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我叫啰啰,目前从事幼儿教育。在正式拆书前,我们先分一下组,我左手边一组,右手边一组。【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掌握“社会认同原理”的运用技巧。【图书介绍】【场景】大家还记得一个新闻事件吗,关于一名女子在北京出差,在入住酒店的电梯口有一名陌生男子想将她强行拉走,当时旁边有好几个人看到都没有出手援救。【提问】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为什么呢?是旁观者怕惹祸上身?还是人性本来就是这么冷漠?还是旁观者无法判断受害人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影响】当时新闻报导出来以后,无人不责备路过的人的冷漠与事不关已,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在当今社会并不鲜见。并且越来越多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性开始变得冷漠,人格开始解体。那真的是这样子吗。【解决】《影响力》这本书对“顺从心理学”其中的6个原理做了深入的研究,用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些原理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顺从倾向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今天的拆页内容就是来自这本书——讲的是社会认同原理,那刚刚说到的新闻事件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在作怪。
【A1自测】
在给大家看原文拆页前,我们先来做个测试:
大家测试完以后告诉我你一共得了多少分。
【I解释自测表】
如果你的得分大于31分的话,那么,社会认同原理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得分介于30-13之间,那对你的影响属于中等程度,如果少于12分,那么对你的影响就很少了。看来大家几乎都在中等的程度。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认同原理对我们的影响程度有多高。
(社会认同原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请花2分钟时间阅读以下原文拆页。)
好的,大家都已经阅读完了。
这里有个问题想问下大家,
【提问1】如果在培训或者开会的时候,有四五个人同时掌声响起,这时你会跟着鼓掌吗?
学习者:会
【提问2】那如果只有一个人鼓掌呢?
学习者:看情况,有时候会,有时候不会。
拆书家:对,一般情况下看到很多人鼓掌时,我也会跟着鼓掌,即使在云里雾里的情况下也会跟着鼓掌。
【What】
这个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在做怪。“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适用边界】
当然,“社会认同原理”也有它的适用条件,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这个原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揭示榜样和他人示范的巨大影响力。
例如:培训师运用社会认同原理,为了确保课堂效果,有些讲师会找些托,带头鼓掌,带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其他人就会受社会认同的影响都被带动。
那如果没有托怎么办呢,讲师提了一个问题,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这时候,就可以反过来运用社会认同原理了,讲师有意识的把眼神,目标定在某个人身上,消除这位学员的不确定性,这样学员就会选择主动回答了。
类似的榜样和他人示范的影响力还有很多:
例如,在团队管理当中,让骨干成员去影响一般成员;
乞丐乞讨的时候,会先在乞讨的盒子里放些零钱;
春节联合晚会的现场,台下总有人动不动就鼓掌叫好;
淘宝卖家会找很多托给她店里的商品给好评等等。
*社会认同原理,还会产生一个重要的影响:旁观者效应——受害者在痛苦挣扎,而他身边的旁观者却不会有一个伸出援手,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观望、袖手旁观。
再回到刚开始我提到的“酒店女子遇袭新闻事件”这就是目前广泛发生的旁观者不施救的典型事例。根据心理学家推测,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有两个:
1、多人在场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降低了,大家都会想:“其他人或许会帮忙的。”每个人都这么想时,最后就是没有一个人出来帮忙;
2、有时候人们并不明确别人的处境是否危急,比如倒在路上的一个人究竟是一个心脏病患者还是睡着了的醉汉?你无法判断。这时候社会认同原理就发挥作用了,当形势不明了的时候,人自然而然会去先观察别人的反应和行为,从别人的反应中再来判断这个事情是否紧急或危险。却忽略了其他旁观该事件的人也正在寻求社会证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或处于危险情况中的当事者该如何破解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呢,这里有个方法可以借鉴:
1、 请大声呼救,比如“救命啊”“救救我”“帮帮我”,其意义在于,让他人明确这是一个危险的情形,而不是其他的非紧急事件,或者让周围人去费脑筋去思考这是不是一桩危险事件。
2、 光呼救是不够的,除了让旁观者知道你需要帮助之外,
还应该在人群中点几个具体的人来帮你(使旁观者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让他幻想别人也会来帮你),并且最好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帮助
。
【举例】举个例子假如你走在大街上,突然头昏脑涨,你坐在旁边的地上,连呼吸和张口说话都很困难,你突然意识到你可能中风了或者心脏病复发了,此时一群群陌生人从你身边走过,但是都没有人理你。这时,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大声呼喊!比如“救命啊,我中风了/心脏病犯了!”。但这样是不够的,你最好从人群中挑出一两个人来,用眼睛注视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说:“穿白衬衫的同学,我需要帮助,请你叫一辆救护车来。”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那刚刚我们了解了“社会认同原理”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来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演练一个案例,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该如何来避免陷入“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
案例场景是这样子的:一位妈妈抱着女儿从火车站出来,突然一名陌生男子出现,作死的去抢妈妈手里的孩子,并且大声呵斥妈妈,假装成是女儿的爸爸,造成假象跟老婆吵架了,老婆要带女儿离家出走。而实际上这位妈妈根本不认识这名男子….
