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为了彼此能乐于互助,我们专注于四个方面——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
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这样,这位母亲就清楚地说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说的就是遇到我们抓狂的事情,第一步我们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第二步陈述自己的诚实、中肯的感受;第三步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第四步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
从诚实的表达自己角度,而不是批评和职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这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比如以前我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就会叨念他,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小孩烦,我也烦。看了以上这段文字,我尝试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丢在地上。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
这样他就接受了我的意见,自己主动收拾了地上的玩具,而且我也避免了自己的情绪失控。
请问在场的朋友们有相类似体会或者经验?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处理的呢?
一位学习者分享了她应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帮助一位受困惑的妈妈理清跟她的小孩的相处方式,这位困惑的妈妈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不配合她,并一直纠结指控孩子的错误,学习者首先让这位妈妈观察一下孩子什么时候不配合,如何不配合,并接着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受,而后认识到自己的真是需要是什么,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这样就不会一直纠结,而是处理好自己和孩子的沟通,解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