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金字塔原理》 所属活动: 珠海筹备分舵过关练习第二十六场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金字塔原理之why和how 学习目标: 理解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和如何使用结论先行的表达方法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廖威雄,威武雄壮的威雄。今天我给小伙伴们分享的书是《金字塔原理》。
【图书介绍】【F】这本《金字塔原理》的作者是芭芭拉·明托,这本书讲的是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A】这是一本刚出版就引起轰动,“一不小心”就成为了麦肯锡40年的经典培训教材,畅销欧美市场30年不衰的好书。这本书已成为麦肯锡的公司标准,并被认为是麦肯锡公司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书中传授的方法与技巧,被公认为即便对于最有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
【B】在采取了此书中介绍的方法后,你不再需要担心你的信息是逻辑混乱或不清晰的,你再也没必要一次又一次解释自己表达的思想,你也不需要怀疑对方是否听明白了你表达的内容,因为你的表达已经足够清晰易懂。
(ps.由于两个拆页有两个学习目标,为了方便区分和排版,填写实录时把学习目标放在了R内)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希望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小伙伴们能说得出来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组织思想

【原文】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基本上,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举个例子,古希腊人眺望星空时,看到的是由星星组成的各种图案,而不是散乱的星星。这个例子证明人脑具有对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

将事物组织成逻辑单元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一点,请看下面几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的词:

    湖泊  |  糖

    靴子  |  盘子

    女孩  |  袋鼠

    铅笔  |  汽油

    宫殿  |  自行车

    铁路  |  大象

    书本  |  牙膏

现在,你试着设想一个可能使每两个词发生联系的场景,联想并将其“组织”在一起,譬如:糖在湖水中溶解,或靴子立在盘子上,等等。然后将右边的一列词盖住,只看左边一列词。你是否还能记起右边对应的词?大多数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

当你听别人讲话或看文章时,也会发生类似的组织思想的现象。你会将同时出现的或位置相邻的几个思想相联系,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因为只有金字塔结构才能满足大脑的两个需求:

    1.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2. 找出逻辑关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解析】

拆页中介绍了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去组织思想。我们看到拆页中倒数第四行,有这么一句话“你会将同时出现的或位置相邻的几个思想相联系,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可以看出,提炼事物中的联系是我们的一种思维规律,运用金字塔结构的做法也是提炼事物中的联系,甚至跟进一步,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呢,我们可以说,金字塔结构符合我们的思维规律,能让我们非常轻松地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次交流。

【不做坏处】

如果我们不用金字塔结构,又会怎么样呢?以拆页中的例子来说,如果需要我们记住这些词,我们可能会一直读、循环读,以此来强行记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要背诵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恨不得直接把课文刻在脑袋上。如果这样子做,用脚趾头想也知道非常低效。

【小伙伴突然插入提问】怎么构造金字塔结构呢?

【答】好的,感谢这位小伙伴的提问。其他小伙伴可能也有同样的疑问,怎么构造金字塔结构呢?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归类分组的方法,将相关联的思想归类,然后总结归纳同一类思想,以此组织成金字塔结构。时间关系,我们不在这详细的介绍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

【预防讲解】

可能有小伙伴了解过右脑记忆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构造图片、情景的方式记忆。那为什么还需要用金字塔原理呢?其实,金字塔原理不仅仅用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通过一种相互联系的结构去理解。金字塔结构提炼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更基础更普遍的规律,我们的用右脑构图记忆之前,不也是先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请认真听听这些场景,同事推荐旅游地点,领导发表讲话,下属汇报任务,导购小姐介绍商品,看一篇时事新闻,八卦杂志,等等,有没有哪个场景勾起了你的回忆?在这个场景中,你听了,看了,却因为没有用金字塔结构,完全不知所云,或者原来对方用上了金字塔结构,让你很快就理解了。请仔细想想,2分钟后请几个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经历。

【经历1】

有次有个同事向我汇报,他有罗列出要说的要点,但是却像流水账一样讲了一大堆,有7、8个要点吧,听完之后都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他为什么就不能把几个相似的要点提炼一下呢?

