身提问”“联机学习”“知识IPO”“升维思考”等核心概念,前瞻新颖、可操作性强。

A:相比于其他一些学习方法类图书,这本书更贴近现实、接地气,对于学习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惑,都有针对性很强的对策建议。这本书受到俞敏洪、罗振宇、万维钢、徐小平、李笑来等大咖的强烈推荐,从中你不仅可以获得学习方法的“术”,更可以获得成为高手思维模式的“道”。

B:如果你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浪潮,感到提升能力的压力和焦虑?如果你希望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变为价值,最终找到适合自身的成长节奏?如果你总是痛惜“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那么,这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它会带你找到最佳路径,借助趋势红利,实现个人跨越式成长。

今天拆解的两个片段,重点介绍高手的提问方法,让你迅速学会提问理念和技巧。



第一个RIA



R原文片段

提问即思考(引自《跃迁》p158-159)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比如说“书读不过来了”这个话题,大部分人的思路是感叹下,抱怨下,讲几个笑话。但是我常常会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


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

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

2W:为什么知识太多?

答:因为筛选不够,也因为专业细分和知识爆炸。

3W:为什么非要学完这些知识?

答:其实也不一定要学完,只要学到其中有用的就好了,有些领域有人懂,问人就好了。

4W:怎么才能判断哪些是学了有用的知识?

答:最高效率、最妥善解决了你的问题的。

5W: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你这么重要?

答:这往往涉及个人价值观的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问题。

6W:人为什么要解决问题?

答:……


你能明显地看到,越是往下,思考越深入——当回答1W、2W的时候,大部分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和策略,比如说“××读书法”“××书单”来解决。当回答3W、4W的时候,思考就变成了系统和判断标准;如果你继续追问5W、6W,就会发现你逐渐进入了价值观和哲学层面。这是一个How(怎么做)—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的过程。

所以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跟随完成这个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学会运用6W提问法,进行方法、价值和标准三个层面的深入思考。


好的,多数小伙伴已经看完了这个片段。这个片段不长,却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提问就是思考”。平时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可能一般就会问一个Why,从点上思考,而运用这个片段中的6个W追问方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从纵深思考。

      (预防异议)可能有的小伙伴看完这个片段之后,可能会觉得太学术化了,生活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可能没有这么条理分明啊?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这正说明我们平时的思考方式不清晰,不会分层思考,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用6W的提问方法需要动用我们的深度反思能力,所以看起来会比较麻烦,可能很多小伙伴不一定习惯,但这才是能够找到真正答案的方法。平常我们1W提问的方法,很多时候连答案的边都没沾上,就像剥笋子,不过才剥了一层就停下来,怎么能品尝到鲜嫩的笋心呢?

      (举例)平时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提问。绝大多数学生提问的时候是这样的——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给我解答吗?就事论事比较多,不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其实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最大的后遗症。学生学习不是为了探究知识,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已,这样的学习其实是最低效的学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起的作用也不大。

      (细化行动步骤)这个片段的6W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理解如何运用并把它运用好,可能还是不太容易的。正所谓大道至简,至简中藏着大道。看似6个W,但你是在现象层面问6个W,还是从纵深挖掘6个W,思考得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在提问6个W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向深度挖掘:

        第一步,提问技术和策略层面的How(怎么做),搞清楚解决问题基本的套路方法;

        第二步,提问系统和判断标准层面的What(做什么),搞清楚高价值的问题是什么;

        第三步,提问价值观和哲学层面的Why(为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涉及的终极价值。

        通过这三个提问步骤,层层递进、问出真问题、找到真答案。

        (举例)对比一个公司来看,公司的基层技术人员需要搞清楚的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而中层管理者、项目推进者需要搞清楚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公司的高层决策者需要搞清楚第三个层面的问题。就像阿里巴巴的马云,在决策做阿里云的时候,问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都反对他,认为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而马云这个人有一个观点,就是大家都一致赞成的事情不能去做,当大家都反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而是值得去做的。马云只追问问题的终极价值,这是一个决策者应该追问的问题。今天的6个W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要能够追问到最高层次,那么你的提问能力和思考深度就相当强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

