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戒了吧,拖延症】p167 快速决定,思虑太多不是好事
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都有决策困难症。
一个实验:两组选手(犹豫不决的人和果敢的人)一副纸牌中,分开红黑纸牌,再分开黑红梅方四种牌,并记录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准确率。同时注意白灯
的情况,一旦白灯亮起,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按下按钮。测试100次。实验结论:拖延的人并不缺乏迅速作出决定的能力,而是她们自己选择了放慢速度。
犹豫不决的人之所以恐惧作决策,是因为害怕犯错,害怕判断失误。其实,这
纯属是一种心理症结,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失败的感觉,对失败多少都会心存恐惧。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做决策的权利,拖延做决策的时间。要对抗这个
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恐惧,然后学习如何作出更加明智的决定,降低自
己犯错的几率。
犹豫不决的人之所以恐惧作决策,是因为害怕犯错,害怕判断失误。其实,这纯属是一种心理症结,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失败的感觉,对失败多少都存在恐惧。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选择的权利,拖延作决策的时间。要对抗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恐惧,然后学习如何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降低自己犯错的几率。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拖延,但我并不缺乏决定的能力,所以,我可以通过分析自己拖延的原因,然后解决问题,并作出更快速的决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我是名英语老师,一直希望能给自己7岁的孩子做英语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语音语感,但迟迟因为不知如何入手,深怕方法不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适得其反。
A2:今天选择几首简单有趣的儿歌,明天早上孩子起床时播放,我一边哼唱一边和孩子一起穿衣服,在这个周六前,选择一本合适的原版英文儿歌书,比如【鹅妈妈童谣】等。或者收录一些合适的mp3,列一个小计划。
片段七
R
原文片段
【戒了吧,拖延症】p186如何收回你的注意力
习惯拖延的人,自制力往往都比较差。拖延症患者手里总有一堆等着处理的事,她们原本就有懒惰和厌烦的情绪,当看到那些新奇的事务时,注意力更是无法集中了。要缓解和避免拖延,最重要的是收回自己的注意力,把精力全部放在自己应该做得事情上。
减少干扰的数量,时刻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
1. 多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 把视线从外面收回来,转向自己的内在世界。
2. 反复强化内心的目标 容易走神,忘了自己要做什么. 贴便条,设闹钟提醒,找人监督。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向内看,告诉自己真实的需要,然后一件一件地把它做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我手上有着一件又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却都迟迟未做,如果说没有时间,那真的是借口。比如:衣柜的整理,孩子的英语启蒙,孩子的成长相册等等。
A2:停止向外,收回自己无用无效无意义的注意力,自从拆【戒了吧,拖延症】以来,相册已经在做,衣柜已经下单,估计下周一能到,计划下周六晚上6点前整理好,英语启蒙今天已经打印出材料,明天试着开始。做完一件事情给自己一点小鼓励。
片段八
R
原文片段
《戒了吧,拖延症》
一.自我诊断1-2分钟:
P19 拖延症有哪些类型?
诊断一下自己得了那种拖延症:
1. 工作型拖延: 一看到工作,心理就压抑,或者感觉难,没时间和精力。
2. 学习型拖延:找了一堆资料准备学了,结果想着很多其他事,还是以后再学吧。
3. 瞎忙型拖延: 比谁都忙,可实际创造的价值并不比别人多。
4. 被动型拖延: 不得罪人,放弃自己的观点,自己做不完,还要帮别人。
5. 侥幸型拖延: 明知道习惯不好,会带来麻烦,但心存侥幸。
6. 苛求型拖延: 完美,稍有瑕疵就要全盘否定,重来。
二.拖延害我有多深?拖延的后果:
反思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失业被解雇;浪费生命;一团糟;“压力山大” ;颓废;蝴蝶效应产生的大麻烦;健康。
三.片段一
1. 战拖就从抗击惰性开始。PDCA循环法!
