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小虾,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可以给大家做一个TF1-2的拆书练习。在这之前,我先用3个标签简单的来做一下自我介绍。
我的第一个标签就是程序猿。这是我现在从事的职业。
另一个标签呢,叫做PP虾,PPT界的一个小虾米。
我的第三个标签是闷骚男,这个可能是理工科男生的通病,很难根治。
我今天要拆的题目是《如果生活打击了你的朋友,你该怎么办?》,这个片段是来自于《B选项》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是雪莉·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大约在2年前,她的丈夫突然离世,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开始适应新的生活,并于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合著了这本书。
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是,面对亲友的不幸,你要跟他说的正确的话,一共有两句。第一句,首先向他确认,你知道了他的不幸。第二句,提出帮助。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听说了你的事情,我知道了。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我随时都在。“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招募了一批受试者,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做一些很难的解谜的题。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这些题都是能做出来的。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实验人员给他们播放噪音,噪音让人心神不定,根本就无法集中精力解题,受试者的成绩都很差。
在下一个实验里,实验人员给受试者提供了一个按钮。实验人员跟受试者说,如果你觉的噪音太大,到了你根本受不了的程度,你可以按一下这个按钮。你一按按钮就能马上让噪音停下来。然后再让这些受试者在噪音中解题,这一次他们的成绩都非常好。
关键在于,第二次实验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哪个受试者按下了那个按钮。
仅仅是知道这个按钮的存在,知道自己对噪音有这么一个最终的控制权,受试者就能表现得比没有这个按钮的时候好很多。
当朋友不开心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尽可能的帮助他们,给他们能量。
我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情,经常不知道该不该说,说吧感觉又会伤害他,不说吧感觉又不太好。重要的是我经常不知到该怎么安慰他们。
通过刚才这个片段,大家应该知道了。当身边的朋友发生不幸的时候,我们应该跟他说,而且可以对他说两句话。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哈,比如我有个朋友失业了。
第一句我可以对他说,小明,听说你失业了。(表达理解)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联系我,24小时在线。(提供帮助)
大家可以试试这两句话。
其实呢,这两句话的作用就相当于材料中的那个按钮。不管你有多吵,我只要一按这个按钮你就会消失,只不过我现在不按而已。这种尽在掌握的控制感,才是给人力量的终极武器。
比如有个人现在毕业了,想去大城市奋斗一下,但是又怕自己适应不了大城市的节奏,很焦灼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个时候如果他的父母跟他说,“你放心的去大城市吧,如果你适应不了可以随时回来,有什么其他的困难我们帮你解决”。
他去大城市底气就会足很多,他会比别人更加自信,因为他知道他随时可以回去,现在不回去只是还想再历练历练。
如果你的亲友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你要告诉他你了解他的痛苦,而且你愿意帮忙。而帮忙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增加一个选项,提供一种控制感。
比如桑德伯格再书中举了一个她同事的例子,她的一个同事的儿子病了,顾不上吃饭就一直再医院守护儿子。这个同事的朋友打电话给他,电话里只有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是你不想加在三明治里的?”
他这位朋友没有问他需不需要帮助,而是直接提供了帮助,并且提供了选项,给人提供了一点小小的控制感。
前几天我给同事做了一个PPT,他看了之后觉的效果还行,但是有点担心现场的设备支持和兼容情况。
然后我就跟他说,你联系一下看能不能去现场试一下,实在不行,我给你做个兼容版本的。
这样一说,他心里就淡定多了。后来他去试了一下,效果也还好。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或者你的朋友很沮丧,很悲伤,你的朋友是怎么帮助你又或者你是怎么帮助他们的呢?
你当时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怎么样了呢?
请大家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可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到时候邀请一组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分享内容可按这样的模板表述:A.事件背景;B.我当时的安慰方式;C: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