(显像提问法)在你最近的工作学习中,有没有重点关注、希望集中突破的焦点问题,比如说最近你和同事的沟通不畅,你们因为工作中的一些观点分歧产生了误会,明明你想要和他进行一次沟通谈话化解矛盾,可以一开口还是话不投机,你要追问自己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你的写作能力不行,当你打开电脑面对屏幕的时候,明明好像有满肚子的话想要说,但是就是半天敲不出一个字,究竟是哪方面卡住了?还有,快速阅读能力不够,我自己没有加入拆书帮之前也有这样的问题,经常在当当网打特价的时候屯一堆书,然后很多书没有拆封就堆在书架上,过了一段时间都落了一层厚厚的灰,读书的速度总是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感到非常焦虑,应该怎么解决?遇到类似上面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是如何提问思考的,存在什么不足?请思考2分钟,一会我请两位小伙伴起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甲:上台公众演讲问题,自己一直都是比较害怕的。以前别人问我,或是我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会害怕去公众演讲呢?回答是,我怕讲不好。然后就没了。从来没有做更深入的反思。


(拆书家引导)那么现在对于这个问题,你可以怎样应用刚才学的6w方法去提问反思?


甲:现在的话,觉得以前真是对自己太仁慈了。用这6W的话,真是像抽丝剥茧一样,能够触碰到你最害怕最敏感的地方。用6W方法可能会这样问:

1W:你为什么害怕去演讲?

答:我怕讲不好。

2W:为什么怕讲不好?

答:因为演讲前我没有做充分的准备预演。

3W:为什么不去做充分的预演呢?

答:觉得太困难了,提不起劲,想拖延。

4W:为什么提不起劲呢?

答:可能本质上还是有抗拒的心理。

5W:那是什么让你对公众演讲产生抗拒心理呢?

答:因为我在上大一的时候有一次辩论会,我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下面一片哄笑,我当时想再也不要演讲了。因为只要演讲就会把那个场景引出来,产生了一种心理障碍。

6W:那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答:只要你愿意去做,找机会去展示,从最基础的做起,一点一点建立自信。


乙:我目前在写一个系列的短篇小说,之前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几篇,但是现在有一篇我写了一半就放在一边了,因为我觉得后面的情节我是圆不回来的,圆不回来我就觉得是没有灵感。


(拆书家引导)那么现在对于这个问题,你可以怎样应用刚才学的6w方法去提问反思?


乙:那现在我知道是没有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如果按照6W方法来提问的话:

1W:你为什么写不下去?

答:没有写作灵感。

2W:为什么没有写作灵感?

答:因为没有输入量,买的书一直没看。

3W:为什么买的书一直不看?

答:那是因为我有拖延症。

4W:为什么你有拖延症?

答:因为学习读书的动力不足。

5W:为什么会动力不足?

答:因为我没有想清楚为何而写作,这可能是终极原因。

等我想清楚我是为何而写作的时候,说不定我就能明晰我的目标,然后我一步一步回溯回去,找到我写作的动力。


(拆书家反馈)刚才甲和乙说得非常好,因为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最好都是要通过6W分析出根本的原因,或者说是初心,然后再回过头来去定目标、找方法,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深度分析思路。


【总结过渡】刚才不少小伙伴反思讨论得非常深入,我们一起学习了对于面临的问题如何运用6W方法深度剖析,找准问题的症结根源,勤加练习你的思考一定会更有力度和深度。学完了如何向自己提问进行反思,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向别人提问,获得高价值信息。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第二个RIA



R原文片段


问题少年提问术(引自《跃迁》p168-170)


有一个北大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朋友和我说,他们班上有一位特别憨厚可爱的同学,“长得像熊猫,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下课的时候哪儿热闹往哪儿凑,不多说话只认真听,偶尔问几句。后来熟了一问,原来是爱国者的冯军。

这就是高手的聪明之处——谈话,尤其是高手的对话,都是一个大家穷尽多年智慧、综合很多实践、全力秀智力肌肉、生怕被鄙视的场合。这个时候不争得失,认真听、好好问,看似傻,其实是最聪明的做法。

这种人都是“问题少年”,他既能提出精妙的问题,又有小学生的心态。问题少年是让个人无法拒绝的学习姿势。不过有的问题很少有人回答,有人则屡投屡中——如何提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


1.不做伸手党,准备充分、目标清晰。


举个例子,看看这两个问题:

“我真的想得到更好的个人成长,我该读什么书?”

“古典老师,我看完了你的《超级个体》的豆瓣书单,研究了当当和京东的排行榜,还综合了知乎的一些帖子,列了一个20本个人成长书籍的阅读方向,附在下面。我现在的情况是……按照我这个情况,请你给我推荐一本最适合我的入门书,以便我快速入门。”

你会回答哪个?后面那个努力、具体、指向清晰,很难拒绝这样的问题少年。我对自己的员工有一个“百知谷”要求——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2.好问题都是组合拳。


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请一定把问题问得再深入些。

“你觉得一个人真正入门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就知道一个人差不多入门了?”

“除了读书,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还有吗?”