P=PLAN 计划 分清轻重缓急,越简单越好,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采取行动。
D=DO 执行 做一个公众承诺
C=CHECK 检查 自检(反省) 被检(自觉将自己置身于优秀监督机制中)
A=Action 行动 成功经验标准化形成推广模式,未完成的工作,分析原因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里。
2. 你经常这样问自己吗?
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我可以获得什么?
失败是否能让我变得更有价值?
如果放弃尝试,我会不会后悔?
如果我成功了,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
我要被恐惧打败吗?
此时不做,还要等到何时?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属于学习型拖延+瞎忙型拖延
拖延就是一种惰性,是一个坏习惯,要战胜拖延,就从做一个公众承诺开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一直说要做孩子的diy成长相册,却一直未做,直到参加拆书练习,在熊媛老师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公众承诺,答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6张相册的制作并分享朋友圈以作监督,我如约完成。其实我心里清楚如果没有做一个公众约定,我可能还是会往后推一推。
A2: P:从简单易行开始,学习新概念3 ,每周一课,每天半小时,尽早完成,最晚在晚饭前。
D;在我的亲戚微信群里做一个公众承诺,每天打卡,不打卡就必须发5元红包。
C:自检,被检,要求家人给予高度的监督,没有打卡就发红包。
A:行动,明天开始执行。
并经常问自己,我可以获得什么?
如果放弃,我会不会后悔或感到遗憾?
此时不做,又要等到何时?
将这些句子粘贴在书房门上,时刻提醒,重点是每天在群里打卡并承诺!
片段十
R
原文片段
片段三:跟借口说一声“bye-bye”
R 当有件事迟早需要做,而此刻的你又不想做这件事时,你可以找到上百种理由推迟它。可惜,不管这些理由听起来多么真实可信,都不过是借口。借口,往往会让拖延变得顺利成章;而拖延又为借口的诞生创造了条件。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就只能在拖延的漩涡里沉没。要打败拖延的恶习,就得先学会“没有任何借口”.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没有借口,有借口出现时,也必须消灭借口,打压借口,避免他成为你顺理成章的拖延而使得你的计划泡汤。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依旧还是英语学习,或是他太复杂,太难坚持,太难搞定,所以会每次兴趣满满,信心十足定计划,却会被一大堆的借口推掉,一次又一次,所以依旧原地踏步,没有丝毫进步!
A2:从简单容易执行的学习计划开始,做一个公众承诺。坚持每天打卡,21天,60天纪念日时请家人吃饭,庆祝并加强自己坚持的信念。将“我可以从学习中获得自信””我可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没有借口,借口是不存在的句子“的句子粘贴在书房门上!
片段16
R
原文片段
<正面管教》共同解决问题的七个步骤
1、我有件事想跟你谈谈,就是......。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2、如果孩子不同意,告诉他:“好,我明白,等你想听的时候我们再谈。”(不强迫,情绪安全)如果会孩子同意,问:“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你的感受是什么?”听孩子说完后,用“共情”重复孩子的话。
3、然后问孩子:“你想不想听听妈妈的感觉是什么?妈妈的感觉可能和你的不一样,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然后,诚实地告诉孩子你的感觉。
4、感谢孩子:'谢谢你听我说,也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感觉。”
5、问孩子:“你觉得我们能做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困难?或者头脑风暴。
6、共同选择最可行的方式,最好有孩子自己选择。
7、约定一个时间来回顾,表达感激。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使用和善并坚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被接受,也更易于问题的解决。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孩子看电视,入了迷,看了一集又一集,总也停不下来,我常常会因为劝阻失败而直接把电视关掉,接下来就是孩子愤愤不平而生气,或大声喊叫,或大哭大闹,接下来就是我的情绪外泄,最后,两败俱伤,下次依旧如此。
