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王辰,是一名爱读书、爱钻研、爱实践的85后医务工作者。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拆书片段来自《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B】我们在职场中有没有感到过无趣、焦虑、或者是没有价值感呢?是否出现过迷茫呢?那通常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呢?是细细梳理还是手足无措呢?【学习目标】通过今天的现场拆书,小伙伴们能够掌握在一件事情上清晰判定自己价值观以及养大自己的一个兴趣的具体步骤,实现这两个目标。同时,这本书对于提升能力的具体策略、以及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注意事项都有明确分析。你可以通过学习增强对于职场的掌控感和清晰感。
【F】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典,著名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职业发展专家。其另一本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也很受欢迎,他在得到APP中的“超级个体”专栏点击率也一直名列前茅。
【A】相比于其他职场类书籍,这本书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例子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更加接地气。
【片段一】
1632年,68岁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日心说,被罗马宗教裁判传讯。第二年5月,伽利略被软禁。此前两位同行的惨状历历在目:哥白尼被迫害多年,临终前才出版自己的著作;布鲁诺则因为坚持学说,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伽利略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6月22日,罗马宗教当局审判,他面临的只有两条路:当众被烧死或者放弃自己的学说。
让众人吃惊的是,脸色苍白的伽利略在大庭广众之下,穿着代表悔罪的白色长袍,手执蜡烛,当众表示“公开放弃诅咒和痛恨地心说的错误和异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在接下来的九年里,作为宗教法庭的囚犯,他被软禁在佛罗伦萨城郊的一所农舍里,直至去世。他被软禁期间凭借微光所写的关于力学与落体定律的《对话录》,最终由他的学生安德雷亚偷偷带出意大利。
据说安德雷亚与伽利略有一段有趣的狱中对话。见到被软禁的老师,安德雷亚说“我们说,您的双手有污点。您说,有污点比双手空空要好些。”
伽利略说:“这话听起来很现实,很像我说的话。”
安德雷亚:“您还说过‘考虑到种种障碍,两点之间最短的线可能是一条曲线。’您赢得了闲暇时间来写只有您能写出来的科学著作。倘若您在火刑柱烈焰的灵光中了此一生,那人家就是胜利者了。”
伽利略:“他们是胜利者。没有什么科学著作只有某一个人才能写出来的。”
安德雷亚十分费解:“那么当年您为什么要悔罪?”
伽利略:“因为我害怕皮肉之苦。”
伽利略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发现推进了整个人类的认知。在我看来,伽利略在定见方面的修炼也令人尊敬,他承认和接纳自己作为“老人”而非“科学斗士之神”的一面,保护一个花甲老人觉得更重要的价值。保护核心价值观后,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后面一点的“智慧与进步”,甚至也没有去争辩那个“谁的胜利”的问题。
【R1片段的学习目标】小伙伴们在R1片段学习中,能够通过问询3个问题,梳理出3个核心价值观,从而掌握在一件事情上清晰判定自己价值观的方法。
【WHAT】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伽利略选择了悔罪和放弃自己的学说,选择“活下去”,而布鲁诺选择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被活活烧死。对于伽利略和布鲁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面对罗马宗教,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呢?