“如果我已经读完了这些书,我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认知再跳跃一步呢?”

“像你这样的高手,对于这个领域未来5年的发展有什么洞见?”

“还有谁你可以推荐我见见的吗?”

会不会很烦?但真正精心设计的问题会让对方很爽,因为他也没有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这是一个整合的机会。你也许没法到达别人的高度,但是你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3.输出答案。


朋友杜佳,是非常优秀的教学产品经理。她有一个大优点,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你和她说的想法、意见或者建议,她都会记录下来,发给你,并且附上“根据这个想法,我做了一些行动计划,你帮我再看看。”

我非常感激她的行为。

一方面她帮我记录了我的知识灵感——前面说过,知识的源头就在大脑和大脑的交界、知识和问题的碰撞之中;另一方面她告诉了我她的收获,这让我的助人之心得到满足。最后她还机智地提出问题:“这个计划你觉得怎样?”

电影《教父》里,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教父说:“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问题少年就是这样一个无法拒绝的姿态和技术。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跟随完成这个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学会运用聚焦式提问、组合式提问、输出式提问三种方法,提出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


       好的,多数小伙伴已经看完了这个片段。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原来提问可以有这么深的套路啊。我们都知道向大神请教提问,是提升自己的便捷途径,但是,一到提问的时候总是提的问题太小儿科,甚至说,我们看到大神不敢提问,大神没办法指导你。

      (预防异议)可能有的小伙伴心里在想,提问设计这么多套路,会不会让人觉得不太真诚?事实上,无准备的提问,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并不理解他/她讲的东西,让别人产生不好的感觉。一个尊重对方的提问者,一定是个准备充分、善用套路的提问者。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这三种方法看起来麻烦,需要提前做很多工作,但是我们要记住,所有的准备都不是无用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有时候我们也提了问题,大神也回答了,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大神回答的点。这种状态我称其为“伪提问”。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就盲目提问,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很难问到点子上,这样对方就没有办法有针对性的回答你所关心的问题,双方沟通的效率比较低,浪费彼此的时间。

      (举例)我有一次参加本地一位作家的签售会,她也是知名的公众号创始人。在签售会结束后的互动交流环境,一位读者抓住机会提问:“我非常爱好写作,请问老师如何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这样的问题,那位作家应对很机智,因为这样的问题她可能见过太多了,是不可能给出多么有针对性的回答的。我记得她告诉这位读者,大意是:你要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写作定位和方向,然后进行刻意练习,要有一定的投入的量。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其实等于没说。

      (细化行动步骤)所以,如果遇到值得请教的老师,你一定要学会有技巧的提问,这样才能将对方的最大价值激发出来,结合原文片段,给大家三种方法的建议:

      第一,做足准备,明确目标。这个准备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就是要自己先熟悉问题涉及的基本领域,确保不说幼稚的外行话,挑出在这个基础领域中你最迷惑的关键点;外部就是要了解对方的专长领域,问的问题要是对方擅长的,找对人才能问对问题,获得最佳答案。(适用场合)如果只能问一个问题,就用这个方法。比如在一场大型讲座上,就适合用这个方法,在讲座之前就做好准备,确保在讲座后抛出你的关键问题。

      第二,全面整合,打组合拳。要学会上下左右不同侧面提问。比如可以按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划分的4个大类:“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进行提问,问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跟谁学等方面。也可以运用黄金思维圈“what-how-why”模型进行提问。一定要让你的问题具备深度,最好能够激活对方的思维,让大神觉得对自己也是启发和激励(适用场合)如果可以深度交流,就用这个方法。

      第三,输出答案,反向赋能。现在很流行“赋能”这个概念,但是一般说赋能都是大神给我们赋能。如果说对方回答你的问题,是给你赋能、让你成长,那么,在此之前,先主动给对方赋能,用你力所能及的举动帮助对方,让他心存感激,不好意思拒绝你的问题。(适用场合)如果可以长期交流,可以用这种方法,让你们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


我们刚才一起学习了三种提问方法,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假设你刚刚参加完古典老师的大咖分享会,古典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普通人如何成长为超级个体”,现在有一个机会,古典老师就在你面前,给你15分钟时间,你可以与古典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你的身份是体制内公务员/国企员工/私企员工/自由职业者等等,希望能够利用业余时间让自己能够实现更好的成长,古典老师的专业方向就是这个。请根据你的身份选择一种角色,设计一下你的问题,注意运用好拆页片段中的方法。思考几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一会我邀请1-2两位小伙伴分享一下,在这样的场景下你会运用怎样的套路去提问,谈思路就好了,你会用什么方案去做?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丙:我会问关于我的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我的提问套路是这样的——

古典老师您好,很荣幸听了您关于个人生涯规划的讲座,我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想在一年之内对于自身的素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划,分别是①……②……③……。对于我这样的生涯规划能提出您的具体建议吗?