A2:我试着这么做:
1、待到情绪平和时,和孩子说,我有件事情想跟你谈谈,就是关于看电视的时间问题,我希望我们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2、听孩子的想法,询问他的感受,用”共情“重复”孩子说的话。
3、问孩子愿不愿意听听妈妈的感受,并感谢孩子的倾听。
4、问孩子怎么解决,头脑风暴,不批评,不否定孩子的建议,然后共同选择。
5、约定时间表达感激。
6、将解决问题的7个步骤粘贴在书房门上,以方便自己随时学习,练习。
片段22
R
原文片段
《正面管教》p67日常惯例表
和你的孩子一起制作惯例表,可以从制作睡觉惯例表开始,让孩子告诉你睡觉前都需要做些什么。孩子喜欢做每项任务的是时候你给他们拍照,指导孩子把照片贴在任务旁边,然后请孩子把惯例表贴在醒目的地方。让孩子参与制作惯例表,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觉得他们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创建的规则。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既能和善地解决早起争斗和睡前战争,又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那么就让孩子自己来制作一张惯例表吧。
1、由孩子来告诉他需要做什么。
2、拍照,贴在任务旁边,让他来粘贴在醒目的地方。
3、执行惯例表时,如果孩子忘了,可以提问:下一项是什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平时和孩子约定每天8点半洗漱,然后讲故事睡觉。可以却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打乱节奏。昨天晚上,8:30,他还在楼下和小伙伴玩,舍不得回家,在我一遍一遍的催促下,他才回来。回来后继续拿着玩具玩,怎么喊他洗漱他都不应。我很生气,放下脸。总算洗漱完毕,上床讲故事睡觉,可是他依旧在我讲故事时,摆弄玩具。我拒绝讲故事,孩子开始哭闹,我感到很无助。其实我们之间都有约定,但因为不坚定,或者都是我的意愿,他没有归属感,所以他心情不好时,不愿配合。
A2:我们需要一张孩子自己制作的日常惯例。今天睡前我会和孩子先建立连结,告诉他可以自己制作一张属于他的睡前惯例表,并给他拍照或者自己画一画,粘贴在任务旁边,并由他来选择一个醒目的地方来粘贴惯例表。每次在执行惯例表时,如果他忘了,提醒他:下一项是什么?来帮助他学会制定计划并养成好习惯。
片段23
R
原文片段
【每日一拆】:有效沟通,从情绪管理开始。选自《沟通力》拆书家@eleven
积极把握感情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它的存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学会观察肢体所传达的感情信号。通过观察勇私部位情况,能从中得到有关自己情绪的重要信息。我的肠胃是不是感到不适?手心是否冒汗了?下巴肌肉是否绷得很紧?我是不是攥紧了双拳,还是使劲抓着什么东西了?说话声调提高了?这些小动作多半传达着愤怒、沮丧或害怕的情绪。轻柔的声音,愿意靠得更近些,湿润的眼睛,这些迹象则意味着爱慕、同情或者伤心。我的身体感受在不同的场合可能表达着不同的情绪。一旦注意到这些变化,察觉出自己的情绪也就不难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通过身体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来控制我们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我容易焦虑,烦躁。昨天傍晚,因为工作的原因,我5:30左右才到家。回到家时,孩子的作业还没开始做,早上晒出去的被子依旧还在阳台上,厨房里冷冷清清的,而老公却斜靠在沙发上看手机。我看到这一件件事挤在一起,心跳加快,怒火蹭蹭蹭地往上蹿,非常失望,非常生气。我一边大声抱怨我孩子不知道及时写作业,一边责备我老公不帮忙收被子。老公想解释一下,都被我糟糕的情绪给一一打断。最后弄得一家人整个晚上都不愉快。事后我了解到,老公和孩子先我几分钟到的家,本打算先休息几分钟,然后开始该做作业的做作业,该焖饭的焖饭,至于被子, 是我晒的,他并不知道。
A2:如果我当时能了解到我身体的感受,而适时地提醒自己:现在我很生气,生气的时候容易说错话,做错事,我要试图冷静下来。然后试着和老公沟通,就不会出现昨天那种劈头盖脸的责备和抱怨。所以今后如果碰到有情绪时,试着练习了解自己身体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处理人际关系。
片段24
R
原文片段
【每日一拆】睡前10分钟的幸福小练习
本片段来自《持续的幸福》,拆书家@Jelly牙膏。
《持续的幸福》,30页
