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拆书帮西安古城分舵第51场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学会复盘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法 学习目标: 教我们学会总结底层规律,学会复盘工作生活的方法

开场: 大家好,我叫徐佳敏,我现在是一名研二的学生,学的是工科专业,平常喜欢读书,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拆《好好学习》这本书。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改进自己的思维认知,用绿灯思维去接受新的观点,利用复盘回顾自己每天的生活,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更好地指引我们的生活。【图书介绍】事件场景: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过多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双眼和大脑,我们很努力地去学习新的知识,生怕自己落后,学到的知识不够多,我想问问大家,大家在学习新知识之后,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你有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段时间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有什么影响?有没有反思,复盘。有一句话是,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你收集的那么多知识,有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你的知识体系有没有建构和完善?提问:我想问下大家,知识管理这个词大家听过吗?大家对于自己的知识有没有进行管理,形成自己的体系?影响:学习那么多知识,而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那么所有的东西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迁移,无法互通,无法联想,无法想到用底层规律去解释很多知识。解决:今天我要拆解的书籍是《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比如,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公众号更加受欢迎,就不能只是天天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看《10W+文章技巧》,而不沉下心研究,并问自己:昨天文章为什么访问量低,有哪些可能原因?如果在哪个环节做出改变,下次可能会有效果?这样不断复盘,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学习的那些知识。

有时候,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我们越是想要提升自己,越是订阅各种公众号,看技巧文章,买畅销书籍,参加牛人分享,反而越少关注自己本身:临到自己,生活似乎照旧。就像韩寒说的,听过太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让自己安静,向内求。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回顾一天: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为什么?今天,我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好?为什么?假如我没有这么做会怎样?我还能有其他的做法吗?

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花时间反思,我们以为知道关于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可能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知乎上甚至有人这样说:“回顾自己的过去,总的来说是个坏习惯。”就像我们小时候看自己的日记一样:好像没有什么用处。是啊,过去的事情,再看还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的活儿还没做完呢。可是,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就是一直拿着过去的假设来过今天的日子,却在期待未来全新的不同。这可能吗?

在我看来,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篇写满了我们弱点和优势,写满了我们的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的文章。只不过,只有通过精心的筛选和仔细的加工,这些经历才能变成我们生活的宝典,指引我们今后的道路,而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我们加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拆页的核心是,用复盘回顾我们每天的生活,有反思才有进步,苏格拉底不是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成甲老师也会在每天晚上坚持写反思日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刺激,在当下,很容易按照思维定势去判断进而做出决定,那么在晚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回想这一天里发生的事,有哪些事,当时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总结出结论,等下次,我们就可以利用复盘的结果更好的把控我们的行为方式。

明确边界:那怎么样才叫复盘呢?我们也许会看到,这反思,不就是总结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反省么,其实并不只是反省自己,也不是站在一个批判自己的角度去回顾,而是在事情结束后,客观,事实地分析,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哪些继续保持,哪些可以改进。

行动建议/给出清晰的how:那要怎么做呢?原书拆页已经给出大概的步骤,我这里再做个补充。

1.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2.我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我的情绪如何?

3.为什么我会这样做?

4.下次我要怎么做?

案例:我自己也在练习写反思日记,复盘自己每天的生活,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某天晚上我在钟楼有点事,结束差不多10点40了,我们宿舍是11点关门,不知是该打车还是坐公交,怕来不及,就在路边等出租车,等了好一会儿还是等不到,于是叫了滴滴,滴滴也是半天还不过来,我就着急,穿过地下通道走到坐公交车的地方,想着等不到滴滴见到公交车就上,结果还是在地下通道耽误了好一会儿,钟楼那个地下通道我每天都能走错,好不容易走到正确的出口了,滴滴过来了。但我自己整个的过程那天晚上回去反思。