【WHY】真正影响他们做出最终决定的根源是什么?——其实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你选择生活所依据的信念和原则。”当你决定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就确定了什么对你的生命有价“价值”,什么是“值得”做的;当很多事情都值得做的时候,你必须选出“最值得的”,这就是你的“价值观”。强调一点,价值观来自对内心感受的评价,没有对错,只有真实与否。比如对于伽利略来说,“安全感”比“成就感”更重要,所以他就选择了悔罪并活下来。
【适用边界】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职业发展问题和人生重大事件抉择,当你纠结于向哪个方向发展或者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时候,价值观这东西就会左右你,也是你作出决定的主要依据。价值观会在一定时间内有调整,但是整体的方向性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
【How】那么说到价值观,我们如何判定什么才是我们的价值观呢?对于判定价值观的步骤,片段中伽利略和安德雷亚的对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其实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1.用5个词来概括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我看中的五个方面。罗列出来
2.给这5个词语按照重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3.去掉末尾的两个。 剩下的就可能是你真正的价值观了。做减法有时候能启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自我举例】比如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方面是选择去医院做医疗管理,一方面是选择去外企做销售,我希望工作中能够有独立性、安全感、能够助人、获得经济报酬和社会交往支持。如果先舍弃一个,我选择舍弃安全感,又进行了一轮,我选择舍弃独立性。剩下的是助人、经济报酬、社会交往支持。这就是我的价值观了,于是我选择了更加具有助人价值的医院的工作。
【预防性讲解】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要不要搞得这么复杂?我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我是谁了?这样舍弃来舍弃去的多麻烦。”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自己的生活轨迹越来越清晰,这么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次次练习的过程中形成习惯更重要。
【负面一般做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随大流的人大有人在,今天干点这,明天做点那,对什么都感兴趣,都觉得有意义,可最后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成。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就盲目投入。
【不那样做的坏处】通常我们在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周围的人可能会给你一些建议,但关键是你自己要什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没有主意,没有观点,或者是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就会缺乏目标感,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试想如果每次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一笑而过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久而久之,自我效能感也会降低。
【反例】比如我最近的一个来访者小张,前一段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接领导给的一个新职位,领导承诺给他加很多钱,但却要占用他更多的工作甚至休息时间,他自己不是特别愿意,也不是特别不愿意,但后来就接了,却并不快乐,后来在帮他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其实他的三个核心价值观是被认可,自由、安全感。但是他自己一直以为是经济报酬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经济报酬而做出选择后,他并不开心。
A1-经验激活
【拆书家提问设计】
请回顾一下近期关于自己的一件让自己特别难以决定,不知所措的事情?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李:近期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颈,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是好,想过辞职,但是担心自己的年龄没有优势,想过就这样,但是心里又不是特别愿意,也想了很多,现在还是一天一天的推着走,并不太清晰自己想要什么。
A1+
【拆书家提问设计】
想想看,如果今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可以怎样应用片段中给出方法去处理好自己的困惑呢?给大家3分钟思考,然后我们请小伙伴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李:首先我先想一下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信仰、懂生活、传道助人、幸福、内心平静的人,这也是我在生活中更为看重的,可能是年龄的缘故吧,我目前也正在学习关于基督教的相关知识;然后是排序:信仰-传到助人—幸福-内心平静-懂生活;去掉两个剩下了信仰、传道助人、幸福。我是希望自己有一份信仰,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
【两个片段之间的关系】在介绍第二个片段前介绍这个片段给大家是为了下面我们更好地理解在兴趣层面如何与价值观建立联系,兴趣背后一定有价值感在影响你,当然了,这个前提是你可以判断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片段。
片段二
遇到过更难的发明,比如蓄电池,试验近5万次,试验笔记有150多本。
【R2片段的学习目标】小伙伴们在R2片段学习中,可以通过积累感官、学习知识和技能、找到平台兑现价值等环节,来掌握养大自己兴趣的具体步骤。
【WHAT】从片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爱迪生在将感官兴趣发展到志趣的全部过程,首先澄清关于兴趣的3个概念:
直观兴趣——就是通过直观的感官的刺激产生的兴趣。如冰淇淋甜、火锅辣、衣服好看、名车拉风、属于这个类型,这是我们最原始的兴趣。片段中的体现就是爱迪生他捉小鸡、捅蜂窝、点房子等,保持对周遭事物的好奇心。
