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刻意练习》 所属活动: 6月10日拆书帮线活动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有目的练习,让练习更上一层楼 学习目标: 学习有目的四原则,单次提高技能练习中,进行有目的而非天真练习

开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原文片段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简单地讲,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我刚刚挥起球拍,努力去击球。我刚刚听到了那些数字,想办法去记住。我刚刚看到了那些数学题,正试着解答。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在史蒂夫·法隆的案例中,我们并没有制订长远目标,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他可能记得住多少个数字,但他有一个极具针对性的短期目标: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记住一个数字。他好比一位极具竞争力的长跑选手,而且,他把长跑的态度带到了实验之中,即使他只是在和自己竞争。从一开始,史蒂夫就逼着自己每天都增加一个数字,使自己能够记住。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史蒂夫·法隆不同于奥尔描述的那位音乐学生,而是一开始就非常专注于他的任务,随着实验的一步步进行,记住越来越长的数字串,他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你可以听一听他在第115次训练时的录音带,就可以对他的专注有所感受。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在奥尔的例子中,音乐学生在学校的表演测试上得了个C,这是一种迟到的反馈,但他在练习时,似乎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而这位学生看起来根本不知道他的练习是不是出了错。(“你有多少次正确地弹奏了曲子?”“唔,我不知道……一次或两次吧……”)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我们的记忆实验在设计之初就避免让史蒂夫感到太舒服。随着他增强自己的记忆能力,我会用更长的数字串来挑战他,以便他总是能在离自己的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发挥出自身的能力。特别是,每次他背出来了,我便增加数字的数目;他没背出来,我便减少数字的数目。这样一来,我把数字的数目恰好保持在他能够背得下来的程度,同时也总在促使他记住只比之前多一个数字的数字串。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目标

参与者通过了解有目的练习的四原则,在某次想要提高自己技能的练习中,能够进行有目的而非天真的练习。

 

❤场景介绍法:

事件: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大部分小伙伴在除了工作之外,也会发展属于自己新的技能和爱好。比如现场这位小伙伴在发展自己的写作事业,另外一位小伙伴在折腾属于自己的手绘,我呢则是一个记录控,在折腾着自己的手帐和日记。有时当你进行某个小项目,会进入到瓶颈期,一直没有提高。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就开始不断的去努力傻劲去干。

提问:这样子的时候,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过了一段时间后的结果是什么样?

影响:每天去练习的时候会挺累的,练完了也没什么效果,然后会怀疑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会想要放弃。

解决:《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有一章,是有目的的练习,在单次的练习的时候,设计有目的练习,以及在过程中专注,在结果是有对目标的反馈。从而让自己的练习不再是无效功。

 

刻意练习这本书,是一个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一起写的,主要讲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让自己在日常中能够更加有效的get一项技能。作者也是为了破解1W小时学习理论而来,时间不是重点,有效的积累才是重点。今天片段来自于第二章《有目的的练习》

 

❤A1题目

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测试一下大家练习时候的情况。以下情况,你觉得完全不符合的选择1,完全符合的选择6。最后把总得分告诉大家,其中哪几项你的分数特别低?

1

练习时,我有量化的目标

1

2

3

4

5

6

2

练习过程中我一心一用

1

2

3

4

5

6

3

我知道自己练习结果是对是错

1

2

3

4

5

6

4

练习的内容对我有挑战

1

2

3

4

5

6

 

❤A1解释

上面的题目是针对今天的片段设计的,如果你的分数比较高,那今天的拆书就是来巩固知识,让你更加清晰你日常成功的原因。如果你的整体分数比较低,那你就要回想一下,自己日常在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一直在重复重复的循环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有一些分数比较低,有一些分数还好,那可能那些分数低的项目就是日常在制约你取得进步的原因。

 

❤I拆书

#What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练习?这两个练习是怎么定义的?