现在两人一组,有两个任务:
(1)先讨论在案例场景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妈妈可以如何做,才能让旁观者避免陷入“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及时找到施救者。
(2)讨论出解决方案以后,一人演妈妈,另一人演陌生男子,将当时的场景再演练出来。
好的,现在我们开始讨论然后演练,时间为6分钟,建议大家把演练的对白写在纸上,演练完以后,我们请一组小伙伴来分享。
【讨论】学习者1:像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求救者可以破坏现场环境,或者通过大声呼救来引起旁观者的注意,比如跑进一家店,砸坏店家的玻璃,这样店家肯定就不会袖手旁观了,这件事就会变得跟他相关。然后求救者需要马上制定明确的施救者,消除旁观者的不确定性。
学习者2:让陌生男子说出妈妈和孩子的具体信息,例如姓名,家庭住址等。
【学习者案例分享】:
陌生男子:“(抓住妈妈的胳膊)大清早的要带孩子去哪里?”
妈妈:“你干嘛!你是谁?我不认识你!“”
陌生男子:(抢孩子)“怎么不认识了,我是你老公啊,你不认识我!你这个疯婆娘。”
妈妈:(对着群众)“你不要抢我的孩子!快来帮帮我,这个人我不认识他,他是人贩子!”
陌生男子:“人贩子?我是你老公,你这个疯婆娘!一耍脸上就把孩子抱走了!”
妈妈:“那好,你说,我叫什么名字?小孩叫什么名字?出生年月你说!”
(对着群众)“他根本就不认识我,他是人贩子,快来帮下我!那个穿白衣服带眼镜的帅哥快来帮帮我!他是人贩子,他要抢我的孩子!快帮我报警,打110帮我报警!”
拆书家点评:非常感谢两位的精彩演练。我们刚刚模拟演练了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该如何避免社会认同原理起作用,从而有效的找到施救者。刚刚我们这位妈妈,她在遇到有陌生男子抢孩子的紧急情况时,通过哭啊闹啊大声呼救的方式首先引起旁观者的注意力,接着她又指定了某一位男子,穿白衣服带眼镜的帅哥,同时明确让指定的帅哥帮忙打110,救她。那这个人就会责任非常明确,同时他个人的责任也变得非常大了。这样子的方式就会非常容易获得施救者。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但在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都是抱着侥幸的心态感慨一下,或者警惕一下自己,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如果有一天这样的紧急情况真的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想,我们都已经学会了如何有效应对了。
【A2催化运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今天的拆书也接近尾声了,现在我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
【作业】在本周内,用今天学到的遇到紧急情况如何求救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场景,分享给身边至少三个人,让更多的人受益。现在请大家花一分钟时间把你要分享的具体场景,以及打算在这周内分享给谁写在A2便签纸上。
拆书的意义在于拆为己用,只要真正运用起来才能真的掌握。
学习者案例的A2便签:分享给我10岁的孩子,当他在外面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旁观者帮助的时候,可以先破坏现场引起旁边人的注意,然后指定一位哥哥或者姐姐,指着对方喊,“穿什么衣服的哥哥/姐姐,我需要帮助,请帮助我...”同样的情节我还要分享给我几个朋友的孩子。
【小结】好的,今天我们学习了“社会认同原理作用”的两大影响力,第一个是---榜样和他人示范的影响力,另一个是-----旁观者效应。我们了解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运用社会认同原理的榜样和他人示范作用,例如培训课堂上,淘宝卖主,商家等。最后我们通过案例演练体验了如何在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施救者时,避免陷入“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及时找到施救者。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今天的知识点能被大家所用。我们的拆书活动到此结束,希望大家给我反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