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广州零角度筹备分舵第14次打怪升级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自然后果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自然后果,让孩子在自然后果的经验中自然学习

开场: 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我叫啰啰,目前从事幼儿教育,【学习目标】今天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区分“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并学会运用让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自然学习。我们先分一下组,我左手边的为一组,右手边的为一组。现场的小伙伴们,已经结婚有孩子的请举个手,今天的拆页主题是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已经有孩子的可以直接联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孩子的小伙伴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可以反向的去思考我们的父母当年是如何教育我们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图书介绍】

大家请回忆一下,

【场景】你是否为了让孩子“听妈妈的话”曾经不惜用惩罚,控制,贿赂讨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比如,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就说,“你要是不吃饭,警察就把你抓走哦!”或者说,“你要是不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又或者,“ 宝宝,你再吃一口,妈妈就给你买新的玩具。”

【影响】这些方法当时看起来有效,但渐渐地孩子却出现了懒惰,拖沓,不自律,甚至是反叛,报复,退缩等行为。

【提问】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希望孩子拥有责任感,自律,诚实,礼貌,正直,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宝贵品质。为什么我们的招数在短期内看起来让孩子“听话”,但在长期却起不到作用呢,甚至还有反作用呢?是我们方式错了?还是我们主观臆测了太多孩子的想法?你是否真正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意图?又是否用适合的方法对症下药了呢?

【解决】《正面管教》是一种关注长期效果的教养方式,它提倡不惩罚、不骄纵,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帮父母建立长期有效的育儿理念,破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让家长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并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就是来自这本书,当孩子存在不良行为时,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纠正孩子呢?


我们现在花2分钟时间阅读以下原文拆页。



3-1原文拆页1.jpg3-1原文拆页2.jp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原文拆页是一个关于“自然后果”的很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大家应该跟我一样发现了这种方式非常有效。这就是正面管教的其中一个工具的运用。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工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结束后去看看这本书。


【易混淆的概念】

“自然后果”是特定条件下自然会发生的事情,如不吃东西就会饿,淋雨就会感冒。


在“自然后果”事件中,因和果非常清楚,孩子自己的错误或者错误行为就能产生经验教训,成人不必参与。如果父母去帮着修正错误,那么孩子很难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了。


“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的相似之处是:后果和之前的错误行为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逻辑后果是基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由监护人强加给孩子的某种后果,需要成人参与。


【互动案例】

我这里有几个例子,大家听一下,看看他们属于”自然后果“还是”逻辑后果“?


【例1】如果孩子在踢球,你告诉孩子,如果你打坏窗户,你就自己挣钱负担修窗户费用。(逻辑后果)


【例2】你跟孩子说别把玩具扔在草地上,以免被狗啃,可是第二天,草地上散落着大量塑料玩具的碎片。(自然后果)


【例3】两岁的孩子把一盘水果倒在地板上,全部倒光,没有水果吃了。(自然后果)


【例4】如果孩子想把玩具带到学校,你是一位老师,你跟孩子说,如果你这样做的话,老师就会一直帮你保管到放学。(逻辑后果)


(请学习者回答)


逻辑后果法也属于正面管教的工具其中一种,如果正确运用的话也能引导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经常会被家长运用成“惩罚”,从而让孩子产生恐惧和害怕,甚至是报复,所以这里建议大家尽量少用或者不用“逻辑后果”,而自然后果法是让孩子在成长中自然的收获经验的方法,实质是“体验式成长”,以后果来引导孩子自然朝正向的发展。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自然后果”无疑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行动步骤】

那么自然后果法具体该如何来运用呢,我将原文拆页的内容进行了提炼,共分为3个步骤:

1、观察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反复出现的。

(“自然后果”法针对反复出现的不良行为。)

2、决定自己的行为。

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指的是不去干预“自然后果的惩罚结果”,例如孩子不吃饭,自然后果是会饿。但是如果家长干预的话,孩子饿了又喂零食,这样孩子就会体验不到“饿的惩罚”。

3、和善而坚定的不要介入,让孩子自己决定。

当孩子体验到“自然后果的惩罚”的时候,家长需要在情感上向孩子表达爱和尊重,但是行为上要坚定,不去干预“自然后果惩罚的结果”。


【举例】(宝宝经常赖床怎么办?)