自觉兴趣——在感官情绪的参与下,把兴趣从感官推向了思维,让认知和思维参与进来形成的兴趣。比如我和张三都喜欢听歌,我除了能听出来谁唱的以外,还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故事,这就会对歌曲产生新的兴趣,这就是自觉兴趣。片段中就是爱迪生学习无线电报技术,并能够依据原理发明信号机。
潜在兴趣——志趣,志趣的秘密在于不仅有感官和内在能力,还加入了更深一层的内在动机,志向和价值观。保持对周遭世界的好奇让爱迪生在发明的路上越走越远,并用第一个发明兑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4万元,开了自己的工厂。
【WHY】之所以要和大家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生活中太多的兴趣都停留在了感官兴趣层面,回想一下这么多年,你有多少次鼓起莫名的勇气去学习英语?书架里有多少本买了还没有拆封的书?买了多少专业装备却没有跑下来一个马拉松?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通过现场的案例分析来使学习掌握兴趣养成的三个步骤,迅速应用到实践中。
【可观察和测量的行动】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境来自己实操。
【HOW】
那么,具体如何完成兴趣饲养呢?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让自己先沉浸在做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获得兴趣的第一步动力。第二步:在感官兴趣还没有消退时,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感官兴趣进化到自觉兴趣。
第三步:给自己找一个兑换价值的方式,把这个兴趣和你最想达成的价值绑定。别把自己的目标设置的太高,以免产生失落感。这其中还记得如何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价值观么?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兴趣就会慢慢固化下来,不断得到进阶和发展,也会形成你在这个兴趣上的能力和竞争力。
【一般做法】比如很多人说自己想培养的爱好是读书,一上来就是找人推荐书单,收集书单,然后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自己就是读不下去,读书的兴趣慢慢被养死了,被刷微博替代了。有些人做了第二步,列出书单,买了很多书,开始每天规定自己读多少页,边读还会做笔记,读完一本素,画个思维导图,做个PPT对整本书进行结构梳理,建立起对书籍的自觉兴趣。还有一些人做到了第三步:例如钱钟书先生读书,他每周读很多书,也会做笔记,把书籍中新的知识纳入整合到自己的笔记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博学多才的打文豪。 所以,同样一个爱好,不同的人饲养方法不同,自然结果不同。
【预防异议】有没有小伙伴认为这也搞的太学术化了,生活中我们怎么可能一下子分辨清楚这几个层次,其实一开始我也跟大家有相同的感受,兴趣就是兴趣,我喜欢就好,怎么还要分成这么多的层次,是不是简单问题负责化了呢?其实不然,正式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分析和看待它,所以我们的兴趣才只是兴趣,没有最终转化为我们的能力和价值,由此看来,搞清楚兴趣的内涵和掌握养大兴趣的步骤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不那样做的坏处】如果我们不注意兴趣的饲养,每次都是新鲜期一过就转向另一个领域,浅尝辄止,那么不仅会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你的青春和激情,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到头来对于自己也哪一个都没有学会,而你最看不上的一个人很可能在一个领域已经成为专家了,想到这,心里有没有一紧呢?面对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你确定自己真的会快乐么?
【反面例子】我的大学同学小张,刚上学的时候看到隔壁学长吉他弹的好,于是心血来潮花了1000多买了把吉他,可没过多久兴趣消退,就扔在了一边,于是看见同学玩轮滑,又去买了鞋,最终也没坚持住,后来又去学习外语,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眼瞅着周围的一些同学在某个方面小有成绩,自己也忙忙碌碌一个学期,却什么都没有干成。
【正面例子】其实我们稍微对自己上心一下,就可以做的很好,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2011年刚上班的时候职场上遇到了很多困惑,我就喜欢买很多职场类解决方案的书籍来看,无意中看到了古典的这本《拆墙》还有后来的《可能》,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兴趣,也建立了最初的感官兴趣。随后,我就查阅了更多的书籍,学习了更多的理论,参加了新精英的生涯规划师认证班,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知道了比如他们的三叶草模型和CD模型的原始出处,以及具体的适用情境。将感官兴趣上升为自觉兴趣。最后,我要去兑换价值,我就确定了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看重的价值——助人,于是我又参加了咨询师认证班学习,把生涯规划咨询作为另一个工作外的兴趣点,和自己想要助人的价值进行绑定,目前我的咨询时间已近达到50多个小时了,也在经济上给我带来了一些回报,慢慢地将这变成自己的一个志趣。虽然和许多牛人相比还差很多,但我真的是从这份兴趣上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适用边界】我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想探索自己更多的职业发展可能,或者是你想尝试做一个斜杠青年,那么,这三步特别适合你。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
现在每两人一组,模拟一个情境,内容如下:
小李是一名对拆书感兴趣的青年人,关注拆书帮1年多了,但总是没有实质性进展,希望通过拆书成为三级拆书家,再去线下开拆书课,但一直没有进展,大家知道成为拆书家是需要较强的拆书技能积累和实践的,但他平时工作很忙,对于拆书学习的计划也不明确,无法坚持,或者被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干扰,但他就是特别想成为拆书家。他得知你参加了拆书帮的活动,就来找你请教如何将拆书从兴趣发展到志趣。你也打算跟他谈论具体的办法。在告诉他如何发展兴趣之前,用片段一的方法帮助他梳理清楚三个核心价值观。
两个人, 一个人扮演小李,一个人是你自己,运用片段中给出的方法,
即饲养兴趣三步法,来帮助小李分析他目前的情况,接下来怎么做,如何逐渐培养起对拆书的兴趣,真正学好拆书,成长为真正的三级拆书家。
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5分钟后,我会请一个小组为代表,在我刚才给出的案例情境下,演练你们刚才的对话,向大家呈现你们是怎么沟通的?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李:小琳你好,有个事情想跟您问一下,就是我关注拆书帮1年多了,但总是没有实质性进展,我希望通过拆书成为三级拆书家,再去线下开拆书课,但一直没有进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么?
