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场景】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多自觉啊!”小时候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您现在是否也常这样说呢?比如:“你看看别人家的老公,一年挣多少,你挣多少!”我们被父母与别人家孩子比较时,父母本意是想要求我们更上进,但是呈现的结果却是相反的。这句话看起来没有任何辱骂字眼,但是呈现的确实一万点暴击,给无数人心中带来了伤害。这其实是一种语言暴力,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
【提问】我们一般会怎么对付他人的语言暴力呢?最终会有什么后果呢?
【影响】最常见怼回去或者沉默应对,结果导致暴力加倍。语言暴力不同于行为暴力,伤口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会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也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敌视。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
【解决】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作者一再强调用爱突破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与他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学习目标】学完后,学习者能区分明示与暗示,用准确的具体描述语言向他人提请求,让他人正确理解自己的表达意思。
【案例】“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句话大家应该听说过吧,赞同吗?专家研究发现,男女天生脑回路就不同,很多时候女人说话比较委婉含蓄,而大多数男人却从来不会去想字面下的深层含义。我们家在这点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我出差的时候,突然想起冰箱里还有几根香蕉,估计也烂了,就发微信问他:你看看冰箱里是不是有几根烂香蕉?后来他回复我说:有的有的!结果我出差回来,发现烂香蕉还在冰箱里。
【互动】
大家觉得我和老公是谁错了呢?错在哪里呢?
小伙伴A:你老公错了吧,太不懂事儿了。
小伙伴B:我觉得你错了,你没说呀!
哦,我原来觉得我没错呢,原来你也认为我也有错啊。我后来反思了一下:其实我提示他香蕉在冰箱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是想让老公把烂香蕉扔掉;但是我明确具体表达了吗?没有,我以为我表达了意思,但是对方并没有得到明确具体指示。
其实我犯了一个大多女人都喜欢犯的错误,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导致他人的理解与我们比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结果反而给自己添一些没必要的麻烦,惹自己生气!
通过烂香蕉这个经验教训,从此我都是直接给老公下“指示”了,比如:“请你晚上把阳台上的衣服收起来,然后分别放在我们各自的衣柜里就好了。”效率很高,麻麻再也不用生气了。
【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
那怎样是暗示?怎样是明示?
暗示就是利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他人心理施加影响,希望对方能领悟我们的需求并能主动按照我们内心所设想来行动。明示就是用具体的描述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暗示一般喜欢用抽象的语言希望他人做什么。比如老婆对工作狂老公说:我希望你能对家有责任感。老公会觉得:我工作这么努力赚钱难道还没责任感?其实老婆真正想说的是:我希望你能每天下班后多陪我和孩子。
有时候我们会请求他人不做什么,以为这已经是一种明示了,其实这样对方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比如我家小孩喜欢看电视,担心她影响视力和做作业。我提醒她说:放学回来不要看电视。结果我发现她回来后开始看iPad了。我应该这样说就好了:放学回来就开始做作业,然后吃完饭,可以看电视20分钟。这样她对放学后的安排也比较清楚了。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当然如果对方能充分表达他的理解就更好了,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明确边界】
有时候我们在要求他人反馈时,有人也许会说“难道我是聋子?”或者“不要在我这里卖弄你的沟通技巧”,为了避免这种反应,我们可以先解释我们的目的。然而,如果对方说“我已经明白了,我没那么蠢!”那么我们可以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对他的尊重以及我们的需要。
在我们的文化里,一直比较习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提出请求,有时候是出于不好意思或者礼貌,觉得直接的语言会让人觉得粗俗、无礼甚至刺耳。固然,婉转的言辞自有其社交定位,但是,清楚的信息也可以有礼且充满敬意的,尤其在工作场合,刻意的婉转会让事情变得复杂,互相保留面子,不说真话几乎不能解决问题。
