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双主题:改变你的表达,改变你的习惯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反驳!为何你一开口就遭到反驳? 学习目标: 完成TF1-2拆书要求

开场: 大家好,我是哈默,江湖绰号“西二旗小白龙”。目前是西二旗一名高级打杂工,人称“轮值主席”。愿意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拆书,互助互行一百年。
今天哈默将要拆解的片段来自于《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豆瓣评分8.5分,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关于沟通与情感表达的书,它的另一个名字是《爱的语言》,一听我们也可能会猜到是一本教你用语言就带来舒服感觉的书。
今天片段注意来源于书籍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希望大家都有所新得,从而用到现实生活中,减少被别人反驳和批评的机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那该怎样区分观察和评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尽量避免使用“总是”“从不”“经常”“很少”等容易混淆观察和评论的词语。
例如,它会说“本周迈克在办公室里工作了60小时以上",而不是说“迈克的工作时间太长了”。“他每周最少过来三次”,而不是说“他经常过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清楚地告诉我们,要不想经常被别人反驳或批评,要将观察和评论区分开,进行观察性的描述。
具体的做法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表达时尽量避免使用容易混淆观察和评论的词语。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体会用观察和评论语气说话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应用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因为表达方式的因素而引起别人厌恶。
我们读了这个拆页,明白了跟人交流时应如何正确表达。
那么大家有没有经历过类似评论表达语句的情境,有没有相关经验,请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可以列举一个自己以前评论性的语句,回想当时听话人的反应。然后听了本次拆书,试着把它改为观察结果类语句。可以在小组内两两进行演练,体会不同语句的情绪变化。

参考情境事例:
1. 你很少配合我
(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
2. 你是个差劲的前锋
(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你没有进一个球)
3. 你花钱大手大脚
(你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4. 你经常不刷牙
(这周你有两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了)
--------------------------------------------------------------------------
大家通过演练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用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带任何评论性语句的重要性。接下来,请学习者写下以后跟别人沟通交流时的注意事项,及自己以后跟别人说话时谨慎使用的词语。时时提醒自己,避免引起别人的反驳和批评。
如:哈默的“以后尽量描述客观的事实,不要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加入进去,尽量避免“总是”和“经常”。如老妈总是逼你结婚,不要再说妈你烦不烦啊,总是催我结婚。而是说妈这是你第5次催我结婚了,我会努力找个合适的人,希望你不要着急 。”
-----------------------------------------------------------------------------------
现场学习者A,现场说了跟自己女儿的对话。

评论性语句:“你总是这样把东西乱放”。听话者的回应是:“我把什么东西乱放了,不要瞎说”。听话者明显表现出了反驳情绪。

观察性语句:“你把袜子塞在你妹妹的鞋里了”,对话的回应是:“你怎么发现的呢?”。听话者感到心虚,且没有反驳的情绪,而只想好好地解决问题。

可见区分观察与评论性语句,对我们正常的交流沟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