1.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考虑更周全,更为专注(第二段尾巴)。

2.天真的练习。反复的做某事(第一段开头)。解释,类似于编程里的for循环。

 

#Why原文里提到这两个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都是为了提高表现和水平(第一段结尾)。

 

#Why为什么要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有一个1W小时理论是这几年非常火的。但是我睡了一W小时,也不一定懂得如何高质量的睡眠。有些小伙伴的妈妈做了N多年的话,但是小伙伴觉得还是很嫌弃,决定自力更生去学做饭,五天后就做得比妈妈厉害。我想要成为一个健身高手,但是我却一再的重复,导致自己的行为和目标相违背。

 

#请问文中讲的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几个特点?(请小伙伴回答)

答:有目的、专注的、包含反馈、走出舒适区。

 

#几个概念的详细区分

1.目标

从文中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短期的具体的目标,并不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只针对当下单次练习的。而且是量化的一个目标,原文的案例中,具体到每次比上一次多记一个数字。

2.专注

从文中案例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专注是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不是做一搭没一搭,做一下作业然后看一会儿书。在日常中,我们可以使用番茄钟,清理掉桌上物理,准备好所须资料的方式来保持专注。

3.反馈

因为目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表现和绩效,所以行动的结果和目标之间有反馈的,而且还要关注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这个反馈,可以促使一次目标的设计。

4.非舒适区

有挑战的,非舒适区,超出自己能力之外。比如说,在KTV唱歌,我虽然在唱歌,但是我很舒服,所以是没有在有目的的练习的。

 

#预防疑义:有目的的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关系。

有目的的练习是针对单次练习的,我们不知道有目的的练习前,我们每次练习可能会没有方向。但是有目的的练习后,我们每次练习的目的从整的来看可能是乱的,所以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也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而且知道该向什么方向,以及怎样达到目标。

 

#总结后的步骤

1.目标(非舒适):设定一个具体的短期目标,目标是量化 的,是上次反馈的结果相关,超级自己能力之外的。

2.专注:练习的过程需要专注,可以用番茄钟,清理掉桌上物理,准备好所须资料的方式来保持专注

3.反馈:结束后需要有一个对目标的反馈,可以自己给自己反馈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反馈。以知道如何设定下一次目标。

 

#拆书家的案例:

失败案例

自己练习3-1失败了,但是没有总结失败在哪里,就又重复直接去做。

某次的写作反馈与目标设定

朋友反馈不够细节。下一次的其中一个练习目标:在一个场景里,多5处的细节描写。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引导

大家先来看一段对话,之前分了小组,请一个人扮演导师,一个人扮演学生。导师利用有目的的练习四个原则,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为目的从而开展了新的对话。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A3案例

导师:你钢琴练习了几次了?

学生:10次20次。

导师:你每次练习有给自己定目标吗?

学生:就练习10次20次。

导师:那定个目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弹奏到和原作差最多五个音符的程度。

学生:我不知道怎么和原作对比。

导师:你可以先录下来,然后再听自己错在哪里。

导师:你平时有关注自己动作吗?

学生:没怎么关注。

导师:那你弹一下第一章。

学生(弹奏)

导师:你这个手势不对(演示),第三个音符时要注意一下。

导师:那你练习的时候是否会听到外界的声音

学生:有时候会开一下小差。

导师:那建议你把其它东西放边上,专心练习。

导师:你觉得自己弹着轻松,还是会觉得身体被掏空了

学生:还挺轻松的。

导师:那你需要更高的目标,这次你的错误率是5个。你可以用新的手势,将第一部分的第三个音符错误率控制在2个以内。来试着练习看看

 

❤A2引导

今天晚上回到家,你可能又拿出笔记本,打算今天的500字练习,当你打开电灯拿起笔开始写的时候,你想起今天在拆书帮学到的,你开始为自己设计这次练习。或者也可能你拿起手帐本,开始画画的时候;或者你打开微信公众号,开始写推文的时候……。请在明天晚上之前,设计一次刻意练习,并且将目标和反馈结果发到群里。

 

❤A2案例
目标(非舒适):单次演讲过程中,哼哈词小于5个。(上一次哼哈词为9个)

专注:在家里练总是没感觉易走神,后来找到一个相对空旷的环境练习。

反馈:自己录音,再自己听记录哼哈词。练习5次以后,哼哈词为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