【引出步骤 how 】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简单地两步走:
1.如果希望对方做什么:用具体的描述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越清楚越具体越好。
注意点:不要请求他人不作什么、不要用抽象语言。
2.当我们提出具体的请求后,最好确认他人理解是否与我们一致。
【A2】催化应用(可选)
刚说到了向他人提出请求的简单两步走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向他人请求帮助,拒绝模糊沟通,学会带有诚意并直接地提出我们所要求的具体行动,也需要不断的练习。
现在请座的各位当一回编剧,设计一个对话的剧本,包括人物、情节、对话内容等。这个剧本可能今后会遇到的某个场景,请在对话中运用今天学到的“用具体描述、确认反馈”两步方法。大家可以把对话摘要写在一张纸上,5分钟后请小伙伴来展示一下。
【现场学习者案例】
小伙伴A:我下班回家后很累,肚子也很饿,老公正在打游戏,我内心很不平衡,想让老公体谅一下我,给我做点吃的,我会这样跟老公说:老公,我回来了,游戏打得很不错嘛!我真的好累好饿,你给我煮碗面吃吧,我好爱你。
小伙伴B:我这次院系交流彻底无望了,我要给北京的朋友打电话说明这个情况,直接问他:我现在准备辞工了,准备到你这儿来工作,行还是不行?去了给什么待遇?朋友之间也要把钱谈清楚。
【小总结】感谢大家的分享。相信大家已经开始掌握了提出请求两步法。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应该还是挺广泛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随时练习。
但是有时候我们即使是按照这个方法来的,可能还是得不到对方的积极回应,甚至会让别人误以为是命令,内心反感有反抗的欲望。接下来做个小测试,测测我们的沟通习惯。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以下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请求与命令的区别。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学习目标】
学完后,学习者能区分命令与请求,在向他人请求时,尽量避免使用让人误以为是命令的方式,合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对他人的反馈给予合理的回应。
【互动】
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在被他人命令的时候内心感觉是怎样的?
小伙伴:不爽、不舒服、反抗、服从、质问、逃避。。。
【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
通过大家的反馈,我们知道了但凡是被人以下命令的方式提出请求,内心感受都是及其不舒服的。那换位思考下,我们平时向他人提出请求时就要谨慎了哦!
有时候其实我们只是想要别人帮一个忙,但是却因为某些方式不当,被他人误以为是命令,最终导致沟通不顺。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区分请求和命令。有以下几个问题先要厘清:
【互动:头脑风暴】
1.哪些常见情况可能导致把请求误以为是命令?
对方心情不佳、时机不对。比如当对方遭遇一场重大变故时,你就不应该随便前去打扰请求他帮你做什么事;当对方心情愉快、时间充裕时,向其提出请求就肯能有较好的效果。
地位不对等,对方处于弱势地位。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司对下属,因为地位天然的不对等,处于弱势的一方更容易做出命令的判断。
对方被指责、要挟。比如上司说:你把xx做一下,不然就...
语气、表情、手势等。不容置疑、理所当然、居高临下的语气、再加上严厉的表情,会让人本能地拒绝。语气变化一下,就不一样了。如果用温暖、柔和,甚至带一点俏皮的语气说:老公,把垃圾扔了!那种亲切、友好和愉悦的氛围,老公会感觉很舒坦,这种情况下,帮一个小忙,实在不算什么。
2.我们提出请求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既然是要满足我,那我们的姿态是不是要放低一些了,说话句式上就尽量使用祈使句。另外要让对方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不要遮遮掩掩、诚实为上策。
比如父母问孩子:为什么还不去理发?
换一种说法呢,“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去理发好吗?”(祈使句、感受担心、)
第二种说法父母先说出感受和需要,孩子是不是更容易理解父母了?
另外不要让对方认为他做什么是应该的。比如妻子对丈夫:今天我做饭,应该你来洗碗。换一种说法:今天我来做饭,我也需要你的分工合作,你可以帮忙洗碗吗?
3.我们提出请求过程中需要了解他人哪些反应?
不要只是顾着去提自己的请求,更要多多了解对方的反应,比如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感受,可以追问一下“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样?”,还可以了解对方的想法以及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可行?”“你是否同意我的提议?”
只有了解了对方的反应,我们才便于进一步明确和调整我们的请求。
4.请求和命令能接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请求可以坦然接受两种结果:答应或拒绝。命令则只有一种选择:必须服从!