(拆书家反馈)这是一种方式,就是把你的目标具体化,就是第一种套路:不做伸手党,我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让古典能够最快的获得你的目标点。我建议你还可以更具体一点,因为古典不一定特别了解小学老师,你可以这样问:我阅读了教育心理学、儿童行为学这方面的书,但是不知道具体怎样才能运用好?类似这样的问题,他可能会给你更好的建议。这可能比刚才你提的目标问题会更好。而且,也可以运用第二种方法,打组合拳,比如你可以说我目前教学引导方面、表达能力等等不足,追问他几个问题,让他更加全面回答你的困惑。


丁:首先我肯定会做准备,明确我问他问题的思路:

第一,明确我要问的详细问题,我了解他主要领域是在个人发展、职业生涯方面,他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我也是新精英出来的兼职咨询师,所以,我会问如果未来从兼职咨询师向职业咨询师转型应该怎么做?请他给予一些明确的建议。我会把目前做的一些基础工作跟他说,让他知道我所处的水平。

第二,我会整合自己的问题,去设计问题的流程,把目前困惑我职业生涯咨询的问题分门别类理清楚。

第三,在赋能方面,我可以说,我有兴趣在合肥办新精英的分支培训机构,可以帮他扩大新精英的影响力,进一步征求他的建议。


(拆书家反馈)刚才丁说得非常好,有一个问题点非常准,从业余如何变成职业规划师,这是古典会感兴趣也擅长的领域,他应该会给出很好的回答。另外一个就是赋能做得很好,提出开设新精英的分支培训机构,他应该也会感兴趣。这样的套路下来,可能十几分钟,就能和古典建立很好的联系。


刚才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实际感受了如何提问的三种方法。大家可能会发现,这其实已经超越了如何提问,而是如何与大神建立链接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提升。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场合可以接触到比我们厉害的人,比如陪领导出差开会,领导一定是比你的认知能力要高的,与资深同事共同完成项目,这个过程中也是你提问的好机会,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讲座,可以接触各个行业的老师,还有利用网络平台参加各类线上线下课程……如何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用这些给我们的成长加杠杆,迅速地撬动我们,让我们快速成长。请加工一个你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具体例子,说明今后在这个情境下你会如何通过提问获取更多高价值信息。大家可能都会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请思考一下遇到这些问题,你将会找到谁,怎样向他提问。请在小组内分享一下,一会我邀请1-2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戊:我分享一个工作中的规划。我的工作是做检验检测的,需要用到分析的机器,前段时间坏了,后来修好了,现在我们就要面对建立一些方法,具体的实施检测。我下周就会着手去准备建立一套属于我们实验室自己的检测流程。我会这样做:

第一,先熟悉机器操作,然后根据国标的检测方法,自己熟悉了解后,选出自己不懂的点去向师傅请教,把这些疑问解决掉。

第二,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国标方法,我会列出实验室检测方法解决方案,然后给领导看,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有什么要修改的地方。

这样可以解决我工作中具体的问题,通过与师傅、领导的良好沟通,也能让我的工作越做越好。


(拆书家反馈)通过刚才戊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个片段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入了,首先要独立自主地把基本问题梳理清楚,核心问题再去找师傅;给出具体的方案,再去找领导,让领导给建议,这样会让领导觉得你非常积极主动。


己:我会去找DISC大神李海峰。因为我现在是在做艺术培训,希望转型做企业的内训师,我会去问他,因为他也是从做销售开始,到现在转做培训,我觉得他做得非常完整的。我会问他,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步骤,打通了之间的发展通道,让他实现成功转型。在赋能上,DISC有社群,我自己目前对于社群也有一些运营心得,我会给他提供一些我的观察建议,比如我会建议要有专人进行运营,等等。


(拆书家反馈)这个提问设计也很好,因为李海峰和你未来希望的发展路径是非常一致的,他可能会给出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在赋能上,为他的社群运营出谋划策。这都是很好的方式。通过与大神建立链接进行深度交流,比提几个问题更有价值。


【结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个片段,现在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第一个片段,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6个W(问题),这是向内进行深度反思;第二个片段,我们一起学习了面对外部环境,向外向高手提问的三种套路,最好是能够综合运用。一旦我们能够向内把自己的问题搞清楚,向外把成长的困惑弄明白,我相信就没有人能够阻止你成长进步的脚步了。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欢迎大家经常来参加拆书帮的活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