(平常的做法)宝宝赖床不早起,妈妈一会儿催一次:“上幼儿园要迟到了!快起床!”宝宝会觉得妈妈一定会再叫我起床的,直到最后一秒钟,妈妈还会进来帮我穿衣服和叠被子,我再赖床一会儿也没关系。


(自然后果法这样用)

让宝宝自己睡过头!等真的迟到了,他会觉得迟到很没面子,埋怨妈妈不叫自己起床,这时候妈妈要态度很无辜的说:“我叫你起床了,可是你赖床不肯起来所以才又睡着了的哦!不关我的事哦!”这样宝宝就不会再指望着妈妈叫自己起床了。


首先,妈妈观察到宝宝赖床是反复发生的不良习惯。她着急想改变宝宝的习惯。

然后,妈妈决定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不再反复催宝宝起床。

最后,妈妈和善而坚定的不再介入宝宝起床晚了迟到的“自然后果”,让宝宝自己决定以后要怎么做。



【适用边界】

尽管自然后果通常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的自然后果。

2、还需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阶段,例如2岁的孩子是无法运用自然后果的,因为他这个年龄还无法判断因果关系。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例如,朝别的孩子扔石头的自然后果。

4、当孩子的行为结果在孩子看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例如不洗澡、不刷牙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催化运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在大脑中过一遍,就近似于实际中应用一遍,今天请每一位学习者设计一个剧本,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并且运用到今天的知识点——“自然后果”。例如孩子不愿意吃饭的问题;孩子不愿意按时睡觉的问题;孩子乱扔玩具等等。按下面的模板写一个剧本:


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事件过程,含角色行为的顺序,及具体的表情动作描述)

对白:(事件中对话的具体内容)

旁白:(可选)(用来介绍背景、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等)



【剧本范例】

主题:宝宝乱扔玩具

时间:晚上20点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和妈妈

内容:宝宝乱扔玩具,前一天宝宝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不小心丢到了床底下,但是自己不知道。今天他到处找他的最爱的玩具。


旁白:妈妈跟宝宝说,“自己乱扔的玩具要自己整理好哦!不然下一次可能找不到你要玩儿的那个玩具了!今天晚上20点,宝宝在昨天一堆没用整理的玩具中到处找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妈妈发现它就在床底下静静的躺着,妈妈故意不说。


对白:

宝宝有点着急:“妈妈,我的奥特曼呢,我的奥特曼不见了!”

妈妈一脸的同情:“玩具找不到啦?真糟糕啊!也许你把所有的玩具整理好就容易找到了呢?”

宝宝撒娇:“妈妈帮宝宝找,妈妈整理玩具。”

妈妈抱抱宝宝:“妈妈爱宝宝,可是宝宝需要自己把玩具整理好哦,妈妈不愿意整理。”

宝宝坚持:“妈妈帮忙找奥特曼。”

妈妈和善而坚定:“妈妈非常爱宝宝,可是昨天妈妈已经告诉宝宝了,自己乱扔的玩具要自己整理好哦,要不然就可能找不到呢。宝宝先整理完所有的玩具,就能找到你的奥特曼了。”

旁白:宝宝开始整理玩具。妈妈在旁边引导分类,即将整理完的时候......

妈妈:“宝宝,要不要看看床底下还有没有玩具。”

宝宝爬到床底下:“哇,原来我的奥特曼跑到这里啦!我找到了!”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主题:迟到

时间:早上8:00~9:00

人物:宝宝和妈妈

内容:宝宝拖拉出门晚,导致迟到,无法进入幼儿园吃早餐

旁白:幼儿园有规定,8:05分


对白:

宝宝不知所措问:“妈妈,为什么幼儿园关门了?”

妈妈:“哦,8:05分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吃早餐,未到的小朋友要等到8:45吃完早餐后才能进入。

宝宝很惊慌:”那我不可以吃早餐了。“

妈妈:恩,是这样的。

宝宝说:”那我可能会肚子饿。

妈妈很遗憾的说:“那确实是一种不好的感受,但是现在确实是不能去吃早餐了。”

旁白:宝宝和妈妈在校门口一直等到8:45才进入,等宝宝进入教室的时候,餐桌已经收拾完了


拆书家点评:非常感谢小伙伴的分享,分享的故事非常具体有代表性,而且非常值得去思考的一个运用。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面管教中的其中一个工具的运用,即”自然后果法“,了解了”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的区别,然后通过编写剧本的演练在脑袋中将”自然后果“的运用方法过了一遍,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拆为己用,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能运用到这个方法。谢谢大家,今天的拆书到底结束,希望大家能给我反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