【回馈】

让我们一起为鼓掌感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经历,很多人也试过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不自觉就报流水账了。

【经历2】

之前放假回来,有个同事分享了自己去旅游的经历,也是讲了一堆,讲完之后也不知道她在讲什么。

【回馈】

这位小伙伴分享的经历也是非常有趣,很好地体现了表达的时候如果没有用上金字塔结构,听众经常会不知所云,我们也鼓掌感谢小伙伴的分享。

【总结part1】

通过这个拆页,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有那个小伙伴能为我们总结下,为什么我们要用金字塔结构呢?

【学习者总结】

用金字塔能让我们思路更清晰,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总结part2】

是的,金字塔结构符合我们思维规律,能让我们非常轻松地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次交流。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个拆页,学习使用金字塔结构的其中一个要点结论先行。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我希望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小伙伴们在表达时,能用上结论先行的方法,清晰清楚以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原文片段】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除自上而下的顺序以外,任何其他顺序都可能造成误解。假设我和你正在酒吧和啤酒,突然我对你说:

“上个星期我去了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城市。我们到一家室外餐馆吃午饭,你知道吗?在15分钟内我至少见到15个留胡须或胡髭的人。”

我说这番话是向你传达一个信息,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你会主动地推测我向你传达这个信息的原因。也就是说,你会将我说的这番话看做是一组还未表达出思想的一部分,你会假设某种可能的原因,并据此调整你的思路,准备接着听后面的话。这种预期性的准备能够减少大脑进行信息分析的负担,因为你无需分析随后接收的每一条信息的所有特征,而只需寻找与前面信息相同的特征。

于是,你可能会认为,“她在谈论苏黎世已变得不再保守”,或“她准备把苏黎世同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甚至“她很迷恋男人的胡须或胡髭”。无论你做出什么反应,你的大脑都在等待关于以上话题的进一步信息,而不管实际的后续信息如何。我看到你一脸茫然,就接着说:

“而且,如果你在任何一家纽约的办公室周围转一转,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不留短络腮胡子或胡髭的人。”

现在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呢?我似乎并不是在比较城市,倒像是在比较城市中的白领职员;而且我想表达的似乎也不只是胡须和胡髭,还包括各种面部毛发。这是你也许会认为,“也许她不喜欢男人面部蓄须;也许她想比较不同办公室职员的蓄须方式;也许她对专业机构如此容忍职员蓄须感到惊讶。”,不管怎样,你含混地嘟哝了几句,算是对我所说的话的反应,于是我不得不接着说下去:

“当然,面部蓄须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噢,”你想,“我终于明白她想说什么了。她想说伦敦在这方面比其他城市发展得都更早。”于是你吧你理解的意思告诉了我。你的理解在逻辑上完全合理,但根本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事实上,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你知道么?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商业圈子里,男人面部蓄须已达到了如此被广泛接受的程度。

     在苏黎世....

     在纽约...

     还有,在伦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这个拆页,自上而下的顺序换个词形容就是结论先行。运用结论先行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用金字塔结构组织了自己的思想。

【意译例子】作者举个例子说明了结论现行的重要性。这个例子对90年代的西方读者来说可能非常形象生动,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比较难理解了。那么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又该怎么说呢?小伙伴们也听我举个例子。

假如我是你家孩子的老师,有一天我给你打电话。

“喂?您好,请问是小明的家长么?我是他的老师。今天早上你家孩子在上学的路上路过一条河。”

很明显,我打电话给你是想告诉你一件关于你孩子的事情,什么事情呢?这时候你就会胡思乱想了,你会主动猜测我要说的话,“孩子做错什么事了?又和其他朋友打架了?没完成作业?还是考试考差了?”毫无疑问,你会根据自己的猜测调整思路准备听后面的话。

这时候,我接着说:“河水非常急,而且发生了个意外”

听到这你就慌了,“我家孩子掉到河里了?他有没受伤?他现在在哪?”

还没等你发问,我又说:“他的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到河里了”

你心安下来了,但是你感到奇怪,于是你问道“然后我家孩子怎么样了?”

