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山西太原筹备第11期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了解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之间的区别解决亲子冲突 学习目标: 学会四个步骤赢得孩子和获得与孩子的合作机会

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宏,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拆书,现在请大家2人一组进行分组。【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掌握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桥梁,增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了解。今天拆解的书籍是《正面管教》,作者是简·尼尔森。
【事件场景】当孩子犯错误或不听劝告时,你是怎么让孩子听你的话的,在过往的经历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当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影响写作业时,你是怎么说的?孩子是什么反应?孩子在睡觉前一定要吃那盒新买的巧克力饼干等等,你不同意,你是怎么说的?孩子是什么反应?
【提问】遇到这种孩子在家不遵守规矩或违反了限制,作为家长的你怎么办?如果是严厉和惩罚的解决问题,你觉得处理的效果如何?你有没有想过长期用这种态度进行处理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
【影响】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严厉和惩罚确实管用,但是孩子是迫于压力暂时停止这种行为,短期内还是有效的,但是严厉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惩罚的长期负面作用是孩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误解正面管教基本概念的一个例子,就是家长和老师们普遍会在使用“逻辑后果”时附加上羞辱,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羞辱的确有可能会激发孩子做得更好,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伤呢?他们是否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他们是否虽然做得更好了,但却因为害怕将来失败而不再敢冒险?他们在大人的责备、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所得到的教训,是否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自尊?还是孩子从大人的同情、鼓励、无条件的爱和所赋予的权力中所学到的东西能使他们获得人生技能的锻炼以及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易混淆概念】

    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虽只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距甚远。赢得孩子是家长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允许孩子犯错误,引导并帮助孩子在犯错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有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而赢了孩子则是家长看不惯孩子犯错,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即使表面看来战胜了孩子,迫使孩子听话,效果也是暂时的,但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则是终生的,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

今天天气很冷,但是孩子却要穿她喜欢的裙子出门,你大声的呵斥她说今天不许穿,现在马上脱下来,孩子委屈的立刻脱下了裙子,这是赢得孩子吗?这不是“赢得”孩子,是用严厉的话语这种控制的手段逼迫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孩子是妥协而不是真心与你合作。

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孩子的妈妈如果对孩子喜欢穿裙子表示理解,不强硬的反对,而是带着孩子下楼感受一下温度再引导孩子做决定,孩子会欣然接受妈妈的建议。这才是“赢得”孩子,并且赢得了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how

    我们从“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概念和区别了解到,要想“赢得”孩子合作,家长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和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一种支持的感觉孩子才会感到亲近和信任,这样孩子才会共同面对,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赢得”孩子合作的最核心的四个步骤:第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第二,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第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第四,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举例】当妈妈知道乐乐在学校最后一节课问同桌借铅笔,被老师发现,狠狠批评了一顿,并让乐乐站了一节课后,用上面的步骤怎么做到赢得孩子的合作呢?

1、表达你对孩子的理解:“宝贝,妈妈理解你,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你,并且让你罚站,你一定觉得很丢人,觉得委屈、难过。”

2、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我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也被老师罚站,我也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3、和孩子分享你的真实感受:“我真的不希望下次再因为类似的事情让你挨老师批评,况且这种事会特别让你觉得没面子。”

4、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不管在那里,都得按规矩办事,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能随便说话,不能做小动作;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闯红灯等。你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

经过这四个步骤以后,在一种合作的氛围当中,乐乐会自发的动脑子考虑解决的办法:“我以后多带几支铅笔吧,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通过这四个步骤妈妈帮乐乐找到了一个办法,避免以后不再惹老师生气和批评,这样就解决问题了。

(适用边界)适用于当你和孩子之间沟通有障碍,造成孩子对你的敌意和不满时使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在请大家就刚才学过的赢得孩子合作的方法编一个小剧本,剧本包括时间、地点、背景、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对话、动作甚至旁白。对话或旁白需要应用到“赢得合作”的方法。场景最好是大家以后可能会遇到的,这样,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会更有可能真正去应用和改变行为。现在给大家6分钟时间编剧本,6分钟后我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他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

时间:周六

地点:公园里

人物:四岁的小男孩小明和他妈妈

背景:小明在跟其他小朋友滑滑梯,他从顶端滑下来之后,久久不离开滑梯底部,其他小朋友一直在催促,他就是不肯离开。为了防止他受伤,小明妈妈强行把他抱开了,就在这时,他竟伸出手,狠狠地在他妈妈的脸上抓了一把。

对话:

妈妈:我想,你刚才不小心抓伤了妈妈的脸,心里一定很难过。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你姥姥不让我出去玩,我一气之下打了她。我当时又生气又后悔。

小明:真的吗?我其实也不想打你的,妈妈。我觉得自己可以从滑梯上下来的。

妈妈: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小明:我不知道。

妈妈:在跟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要遵守游戏规则,轮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不能耍赖,对吗?

小明点了点头

妈妈:生气的时候,不能随便动手打人,要用自己的嘴巴把事情说清楚。

小明: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打你,我以后不会这样了。

妈妈: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结果:小明不但明白滑滑梯要遵守规则,而且遇到问题要用沟通的方式解决,妈妈和小明在合作的气氛里顺利的解决了问题。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区别:“赢了”孩子是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所以掌握好四步骤才会赢得孩子,真正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机会。学会赢得合作的步骤,会帮助你更好的和孩子沟通,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有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我相信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一定可以运用上。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