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各位伙伴,晚上好!很欢迎大家今天来参加我们的拆书活动,刚好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所以我们今天的拆书活动还是蛮有意义的。而且呢,今天也是我3-1的通关训练。今天我们要拆的内容呢,接下来我会一一地跟大家分享。
图书介绍【场景介绍法】
在分享内容之前呢,我有个案例是想跟大家分享的。
(事件场景)我曾经有个来访者,他跟我说过一件事情,他说他现在很焦虑很难受,就是最近这段时间非常地不舒服,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有一件事情一直在影响着他。他有一个朋友,一个很好的哥们,结婚不久呢,发现他的老婆在拍拖期间跟另外一个人发生了关系,所以他的这个好朋友非常地难受,就是非常地愤怒,有一天晚上就跟我的那位来访者,跟他一起去喝酒,而且跟他说了这件事情,然后说他想跟他老婆离婚。然后,我的来访者就回应了他,说“是啊,这是原则问题,男人嘛,这怎么能忍呢?离婚,我觉得也蛮合适的。” 然后过了不久,他的好朋友就真的离婚了。可是呢,他发现他的好朋友离婚后非常地不开心,情绪非常地低落,整个人都消沉下去了。他看着他的好朋友那个样子,也很焦虑。后来他就在思考,是不是当时说给他的那些话促使了他去做个决定。所以我的来访者便有了内疚感,有这么一个情绪出来,所以他不得不来找我做咨询。
(提问)我想问一下,大家觉得,他当时的这种回应是否合适?
学习者:我觉得很难说。
拆书家:很难说,哦,那如果你是那个来访者你会怎么回应他,会怎样去跟他的朋友交流沟通?
学习者:先问清楚他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吧!就是说,到底这个问题在哪里?是在哪个方面?然后做了哪些解决的措施,效果怎么样?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把事情弄清楚了之后再做出选择判断。
拆书家:(影响)对,一般的话先去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了解了之后再做出回应。这样可能会比较合适一点。而且,说实在的,我们在跟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状态在里面的。那么不同的情绪状态,他所呈现出来要表达的内容跟他内心的想法可能不一定会一致。就是可能平和的状态下,他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情绪激动的时候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想法在里面了。而这时候如果不明情况就回应的话,就很容易做出错误回应导致不良的后果。(解决)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或许我们需要用到一些沟通的技巧了,而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拆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里面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给予我们的技巧。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叫“知彼”,它就是怎样的去了解一个人真正的想法,怎样的去沟通从而更好地跟对方交流。它里面会给到我们一些很好的建议。那么,它这里面会告诉我们,如果要跟一个人很好的沟通或者是想要真正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想法的话,首先你要做到以空杯的心态跟对方去交流;其次你要懂得真正地全神贯注的跟对方交流,包括他的情绪状态什么的都要去关注;那么第三个的话,就是要懂得“同理心”去倾听,这点比较重要。它的这些,给到我们都会是比较好的一些建议。而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的作者史蒂芬柯维也是家喻户晓的、很有名气的一个领导力、习惯和管理方面的一个专家。接下来,我会把这本书中的涉及到今天我们要拆的片段,发到我们的微信群里面,大家先看一下。如果看好了的话,就跟我示意一下。
R阅读原书拆页(《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259)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不断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家:看好了,是吧?我们刚刚在这个片断里面看到了知彼的重要性,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知彼”呢?那我们来看看。
【举例子、对比概念】
拆书家:比如说,你的朋友有一天跟你说:“我没在公司工作了。”这时候你会说:“我知道你不喜欢那份工作、那个公司才走的,我之前辞职的时候也是因为不喜欢那份工作、那个公司的氛围才走的。大家想想这是不是“知彼”?
不一定,对吧?嗯,不见的。因为我们很显然的看到他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回应对方,那么还有一些人他可能会说:“哦,这样啊,那你赶紧做份简历,再找一份工作吧。”那这是不是“知彼”?大家觉得是不是?