我们太过于注意生活中的坏事,对于好事却关注不多。当然,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分析坏事,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并避免将来重蹈覆辙。然而,人们去想生活中的坏事的时间,经常多得没必要。更糟糕的是,这种对坏事的过度关注会加剧我们的焦虑和抑郁。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更多地去关注并去品味那些生活中的好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不要用放大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坏事,每天用10分钟的时间来写下或说说今天的3件好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生活中,容易因为点滴小事让自己的心情变得糟糕,更让人抓狂的是自己会很容易沉浸在那种负面情绪中。前几天的晚上,孩子上绘本课,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动来动去,而其他孩子听得很认真。我想起他幼儿园老师说过他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事情,我感到沮丧,心里面越想越提不起劲。后来下课后一起回家的路上,儿子怎么跟我说话,我都不愿搭理,情绪一直低落。
A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好的问题,但就在那个晚上,还发生了其他事情,因为我的心情,我都没注意到。现在想想挺温暖的,1、出门时,下雨了,我替孩子打好伞,然后到包里拿另一把伞的同时,孩子主动的踮起脚,举着雨伞帮我遮雨;2、回到家时,他意识到我不大高兴,主动地给我递上我爱吃的饼干。这样的点滴小事还有很多,我要每天通过微信记录下来,下次再因为孩子某件事情不愉快时,看一看,或许我能觉察到我是否应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把自己的情绪引向积极的一面。
片段25
R
原文片段
【每日一拆】面对失败的四种选择
本片段来自《提问的艺术》,拆书家@May在路上。
《提问的艺术》,184-185页
我们准备了一份很具前沿性的报告。这份长达172页的报告集最新的资本市场理论和分析建模于一体,涵盖了各种图表,绝对可以和诺曼底作战计划相媲美了。我们为这份报告的深度、全面性以及敏锐度感到自豪。但我们在第一次推荐演示会上就遇到了麻烦。当我们刚刚开始演讲时,对方负责零售业务的高管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攻击我们分析的每一个方面。他们早就预料到了我们的结论,甚至还请了自己的经济学家来驳斥我们分析模型中的假设。对此,我们毫无防备。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我们只能独自舔着自己的伤口。
此时,办公室里一片沉默,大家都很郁闷。20分钟后,我们都开始指责客户不该否定我们经过细致调查得出的结论。
詹姆斯(老板)一直没说什么,他抬起头看着我们问道:“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同事们面面相觑,都在回避詹姆斯的目光。
“好吧,”我自告奋勇地说道,“我们之前应该多花些时间与负责零售业务的高管沟通一下。”
“没错,”詹姆斯说道,“还有吗?在了解有影响力的任务方面你们学到了什么?“
“归根结底,这不仅仅与数字有关,“我回答道。”他们对自己的业务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个方面很情绪化,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去考虑——理性的、感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信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面对失败,应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多问问自己,我哪些没做好,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失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今天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要么匆匆忙忙地结束,要么严重拖堂。我对自己有些生气。
A2:可喜的是,每次上的都是新的开始,从明天起,我要在我备课环节中,重点标注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课时前10分钟看时间,确定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
片段26
R
原文片段
【每日一拆】你知道奖励的后果吗?