我说“他非常勇敢,跳到河里去救他的小伙伴,学校评他为见义勇为小英雄,所以今天打电话是想恭喜你一下”

相信如果我这么跟你说话,你会疯掉的,你说是么?那如果我这么跟你说:

“今天打电话是想恭喜你小明在学校被评为见义勇为小英雄,因为今早上学的时候,小明跳到河里救了落水的小伙伴”你是不是听得更舒服?

【细化步骤】我总结了结论先行的步骤:

1. 结论先行,表明观点

2. 依次阐述支持你观点的要点

3. 再一次总结你的观点

其实这步骤就跟小学老师教的如何写作文一样,以总分总的结构来表达。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我们刚学习了结论先行的表达方法,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演练吧,我们来试试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表达。

假设你被公司评为了“年度优秀员工”,你的销售业绩是全公司最棒的,或者你的工作成果在公司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现在领导希望你来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取得成就的原因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列举,例如对工作的强烈的热情?迎难而上的态度?永不停歇的学习步伐?等等。小伙伴们可以跟身边的小伙伴合作,2人一组来设计一份说辞,这份说辞的重点是要体现结论先行的表达方法。另外,我需要提醒小伙伴的是,我们这次的演练的目的是练习结论先行的技能,而非仅仅是应对演练中的某个场景问题。现在给4分钟小伙伴们准备,大约4分钟后会邀请1-2位小伙伴们来分享。

【学习者分享1】

我可能比较自私哈,哈哈,总结就是由于自身的努力。第一点,是自己不断地学习提升充实自己;第二点,是主动请教同事;第三点,每次解决问题后都会有总结。最后总结就是,我获得年度最佳员工是因为我自己的努力奋斗。

【学习者分享2】

(总)感谢我身边一起工作的小伙伴,(分)是他们为了项目攻坚和努力,是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总)是跟我一起工作的小伙伴让我有机会获得“年度优秀员工”。

【学习者分享3】

(总)我能获得“年度优秀员工”要感谢领导、团队以及个人的付出。(分)领导的前瞻性眼光和对我的鼓励;有优秀的团队,和谐的氛围,彼此之间相互帮助;个人肯努力专研。(总)最后再谢谢领导、团队的支持,也庆幸自己愿意努力工作。


【A2】

在将来,我们可以怎么使用结论先行的办法来表达呢?请仔细听听这些场景,给同事分享见闻,给上级汇报结果,给下属分配任务,教育孩子,推销产品,等等。请选择一个将来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场景,加工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在你设计的场景中,你用上了结论先行的办法来表达。现在给小伙伴们3分钟的时间设计场景以及跟身边的小伙伴交流,3分钟后请一到两个小伙伴给大家分享。

【讨论期间突然提问】

我觉得销售的场景并不适用于销售,因为销售需要的并不是总分总的形式,这样并没有效果。

【回馈】

是的,总分总表达的技能也是有局限性的,这个技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你提出的观点也非常的正确。但是在我们平时工作生活中其实也是有很多场景可以用得到这个技能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这个技能,并在合适的场景中应用。

【分享1】

(场景)马上就有新员工要来了,我指导新员工学习,可以这么说:

(总)你需要先学习基本的工具使用,(分)例如RDM,它能xxxx,例如OA系统,它能xxxx,例如Gerrit系统,它能xxxx。(总)学会使用这些基本的工具能给你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

【分享2】

(场景)我以后推销衣服,我可以这么说:

(总)这件裙子非常适合你。(分)第一点,这件裙子的花色是今年最流行的;第二点,这条长裙正好适合你高挑的身材;第三点,这裙子腰边的蝴蝶结是这裙子的点睛之笔。(总)你穿着这条裙子真的很好看。

【回馈】

感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你的分享刚好也能回答之前一个小伙伴的疑问,这技能是否适合运用于销售呢。的确,这技能是有局限性,但是同一个行业不同场景也是有发挥的场合的。

【总结】

经过今天的2个拆页,我们学习初步接触了金字塔原理。在第一个拆页,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组织思想,在第二个拆页,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结论先行的总分总的3个步骤来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这次的分享能给小伙伴们带来一些好的改变,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真正运用上今天所学的技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