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宁波虚度筹备分舵内部活动-总第40期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鼓励孩子自主选择 学习目标: 使孩子变得愿意与父母配合,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参加定级TF1-1的拆书家,常小娇。这是我行走江湖的名字,小娇是想让大家叫起来更亲切一点,另外也显得更小一点,其实我本名里并没有“小”字。
如果非要我给自己贴一个标签的话,那就是“不会画画的设计师不是一个好化妆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小我就喜欢画画,学画画,因为高考,初中正式出道学习专业美术。大学选修的平面设计,毕业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广告公司,但后来因为眼睛生病的关系,告别了广告界,阴差阳错的进入了化妆界。以前是在纸上画画,现在是在脸上化,用一种关系来形容的话,也算是亲戚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问孩子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面包烤的时间长点还是短点,这些问题看似不合理,但对孩子来说,每个小小的选择都会让她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们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沮丧和执拗。

“你必须吃药。”

“别敲桌子。”

“赶快上床睡觉。”

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一个“怎么去做”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就足以减少孩子的沮丧心情。

“看得出来你不想吃药。你是愿意用苹果汁喂药还是姜汁?”

“这声音让我不舒服。要么别敲,要么回你房间敲,你选吧。”

“现在是爸爸妈妈谈事,你睡觉的时间,你是愿意现在就睡,还是先在床上玩一会,睡的时候叫我们过去?”

有的家长运用这个技巧的时候,会感觉不舒服。他们认为一个强制的选择根本不算选择,只不过是用另外的方法限制孩子,把拒绝变得“合理化”。也有家长认为,通过孩子的参与,他能想出让大家都能接受的选择。下面是一个爸爸的讲述:

我和妻子正要带托尼过马路,他今年3岁。托尼不愿意我们拉着他的手过马路,他老想挣脱,有时候在马路中间也这样。这次过马路以前,我问他:‘托尼,你有两个选择:你要么牵妈妈的手,要么牵我的手,或者你再想出其他保证安全的办法。’”

“托尼想了一会,说:‘我抓着推车。’他的想法真不错”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1、生活中每个小小的选择,都会让孩子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

            2、选择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Why: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孩子愿意与父母配合,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

How:1、给孩子一个“怎么去做的选择”,减少孩子的沮丧心情

           2、给出限定条件,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办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早上陪孩子上亲子课,我洗漱穿戴完毕后,想给孩子挑一件跟我风格差不多的偏正装衣服给她穿,可她却怎么也不肯穿,说不好看不要穿,自己挑了一件在家穿的,在我看来很难看的一件衣服,我俩就这样僵持不下,最后看了一眼时间,我妥协了,赶紧自己把衣服换了一套,怒发冲冠的带她出了门,真的是快气炸了,心里默默地飘过了一句,真的再也不想陪你去上课了。


A2:

我开始有点担心她的衣品,真想把她衣橱里的衣服都换成我喜欢的,这样你随便挑好了,也不会气到我。可是这样我跟掌控牵线木偶的那个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我难道希望自己的女儿是那个木偶吗?况且,这样也剥夺了疼爱孩子的家人的权利,她们有权利买她们认为好看的衣服给孩子穿。难道我认为的好看有那么重要吗?它比孩子的开心还重要吗?没有,并没有。

孩子现在开始爱美了,她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打算下次上课,前一晚先把衣服选出来,避免耽误时间,还影响心情。我会问她:“优优明天上学打算穿这条裙子还是这件体T恤?”或者你选一件喜欢的衣服明天上学穿。

延伸: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做选择,掌控自己的人生。那么,我们就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是为了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好,而帮他们做决定,这只是站在我们的立场认为的对她/他的好或者坏,并非当事者本人的,所以请把选择权交还给她/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