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积极达成》 所属活动: 7.20周四 成都拆书帮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缓和情绪两步法 学习目标: 缓和情绪两步法

开场: 学习目标:能够掌握缓和情绪两步法,当情绪出现的时候 ,通过两步法,缓和我们的情绪。大家好,我叫邓光东,邓小平的邓,黄继光的光,毛泽东的东,我现在在一家外资企业做产品维修的工作。用三个标签来形容我自己。第一个标签是:读书,自己比较喜欢读书,以前喜欢读经济、心理学、散文等等,现在开始阅读实用性的书籍,觉得对自己帮助也挺大的。第二个标签是旅行,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有时是为了放松心情,有时为了开阔视野,有时为了发现自我。第三个标签是思考,自己希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努力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在分享段子之前,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法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英文缩写RIA,R:阅读原文拆页,I: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R部分读到的片段进行解释、翻译或者复述,A:拆为己用,有三种做法,A1是激活学习者经验,经常是过去失败的相关经验;A2是催化学习者未来的应用;A3是促动学习者现场也就是当下的演练;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今天我要晋级的是1-1,这个段子摘自《积极达成》。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手中的段子。阅读完毕后,麻烦大家给我举手示意一下。

我们需要在“下判断”和“找原因”后,不要把自己的这些想法作为铁板钉钉的事实,学会质疑我们的“下判断”和“找原因”。作为几百万年的进化结果,我们不可能不去“下判断”和“找原因”,但是只要不把它们当成确定的事实,就不会强烈的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在与对方合作时,有些事情对方坚决不答应我们,这时我们的判断很有可能是“这事对我不利”,紧接着归因就可能是“对方故意为难我”,如果我们把这些判断和归因当成确定的事实,我们的情绪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说不定很快就发飚了,但发飚的结果肯定是事情没解决,人也得罪了。

当我们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和归因后,结果就会不同。加入质疑的环节,质疑判断——“这事真的对我不利吗?还是我太快下结论了?”质疑归因——“他是真的有意为难我吗?还是出于其他原因?”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碰到情绪不佳导致自己无法处理问题的情况,愤怒、不满、委屈等等负面情绪可能降低我们的判断力,这时情绪的调整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在工作中,同事对我们的计划提出了不同意见,你可能认为他是故意找茬,不赞同你的计划,那么你就可能感到不爽与愤怒,进而产生敌对的情绪,后续你们针对计划的讨论,就变成了敌我的讨论,可能就会导致两人关系紧张,计划也不能很好的完善。在这里,我们对同事提出的不同意见,急于的“下判断”和“找原因”,让我们的产生了不佳的情绪。

而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和归因加入质疑的环节,我们的情绪就可能得到缓和,让我们考虑得更加周全,以下就是缓和情绪的两个方法:

第一,质疑判断——“是不是我太快下这个结论了?”

第二,质疑归因——“是不是有其他原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大家可能在工作生活当中,或多或少都有遇到急于下判断和找原因,影响了自己情绪的情况吧,看了这个段子,我也联想到了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个女性朋友,微笑着给她打招呼,但她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回应,当时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很没有面子,自己主动打招呼,结果却没有得到她的任何回应,觉得她是故意不回应我,觉得会不会是我之前有得罪她,她还记很在心里,所以当时就想以后再也不主动给她打招呼了。如果当时能用文中的方法去质疑我的判断“她故意不回应我?我是不是太快下这个结论了?”, 质疑我的归因“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打招呼的声音太小了?或者说街上人太多,没有看到我?”。加入这样的质疑后,我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大的不爽了。


这个段子对我的启发很大,为了不过快的陷入情绪中,让自己丧失理性的判断与思考,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我会首先质疑我的判断“是不是我太快下这个结论了”,其次质疑我的归因“是不是有其他原因?”。
今后是在开车过程中,当遇到前车突然变道的情况时,我会使用文中的方法,首先问自己“我认为前车故意变道,这个结论是不是我下得太快了”,然后问自己,“是不是有其他原因导致前车突然变道呢?比如对方是个新手,没有注意到,回顾自己,有时也会出现没有注意到后方变道的情况,或者说他有急事,比较着急”,这样的话,就能缓和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马上产生愤怒的情绪,进而影响自己的心情与行为。
那最后我们再回顾下这个方法:
第一,质疑判断——“是不是我太快下这个结论了?”
第二,质疑归因——“是不是有其他原因?”
希望这个方法让大家也有所收获。今天我的拆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