小琳:你说你关注拆书帮1年多了,你为什么要成为三级拆书家呢?是拆书帮的哪些特质吸引你,你看中的是什么?
小李:我觉得拆书可以学以致用,对生活和工作都很有帮助,可以拓展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高效,省时间,还能认识很多人,增强社交。
小琳: 如果让你排个序,重要程度从高到低,是怎样的呢?
小李: 我想应该是拓展视野、学以致用、人际社交、高效。
小琳: 如果让你选择3个的话,你怎么选择呢?去掉哪个呢?
小李: 我选择拓展视野、学以致用、人际社交,去掉高效省时间。
小琳: 好的,我明白了,那我觉得首先你对拆书帮是比较感兴趣的,也就是说感官兴趣已经建立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通过拆书学到知识后有什么感受?
小李:如果有一天能找出来一个片段并给大家讲出来,我觉得会很有成就感,觉得我自己就是专业的。那种感觉应该是挺不错的。
小琳:是的,如果拆书只停留在你目前这个阶段,是没办法达到你的预期的,你可以多参加线上线下的活动,积累拆书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样才能朝着成为三级拆书家的目标越来越近啊。想一想你加入拆书帮的动力,下一步是不是要有所行动了呀?
小李:好哒,下次活动我也要参加。
小琳:好的,你有没有想过给自己的拆书找一个兑换的价值呀?
小李:我想我会像很多拆书家一样去开课,打造自己的品牌,认识更多人,也符合我的学以致用和人际交往的价值观。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关联知识点的反馈】好的,刚才两位伙伴的发言对话很精彩,经过上面的演练,我看到他们已经充分理解了培养兴趣的三个步骤,我们来回忆一下:首先是让自己先沉浸在做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获得感官兴趣;然后再感官兴趣还没有消退时,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感官兴趣进化到自觉兴趣;最后给自己找到一个兑换价值的方式,小李是成为拆书家,把这个兴趣和你最想达成的价值(学以致用等)绑定。
那么,你自己未来三个月内想饲养的兴趣是什么呢?这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呢?读书?健身?跑步?摄影爱好者?拆书家?英语达人?业余作家?……你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想养大自己的哪个兴趣呢?要和哪一个价值观进行链接呢?请大家思考并确定一个你很想养大的兴趣,确定这背后的价值观,在未来你打算如何一步步去实践,把它养大,甚至达到专家级的水平呢?
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步骤,在纸上写下关键的每个步骤,你要怎么做?你真正想链接绑定的价值是什么?
给大家5分钟时间在纸上写下来,稍后,我会请几位小伙伴做个简单的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我的三个价值是分享、被认同、平台变现。我要做的这件事情也是围绕这几点进行的。首先我的感官兴趣是亲子教育领域,希望打造个人品牌和写书评,并精炼内容。自觉兴趣方面,最近我在网上跟李玲学习绘本课,昨晚还把学到的新知识给孩子讲,效果很好,孩子说比之前只是给他读的效果要好。最后就是通过平台兑换价值,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线上就是和平台开展合作,线下目前正在洽谈中,希望可以到幼儿园中去讲,去拆。
【小结】
相信经过我们今天一个小时的拆书,大家对于清晰价值观的方法和养大兴趣的三步骤都有了一个深入的体会,有的小伙伴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在拆书最后,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体会,其实一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兴趣到能力的进化离不开价值观的支持,能力的迭代提升离不开兴趣做基础,价值观做指引;而价值观的实现是以最初的兴趣体现出来,以能力的提升稳固下来的,三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就像我们拆书一样,希望今天的方法能够在各位小伙伴未来拆书和学习的路上祝你们一臂之力,再次感谢大家,那我们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