《奖励的惩罚》,73页
奖励导致降低兴趣
从前我们注意到,我们被奖励得越多,我们越依赖奖励。现在,根据戴奇和莱恩的研究、果味酸奶的例子、老人计谋中的逻辑,我们更清楚这个恶性循环是如何起作用的。当我们不断得到外在的驱动力,我们发现我们为得到奖励所从事的任务或行为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因此,我们的内在动力萎缩,除非有刺激,不然我们不太可能去从事那项活动。
随着各种奖励继续同化内在动力,阻止内在的满足感,种种外在需求变得更为强大……他们最终的表现好像他们对外部的各种奖励上了瘾。
老师们耸耸肩说:“哎,如果我不告诉他们这个是要考的,他们不会费事去学的。”主管们坚持认为,除非他提供奖金,不然这份工作不可能做得好。父母相信,没有刺激却指望孩子做他们“该做的事”是不现实的。但再考虑一下,这些不是通俗行为意义辩护词,而是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课堂和工作场所的安排方法(或者人们被要求所做之事)大有问题。考虑到奖励有损兴趣,我们最不该提供的东西也是奖励,给显得没有动力的人以奖励许诺,就像给口渴之人盐水喝: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造成问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奖励形同表扬,他能短暂地促使人从事某项活动,但时间一长,会使行为人依赖奖励并失去所从事任务的内在动力。从而误导行为人真正从事某项活动的意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在教学中,常用大拇指印章兑换奖品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起初,孩子对大拇指印章很感兴趣,个个跟宝贝似的。但到了新学期,当我提到奖品时,孩子有了新的要求:“我都有那种药丸笔了,有没有新的奖品?”“那种铅笔我不想要,印章没意思!”然后还真的会有孩子因为兑换的奖品没意思而开始不认真学了。
要慎用奖励。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使用鼓励墙,当我真诚地肯定一个孩子的努力,专注,点滴进步时,我发现他真的就比以前更加努力,专注了。我试着用鼓励逐渐代替个人的奖励。当他问题答的好时,我可以告诉他:“你答对了。”考了100分时,我会说:“你上课一定很认真,课后一定有认真复习,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等等来肯定他,以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片段27
R
原文片段
#每日一拆#货比三家的陷阱!
今天的知识片段出自《选择的悖论》由@北京紫禁之巅分舵 eleven 供稿
要作出明智的选择,第一步就是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关于目标,你必须确定一件事:是非得选择最好的那个,还是说足够好就行了?如果你只能接受最好的,那么你就是个最大化者。
最大化者要确保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可是,又有谁知道哪个选择才是绝对的最佳答案呢?唯一可能的方法就是穷尽所有的选项。因此,在浏览过所有的选项之前,最大化者无法做出选择。要是不把所有的商品都作一番比较,他们就无法确定自己买的是不是最划算的。最大化者的决策方式意味着一项艰难的任务,而随着选项的增加,这项任务会变得越来越恐怖。
和最大化者对应的是满足者,他们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满足者也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会苦苦寻觅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一旦找到就立刻收手。如果他们走进一家商店,找到了一件尺码、质量和价钱都合适的毛衣,就会立即买下来,故事到此为止。满足者不会去想,转过这个街角是不是还会有更好的毛衣或者价钱更低。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绝对的最大化者。如果真要把所有商店的所有毛衣都看一遍,光买毛衣就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不过最大化者总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搜索、看标签、阅读消费者杂志并试用新产品。
更糟糕的是,即使已经做出选择,最大化者还要不断抱怨自己没时间货比三家。最后,他们常常不满意自己做出的选择。当现实逼迫最大化者妥协,也就是结束搜索、做出选择时,恐惧感就会接踵而至。
比起最大化者,满足者好像更甘于平凡,不过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其实满足者也可以和最大化者一样斤斤计较。他们唯一的差别是,满足者最终会为很不错的选择感到满意,而最大化者追求的是绝对的最佳选择。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满足者心态平和,知道只有更好,不可能做到最好。
而最大化者则是样样追求完美,很难作出抉择。严重影响生活节奏,降低生活满意度,更不容易快乐。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去年冬天,我打算买一套化妆品。淘宝买怕会假货,就到县里门店看,不打折,犹豫了很久,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市里门店买,依然不打折。无意中又看上了另一套化妆品,可是因为不知其他地方有没有折扣,所以没有下手。过了几天,毅然的县里买下原先看中的那套。买回来以后,感觉要是当时买下后面看中的那套就好了。悲剧啊!
