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分组
大家好!我是竹子鱼,是一名正在学习和成长的拆书家。今天晚上,我将会带领大家学习一个《正面管教》中的一个片段,关于如何使用启发式问题的技巧,我们需要分组讨论,请大家两人一组,自由组合。
学习目标:
我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现场写下在具体情境中想要向对方发问的启发式问题。
图书介绍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正面管教》是一本讲述如何既不娇纵也不惩罚地管教孩子的实用育儿书,作者是美国的 简·尼尔森(Jane Nelsen),她是一位教育学博士,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同时她还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正面管教》是当前世界育儿书中的经典之作。相对于其他育儿书籍来说,既有完整精深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有很多年的实践案例,并且还提供了52种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行文生动,翻译流畅。自1981年第一版出版以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被翻译成16种语言,总销量超过600万册。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你是否有面对“熊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管教的困扰?这本书会指导你如何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原则来搞定“熊孩子”;你是否想要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自信自律、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这本书将提供给你很多工具和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你是否希望孩子好好听话,却不知道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那今天的拆书片段可以提供给你一些建议。今天我们的拆书片段,是这本书中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拆页 《正面管教》P126
启发式问题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l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l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l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l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l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l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我之所以把这些问题称为典型问题,是因为提问时要格外注意你不能有腹稿。关键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注意到我没有建议你问“为什么”的问题。原因在于,“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孩子的戒备。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以一种指责的腔调来问。当孩子们觉得你对他们的观点真正感兴趣时,“为什么”才能起到作用。下面的指导原则会帮助你恰当地使用启发式问题:
1. 不要预设答案。如果你对孩子应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预设了答案,你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正是这些问题被称为“启发”式问题的原因。
2. 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都平静下来。
3. 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让你的智慧指导你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What 启发式问题是能够引起孩子主动思考的问题。想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使用启发式问题。
Why 当发生事情时,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者直接把后果强加给孩子,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和戒备心理,孩子会觉得父母啰嗦,强势,不尊重孩子等,造成沟通无效,甚至发生亲子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而启发式问题能够让孩子参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能够促进孩子积极思考,从而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案例 比如,我想要教会我两岁多的孩子安全地过马路,刚开始时我总是会对他说,红灯不能过,绿灯才能过,要左看看右看看,没有车车才能过等等。他很快就学会了,当我再这样重复地说的时候,宝宝就有些不耐烦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听我说话。
How 根据拆页的建议,使用启发式问题,有以下技巧:
1. 问题开放:用“什么”“怎样”等开放性词语来询问,向孩子了解情况和他的想法等;
2. 态度关切;发自内心地提问,避免使用指责的腔调,而是以一种关切、感兴趣的态度来提问;
3. 答案包容:不要在心中预设答案,而是对孩子的回答充满好奇和包容;
4. 心绪平静:在双方都心绪平静的时候比较好,烦躁的时候不要提问。
因此,在带孩子过马路时,我开始注意用启发式的问题与孩子交流了。当我带孩子准备过马路时,我就用一种很好奇的语气问孩子:“宝宝,现在对面是什么灯呀?”“我们什么时候可以通过斑马线呢?”“过马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看什么呀?”等等这些问题,宝宝每次都能对答如流,然后开心地过马路。
此外,当孩子摔倒了,我会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宝宝要怎么办?宝宝以后怎么样才能不摔倒呢?”等问题引导他。虽然他还小,有时候不一定会回答我,或者胡乱回答,但是这个互动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
适用边界:启发式问题的技巧,比较适合于上对下,或者至少是平级的情况,比如用于亲子沟通,也可以运用在职场沟通中,比如辅导下属等,也可以运用于与同事、朋友、亲人的沟通,只要你在善意的基础上,真诚地发问,就会比你直接给对方建议、评价等更有效果。
预防异议:也许有的小伙伴会说,这样太麻烦了,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等,不是更省心省力吗?或者有时候问了启发式问题孩子不会回答怎么办?的确,如果我们凡事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直接告诉孩子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对孩子对大人都是一种省力的方式,却只是暂时的省力,因为从长期效果来看,这种方式会扼杀孩子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远来说反而是更费力的方式。如果孩子不会回答,你可以进一步引导,或者再直接告诉答案,也会比一开始就告诉答案好得多。
(分步催化)
拆书家提问:教养子女,辅导下属,朋友聊天,劝说他人等,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涉及哪个情境?
学习者1:教养孩子时会用到,特别是他今年要上小学,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
学习者2:教养小侄子时会用到,特别是他总是爱吃冰的导致肚子疼的时候。
拆书家提问:请你根据这个情境加工一个具体的例子,说说你可以怎样运用今天所学的启发式问题的技巧,向对方提出什么问题,从而促进对方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把你想到的启发式问题写下来。
学习者1:A:在孩子上学前,问:宝贝,你上学需要准备什么东西?你确认你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B: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宝贝,你准备怎么做作业呢?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学习者2:当小侄子再次因为吃冰而导致肚子疼,呕吐时,我会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生病的呢?”“肚子疼要怎么办呢?”“你从这件事里学到了什么呢?”“以后你怎样做才不会肚子疼呢?”等等。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参与,今天的启发式问题的技巧虽然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可一点都不容易,需要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多练习,要记住我们的原则是问题开放,态度关切,答案包容,心绪平静。祝愿大家都有美好的生活,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