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学会提问》 所属活动: 7月15日下午|闵行|不拆不成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让对话进行下去 学习目标: 与他人讨论时,能让大家快速进入一个频道,进行有效讨论

开场: 照例先给自己三个标签,首先新人拆书家;其次是逻辑力爱好者;最后,想做一些思考力方面的探索。

学习目标是:与他人讨论时,能让大家快速进入同一频道,进行有效讨论。

下面我介绍下今天要拆的这本书。

[F] “学会提问”本书作者尼尔布朗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教授,他有一个头衔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有趣的是他曾经同时给美国和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部门进行思维训练,这是本跨领域、跨国界的书。
[A] 这本书目前已经出到了第十版,三十年来,被称为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这本书的豆瓣评分高达8.6。李开复、潘石屹、俞敏洪曾多次推荐过,尤其是老俞,他认为这项技能是中美教育的重大区别,推荐大家去学习。
[B] 这本书不帮我们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而是能带来底层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能帮大家解决大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平时有没有被忽悠过,罗胖把这个现象称为智商税。被收了税小则内心受点小伤,大则真的要损失Money。学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学会讨论,学会提问,获得更全面的思考,你可能还是会被征智商税,但起征点会大大的提高。避免损失是一方面,心中获得的优越感也是很美妙的哦。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会提问》P21-22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好学上进。此外,要让他们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如果你同他们存在分歧,不管这些分歧有多重要多严重,都不应该以口诛笔伐而收场。以下列举一些谈话策略,你可以利用这些策略来让谈话继续下去而不致中断。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二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

舌战群英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休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没有注意到文中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要理解这个词,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真理越辩越明。

 

到底如何才能越辩越明呢,给大家举个反面的例子。

 

加入拆分帮之后我对如何阅读这个话题特别敏感,有一次听到一个小伙伴说“我觉得阅读是一件神圣的事,要从头到尾、只字不差的阅读”。我内心的小宇宙开始爆发,冲了上去说"来来来,给你介绍下拆书法,巴拉巴拉"。对方还听完了,挺客气,冲我笑了笑,结束。

 

(不这么做的坏处)

 

这么讨论的坏处是什么呢。想象两个转动着的齿轮,刚才这段对话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不是两个齿轮在各自地转。客观的说,我们与他人讨论,期待是什么呢,一是想获得新知,感到满足,得不到新知也希望能获得一点优越感。可是齿轮空转,就意味期待落空了,是什么感觉呢,烦躁,郁闷,极端点可能还会怨恨对方。下意识你会不愿再和对方沟通,也许就失去了一个机会,后果有可能很严重哦。

 

(不这么做的坏处 end)

 

那应该怎么做呢,让两个齿轮咬合起来,但如何咬合起来呢,回到定义,真理越辩越明,这里面包含了一层持续的含义,双方投入的时间越长,获得的新知就可能越多。

 

如何能让投入的时间足够长,直至咬合起来呢,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我称其为“葫芦模型”。

 

b75c744a180fead117bf09ebbb571433.jpg


交流的过程就像葫芦的形状一样 发散 --> 收敛 --> 发散 --> 收敛 。

 

怎么理解呢?

 

 

第一个关键是 尊重,critical thinking在西方语境中有尊重之意,在交流中要保持友好的沟通氛围。

在语气上保持轻缓;肢体动作上表现出谦恭,比如微笑、点头。

 

第二步是 发散,不进行任何判断,只是将双方的思路尽量的展开。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复述对方观点;追问他其他的可能;提供意见供对方评估。

 

接着上面那个读书的问题,我可以这么说:"你认为完整阅读非常重要对么;"

"那有没有碰到过阅读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这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我觉得阅读片段可以更快获得解法,你的看法呢"。

 

关键是把话题不断的展开、放大,让双方都投入进去。

 

 

第三步是 收敛,话题不可能无限的放大,这样也无法有收获,我们要尝试设立里程碑,把观点聚焦起来,作为下一阶段结交流的起点。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向前一步,把双方的观点融合;也可以向后一步,回到双方共同的价值原点再开始。

 

比如我会讲:"两种阅读方法各自有发挥的场景,我们来界定下吧"

"我们都很爱读书,我发现在对书本作用的理解上有不同,讨论下吧"

 

 

 

我简单回顾下,这个框架就是先发散、再收敛并且保持尊重。以此为基础,可以让交流不断深入下去。

 

还记得我们的学习目标么,让讨论进入同一频道,我们需要让两只齿轮咬合在一起,使用葫芦模型,你可以轻松做到。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下面请大家按照两人一组分一下组。

 

请大家回想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在一次会议上,或者一场聚会上,你和小伙伴有个话题要讨论,你觉得大家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最后草草收场。你最近一次这样的经历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请想一想,在小组内分享。从我左手边开始,2人一组,最后请1-2位小伙伴来分享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杰文):

前几天公司里组织了一次关于无纸化办公的讨论。

我们提出来说,无纸化之后,阅读起来特别累,而且都合在一起要每个人自己去分拣;

另一方一直在反复的说无纸化方便归档和检索。

双边一直在各谈各个的,一直没有进入一个频道,会议谈了很长时间也没得到啥进展。


A1+: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请大家用一点点时间,思考一下你刚才组内分享的经历,

 

那个时候你没能将话题交流深入下去,

 

如果时光倒流,再回到过去相同的场景,你将如何运用刚学到的葫芦模型,开启一次新的尝试?

 

请写在便签上。然后请1-2位伙伴分享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杰文):

双方意见不合,各说各的,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结合葫芦模型的方法:

尊重:保持心平气和,不要急躁,尽可能面带微笑。

发散:认可对方提出的长期好处"我也觉得无纸化确实很有利保存";

          追问另一方在使用过程中的具体体验 "你们体验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询问对自己观点的看法"电子文档找起来好麻烦,也一起看看哪里做的不对吧"。

收敛:检索是双方的一个矛盾,可以提出讨论看为什么无纸化应该比较方便检索,但实际工作量却挺大。

最后应该能得到有建设性的结果。

(根据便签和分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