学习者:不一定。
拆书家:也不一定,对吧?!嗯,对的。他也是,很显然凭自己自身的一个判断去回应对方,直接就给对方建议让他赶紧去找一份工作。但是谁知道他是不是因为他累了想要去休息一下,世界那么大就出去走一走呢,对吧?这很难说。但确实是,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这种自传式的回应,就是凭自己的经验去回应,这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知彼。
拆书家: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知彼呢?我们从原文片段,它的内容和我们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里面的观点,我归纳总结了几点,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一个就是,我们跟对方交流的时候,要以空杯的心态跟对方交流,就是把自己过往的经验、经历都放到一边。当这样的时候,你可能就是能真正的去听对方在说些什么,即使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你真的是有自己的想法,那也会暂时把自己的想法搁置到一边,即使你不赞成他,那也先搁置到一边。
第二个就是当我们跟对方交流的时候,需要做到全神贯注的去听。为什么需要全神贯注的去听,大家还记得那个中国古代文字“听”是怎么写的吗?它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还有以对方为王,就是非常尊重对方的态度去跟对方交流,也就是说我们的口、眼、心全部都要到。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除了要去关注他的语言,就是文字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比如像我这样在说,我的这些肢体语言,就是在帮助我表达,那么肢体语言也是需要你去关注的。还有一个就是,你的语气和语调,也是传递不同信息的。比如说:“大家好!”(用高的语调说话)这个时候可能整个能量都起来了。 “大家好!”(用低的语调说话)那这个给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还有第三个就是“同理心”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同理心”倾听这一块呢,也是需要做到就是我们一定要把对方的感受,一定要很好的去关注到它。那么如何做到“同理心”倾听呢?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去表达、去重复对方的语言。比如:他跟你说:“我没在公司工作了。”那么你可以仅仅跟他回应:“哦,你现在没在公司工作了。”这就是“同理心”倾听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你可以看着他说:“哦,我感觉到你刚刚说这话的时候是有点难过的。”就是你可以看到他说这话的情感,你把他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能真正达到“同理心”倾听的状态的样子。这种呢,实际上它是最有效的能让他人感觉到“你是懂我的,你有在倾听我,所以我愿意把我想说的话说出来,然后告诉你。”这样是比较容易获取对方的信任,然后你能进一步的了解他所想表达的一切。
所以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的做到“知彼”这一点。
A2催化学习者应用
【教学习者编剧本】那么接下来呢,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种技巧,我邀请大家来设计一下场景,设计相关的场景来加以应用。我们这个故事几百字就可以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用到人物情节的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是怎么样的,就是比如当时有一件什么事情,双方有了一个沟通,那双方是说了什么话,有什么动作,甚至动作你都可以写出来。然后,最终你是有运用到我们刚提到的那三个技巧中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都运用了都可以。因为你运用了这些技巧,然后可能会让你的效果有所改变。你把这些写出来,这里有一些纸,大家一人拿一张,可以把摘要写在纸上,现在给到大家3分钟的时间,3分钟之后我们请人上来一起分享一下。
好的,我们时间差不多了,那我们先请佐旭这边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
学习者叶佐旭:我记得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他给我电话说他最近很倒霉。我觉得当时我要是运用这个倾听的技巧去沟通会比较好。因为我这个人有时候也有点急躁,就是听到什么的话,我会用我自己的经历去判断,也就是没等他人讲完话,我就会插一句什么话了。现在想到,我觉得像这种情景,比如说亲朋好友想跟你说一些事,其实他并不是想听你告诉他怎么做或者是用你的亲身经历去回应他,而他就是需要你把他的事情听完,可能他就是需要一个很好的倾听对象。我那个朋友那一次跟我说他做生意亏了,炒股呢,股票又输了,然后他们夫妻俩最近关系又不太好,经常吵架,所以他觉得特别糟糕。我当时听到他说做生意亏了,其实还没有听他讲完,就中途打断了他,就说“其实做生意本来就是有风险的。”我当时就是这样回应他,“这个也没什么,人总是会经历一些做生意上的困难或者失败。”我现在听完雯姐的这个拆书才知道,那个时候他跟我讲的时候,我需要一个空杯的心态去听他讲完,再用同理心去跟他做一些交流,比如可以跟他说,“我感受到你现在很苦恼”“你做生意亏了!股票也输了!”相信当时如果先这样回应他的话,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沟通效果。其实并不需要我去给他做一些引导,他也并没有这样一个目的。
拆书家:【摘要点评】我们听到,佐旭分享的案例很形象地呈现了如何运用我们今天拆解的知识点去提高他与朋友的沟通情景,他既用到知识点的第一点“用空杯心态与他人沟通”又用到第三点“同理心倾听”技能。【总结】其实当别人有情绪,状态出来的时候,我们能用空杯的心态跟对方交流的话,全神贯注地听,并且能同理他,那我们可能会听到更多的心声。我希望各位小伙伴回去之后也确确实实的把我们学到的技巧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达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好,我们今天的拆书的片段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