我们既然提的是请求,对方就有拒绝的权利和自由。首先要在心理上有这个认识,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当我们面对对方拒绝我们的请求时,如果再强加指责或者利用对方的内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请求就变成了命令。我们需要仍然从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出发,对对方表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答应了表示感谢,拒绝了表示理解。
【步骤、how】
明白了上面结果问题,我们就不难得出避免命令式提出请求的步骤了:
1.请求前:了解对方、准备姿势。(时间、语气、句式等)
2.请求时:先表达感受和需求,再提出请求。
3.请求中:了解对方反应。
4.请求后:合理回应。(表示感谢或理解)。
大家可以记下这几个步骤的关键词。
【A1】请大家自测
请阅读下表中的六句话,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1表示很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并统计下总分。
你的表现 | 符合程度 |
1.在提出请求前,你会有“他应该要这么做”的想法。比如:他应该把房间打扫干净。 | 1 2 3 4 5 6 |
2.提出请求时,我不会用到祈使句和疑问句,喜欢直接用陈述句。 | 1 2 3 4 5 6 |
3.当对方拒绝我的请求时,我会感到很难过,甚至愤怒。 | 1 2 3 4 5 6 |
4.当我被对方拒绝时,我会找更多理由来说服对方,甚至会用对方的内疚来迫使对方答应。 | 1 2 3 4 5 6 |
5.在沟通中,我常不会过多的考虑语气、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配合。 | 1 2 3 4 5 6 |
【I】解释自测题
刚刚让大家做的这个简单测试,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回顾一下自己的沟通习惯,了解自己是习惯提请求还是习惯命令方式。得分越低,说明你的提请求的方式更温和,不容易被别人反感,也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回应。得分越高,说明你更习惯用命令的方式来提请求。爱下命令可能并不是我们本意,只是无意中养成的沟通习惯而已,没关系,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面这个拆页,搞清楚如何说出请求而不是命令。
小伙伴得分:30、13、9
【A3】微行动学习
接下来请大家回忆一下最近一段时间有没有在工作或生活中别人要求你做某事,让你感觉很不爽的经历,具体有那些细节让你觉得不爽?请用3分钟把它写下来,我会请大家互相分享一下。
小伙伴A:前两天有个同事,产品第二天就要上架了,在我忙得要死时候,他却跟我说:真姐,产品的介绍我还没有做好,上次也是你帮着做的,你能再做一次吗?这样的事情发生不止一次了。
小伙伴B:我楼上的美女,在我去超市买葱的路上碰到了,得知我要去超市,赶紧说:你帮我带点xx吧!我拒绝她了,她还继续要求。每次看到她我都要绕道走。
小伙伴C:有个朋友,说话特别嗲,尤其和男生,她特别善于利用她这一点来要求别人帮他办一些事情,有一次让我帮她交电费,我想这点小事你自己不会做吗?反正我特别看不惯她。
1.【明确问题(重述并确认)】:刚刚大家分享的经历,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对方总是一而再地做些让我们不爽的“小事”?
小伙伴:是的。
2.【引导分组讨论并明确问题本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追问,让你感觉不爽的根源在哪里?给大家5分钟时间内部讨论。
小伙伴:主要是对方没有划清我和她之间的界限,把本来该他做的事情偏偏要推给我,没有尊重我让我很不爽。
3.【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那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大家就这个问题本质一起讨论下,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以让对方能够尊重我们,不要让类似事情再发生呢?请大家把解决方案写在白纸上,时间3分钟,看大家能有多少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小伙伴:我们觉得首先要明确地决绝对方,不能犹豫不决、不能因为面子问题模模糊糊。其次还要跟对方讲清楚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她的事情,要明确我和她之间的界限,以免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觉得明明白白、直接地沟通可能效果最简单、有效。
【A2】催化应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提出具体地请求,以及从尊重双方的需求开始避免将请求变成命令,使我们的沟通更容易。但是坚持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人沟通不是容易的事,从学到会有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请你制定一个接下来的两周内的行动计划,即你打算和谁如何去练习。比如可以跟家人分享这个办法,或者自己用事后复盘的方法。请写出具体的行动和时间计划。
小伙伴:对我这种强势的女汉子来说,要改变这个习惯挺难的。我打算在日后多多加强练习,主要是以事后复盘的方式,三天复一次,再来看效果。
【结语】沟通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向他人提出请求时,过于直白或者过于含蓄都不妥,除了要表现真诚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非暴力沟通方式两者兼顾,以这种方式提出请求不是让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而是让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与他人更好地连接。今天的学习仅仅只是开始,需要我们时时练习,将这种沟通方式内化为我们的行为模式。希望大家将今天的学以致用后,人缘更好,办事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