避免事事尽善尽美,累的慌。今天要买一瓶卸妆油,已经想好买什么牌子,在门店买,不再左顾右盼的看其他牌子,寻求所谓的更加实惠,更加美丽的商品了。
片段28
R
原文片段
【每日一拆】默默忍受对关系有害无益
谈论情绪。要想理清那些对双方关系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对策之一就是将它们公开——承认它们的存在,并且谈论它们。说出自己的愤怒贲怒或恐惧(而不是将它们表现出来),是自信和自制,而非软弱的表现。当然,公开谈论自己的情绪,有些人会不习惯,觉得很尴尬。因此有必要记住以下几点:
开门见山。"对不起,但这件事实在有点儿让我生气了。"
声情并茂。眼睛看着对方,降低音量,放缓语速,适当停顿以加强语气。“我觉得很烦…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协议的条款上。我想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讨论的气氛。"
直言不讳。解释一下自己不满的原因。“我感到很恼火。刚才我正解释付保证金的事儿,话说到一半就给打断了。我还建议找个协调人,也无非是为大家好,如果没记错的话,有人当时就对我说:你自己不能处理吗?"
避免责备。“我可能听错了你的意思。如果什么地方得罪了你,请多多包涵。"
直接询问。“如果你对这场谈话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请告诉我。"
予人方便。“我知道大家都是为解决这件事而来的。要不你再谈谈你的意见,然后咱们休息十分钟,之后再谈预付保证金这件事到底可不可行。"
勇于承担责任和及时道歉。应当对自己的感情和感情的表达方式负责,以及对别人的情绪造成的影响负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化解情绪的冲动,理性地面对问题。如果我们情绪失控或激怒了对方,说一声道歉是很有帮助的。道歉表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管话说得是否充分,都表明给对方以关切,如此一来对方也会采取同样负责的态度,这就能将双方关系拉回正轨。
我们常常将道歉看成是理亏。觉得自己没做亏心事,就不愿意道歉。其实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严重后果,表示一下歉意也无妨。不要为自己开脱,应当请求对方宽恕。不要说“我很忙”,而应当解释一下:“恐怕我的心思不在这里,对不起。”同样,不要说“这不是我的错,应当说:"我理解你发火的原因。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很抱歉。"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家庭关系中,如碰到问题,造成了负面情绪,那么把情绪诚恳地说出来,避免情绪累积升级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和公婆住在一起,天气热了,公公总会光着膀子在家里走动着,我觉得有点尴尬,我试着和婆婆说过,但没什么用,我每次看到他这样,我就躲在房间里不出来,有时候甚至避免跟他说话。
这个周末,我和婆婆一起给他买两件t-恤,并告诉他我不习惯男的光着膀子,那样我会觉得尴尬,希望公公能改变一下习惯,这样就不会老是回避他了,也益于家庭和谐。
片段29
R
原文片段
#每日一拆#不受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婚姻咨询通常都是教人如何在婚姻中更好地斗争。这可能会将令人难以忍受的夫妻关系转变为勉强可以忍受。那也不坏。不过,积极心理学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将原本就不错的关系上升为更好的关系。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雪莉·盖博(Shelly Gable)已经证实,如何庆祝比如和斗争更能揭示婚姻的幸福度。我们关心的人经常会告诉我们他们的胜利、成功以及其他一些好事。我们应对的方式可以加强这种关系,也可以破坏它。表3-1列出了4种基本的应对方式,其中只有一种是可以建立良好关系的。欢迎?你的回应方式出了问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使用积极主动的回应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婆婆最近颈椎有些不舒服,做完艾灸回来就大谈特谈艾灸的效果好,我回应说:”哦,那挺好的。”我这应该属于积极被动的回应。
如果是要和婆婆搞好关系的话,应使用积极主动的回应方式说:“哦,真的吗?我的颈椎也有些不舒服,下次我也去试试,你去艾灸的那家在哪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