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卢静怡,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独立培训师。不要以为我是专治抑郁躁狂和自杀的心理医生,我专注的领域是帮助正常人群更了解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我现在主要是面向父母开设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以及心理成长课程。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指导我们将被动输入的读书方式转变成主动将书上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在拆书学习活动中,拆书家不是权威,权威是拆书家所选的图书,拆书家扮演的是引导者、促动师、催化师的角色,启发、引导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促进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践行“知行合一”。在拆书帮内部有一本人人必读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目前已经被韩国引进出版了韩文版,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出英文版,名扬全世界。
“拆书帮”是一个全国性的成人学习社群, 目前在全国30多个城市都建有拆书帮的学习者俱乐部(也叫拆书帮分舵)。我们在这里共同成长,并且还能够升级打怪,享受挑战和进步的乐趣。
如果有会玩过photoshop的人会知道,我们要想处理一张图片,需要分不同图层的,也就是我们分别在每一个图层上操作,每个图层彼此互不影响,最后合在一起就是一张完整精彩的美图了。
而图层工作法正是来源于这个思路,当我们面临多项同质性任务的时候,传统的做法是什么呢?一个一个地来,做完一个再做另一个,我以前觉得这种做法已经够快了,就是专心一个个完成嘛。这个片段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那就是:先分解,第一件事不是开工完成人无需,而是分解。把这些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接着我们会发现,这些同质性任务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可以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转换,依次调用不同的对应资源。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是我们下厨房准备一餐饭,常规做法是一个菜一个菜的完成,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每道菜的做法都是同质的,步骤大体上都是摘、洗、切、炒。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每道菜所需的食材都准备好,然后第一个步骤,摘菜,把所有的菜都摘好。然后,第二个步骤,洗菜,把所有的菜都洗好。第三步,切,拿起菜刀,嚓嚓嚓切好所有的菜,装盘。最后,开火,一道菜一道菜地炒出来,甚至都不用关火!
分享 A1 便签 (A1便签要写出具体的事件,有时间、人物、起因后果)
我在几个月以前准备一期育儿主题的系列课程。我开始着手准备时,是从讲稿提纲开始动手的,总共8节课,我想等8节课的讲稿提纲全部确定好,再开始制作8节课的PPT,然后再来准备这8节课分别要涉及、使用的相应的道具和教具。在整个过程中,我感觉效率很低——备好了8节课内容,在开始做PPT时发现,还要重新回顾前面第1节课的内容才能找到感觉;然后准备教具也要重新又一次回顾课程内容,看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结果还差点遗漏了一个重要教具,在一开始备课时明明记得的,到最后却遗忘了。现在回忆起这个过程都感觉好心累……+_+
分享 A2 便签 (A2便签要求有具体的做法,尽量设定具体可衡量的或可观测的行动目标)
书中的图层工作法对我的启发很大,如果这个方法不需要我经历三道回顾,只需要一遍就可以完工。下个月我还有一个新主题需要备课,我计划这样做:首先,把讲稿、PPT、教具材料这三项任务分为几个部分:课节划分,敲定大标题和提纲,内容等。第二步,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我要讲什么主题,先划分课节,那么,每个课节的讲稿、PPT、教具都可以在一个文件夹下;接着,敲定大标题和提纲,比如第一节课分为三个议题,讲稿和PPT同时都可以把大标题确定下来了,第一节课需要使用到的所有教具材料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分为三部分;再然后,细化内容,讲稿和PPT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应的,同步准备,而且每个小活动要用到的教具材料也可以逐一到位,列入不同小议题涉及的清单中。这样一来,第一节课备课一结束,讲稿、PPT、教具全部就位,可想而知,效率会提高好多。
另外,作为一个指导性的课纲,我计划用一张excel表格展示每个课节的大小标题、PPT演示的中心内容以及相应使用到的材料或教具,这样可以用来备查、核对。
我下个月会按照这个计划去尝试下,备课一周后看看执行效果,再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