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按照这个意思,80/20原则也可以说成是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经验原则。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也许你会说,如果把东西全都留下来,那岂不是连一次困扰都不会发生了吗?可这样根本不行,那些占了八成的东西虽然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但却会时不时让我们觉得不安,结果反而是更伤脑筋。那八成的东西,只要存在,就会造成困扰。说到底,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状况,况且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没用的、令人徒生困扰的废物。所以,扔掉它们更划算,不扔掉,反而会吃亏。
此外,东西越多,人就越是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了起来,就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最后导致物品四处泛滥的状态。但如果东西很少的话,就算你再忙,再没有时间,那物品的泛滥也不会有多惊悚。说到底,如果能够认真地实施断舍离,只留下筛选后的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那么整理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儿,毕竟都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些东西带着和自己的波长相符,也就是和自己相合的能量,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把多余的废物全都清走,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这么说起来,这项工作和寻宝、挖掘宝藏倒是极为相似。
要把泥里的东西挖出来很麻烦,可是如果能从泥土里挖出宝藏呢,那就不会不想动了吧!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分享I便签 (预计时间2分钟)
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东西,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这两成足以应付生活了,扔掉八成的东西只会在五分之一的情况造成困扰,不扔东西虽然一次困扰都没有,但会让人不安,所以还是扔掉划算。
并且东西越多越是必须要管理,逼着自己收拾,不仅怎么都收拾不完,忙的时候没有时间,最后导致物品泛滥,如果只留下两成的东西,东西少的话,就不会导致这种状态,
如果剩下的都是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自己的朋友。收拾的过程就像是在寻找和自己的波长和能量相合的东西的过程,就像寻宝一样愉快。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享A1便签 (预计时间3分钟)
我是一个极其喜好房间洁净有序的人,我的家里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都是非常干净和整洁的,标准是地板和瓷砖上一根头发和水印都没有,所有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衣柜里的衣服按季节和类别叠放得整整齐齐,但其实我特别喜欢囤积,大学的衣服和书都还留着,家里的东西非常多而且杂,所有柜子都是满的,包括衣柜橱柜和各种抽屉。为了整洁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劳动做家务,做家务虽然是我的乐趣,但有时也会觉得挺累,之前我更注重收纳术和整理术,并没有考虑过断舍离,其实是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整理自己其实并没有在用的东西,这是非常不划算的。和老公结婚后,我需要搬家到老公的房子里,老公是学设计出身,非常注重房间的整体设计感,虽然他的房子比我的房子大很多,但是只有正常的收纳空间,和我的小房子但拥有尽可能大的收纳空间却比,还是少很多,我眼看着自己的衣服和厨具等无论如何都放不下,很苦恼,这是之前的一个状态。
我的老公衣服少而精,这点很好,看到老公会把购物的纸袋子叠好收起来备用,不知不觉就收集了很多,已经是怎么用都用不完的量,这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垃圾,占用的空间已经和它实际的价值不匹配了。
分享A2便签(预计时间3分钟)
正好接触了断舍离的我于是开始思考扔东西,首先考虑的是衣服,我把衣服按三个原则筛了一遍,1,过去两年一次都没有穿的,2,虽然贵但不喜欢了的,3,廉价的。这三类通通都挑出来处理掉,结果是收拾出来大概一立方那么多的衣服。收拾完了之后觉得特别轻松和自在,现在不仅不用花大量时间去收拾衣柜,而且随便哪一件衣服都是实穿和自己喜好的。
同时也和老公讲了断舍离的概念,把纸袋子减少到十个以内,其余的都用做垃圾袋一个个处理掉了。
接下来我打算继续对家里的其他部分比如厨房进行断舍离,遵循少而精并且实用的原则,丢弃不实用又占地方的东西。
并且在今后买东西的时候必须三思,做为一个淘宝小能手(贬义),我必须考虑这件东西是否真的能用、耐用和实用,不要为了打折而买一堆其实用不到的东西,也不能为了便宜而去买一些品质不高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变鸡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