我当时的情绪是焦虑。因为我是急性子,容易焦虑,不安,所以迟迟决定不了要选择哪个交通工具回去,而且钟楼那个地下通道走了那么多遍还能走错,真是丢人啊。

反思完后,我就写下了下一步行动:第一,少点纠结,一旦认定一个方式,就安心等待,很多时候,越着急越慢。第二,我在手机里记下钟楼地下通道每个出口的指示牌名字,以后在走之前,看一下手机,就能快速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避免浪费时间,也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也许很多人会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刚开始写会像流水账一样,慢慢的,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挖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复盘,就是这样,在每天结束的时候,花点时间,回顾下今天做的事,在脑子里过一遍,更好地经营我们的生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请两个人一个小组,一起编一个小故事,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其中一方在对话中要用到我们复盘的步骤,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情绪,感受,为什么会那样做?如果还有一次机会,要怎样做?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这个复盘。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丹丹:

人物:客户,老板,小张

客户要请小张吃饭,小张因为其他原因没有答应,客户就越级去老板那里了解项目进度,于是老板就训斥小张,问他为什么客户会直接找他而不是找小张,小张觉得自己没有错,心情也很糟糕,因为毕竟自己负责的项目,对方却越级去找大boss,让他很不爽。老板就跟小张分享了复盘的步骤,帮助他重新开辟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自己是刚接手这个项目,可能也不太了解,客户请他吃饭,他没答应,客户又很心急,小张自己以前的工作性质跟现在不太一样,所以客户可能直接找boss比找这个新的项目负责人更好。

下次会跟客户提前沟通好,这项工作,在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效果,每一阶段的任务会做到哪一部分,避免直接找boss的情况发生,如果因为不能吃饭导致的问题,就沟通好,是因为有别的事,排不开身,或者提前约好时间。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一、自测题(3分钟)

   这个片段我们学习了复盘,那我们复盘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个概念,学习如何复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可以对我们的复盘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学习第二个片段之前,我先给大家发个自测题,我们来看看自己平时的思维模式,1代表最不符合,6代表最符合,请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自测题的语言,可能跟你不符,但你可以权衡自己离这种表述的接近程度。)

1.我特别讨厌别人的说教。1 2 3 4 5 6

2.即使对方是很好的朋友,我也不喜欢被否定。1 2 3 4 5 6

3.当我效力于某个项目时,我不愿别人指责我。1 2 3 4 5 6

4.别人提出意见时我会觉得他是在针对我。1 2 3 4 5 6

5.我不喜欢朋友夸我讨厌的人。1 2 3 4 5 6

6.如果有身边的人出轨,我会认为世界上的异性都不可靠。1 2 3 4 5 6

7.我本能地认为改变是很困难的,并且不愿意改变。1 2 3 4 5 6


二、解释自测题(1-2分钟)

大家的打分怎样呢?我们来总结一下,如果4道题有一半的题中描述的回答,你觉得与你相近,那么你就得警惕自己是不是陷入了红灯思维,就是一旦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就第一反应找理由反驳它。

让大家做这个自测题,希望能更容易了理解我们的第二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我们学习了如何复盘自己每天的生活,那么怎么来复盘呢,主要复盘什么,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片段,绿灯思维,这个知识点可以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复盘中。


【R】阅读原书拆页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 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 “你先听我说!” 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 “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堆动工作!”“去去去,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

类似的场景你见到过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 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 “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他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 区分 “我” 和 “我的观点/行为”。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 “我” 和 “我的观点/行为” 绑定在一起。比如,别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成甲,你上次项目做得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项目是不是很烂,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 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 “我” 和 “我的观点/行为” 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 “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 " 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一下: 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 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 区分 “我” 和 “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 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看完了拆页,想必大家对绿灯思维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片段说了什么,它告诉我们了什么?你在哪句话下面画了线?(互动)

(期望答案:建立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这个拆页的核心是,建立绿灯思维,同时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在遇到不同的观点时,学会理性地去面对,减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对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案例:昨天晚上给我爸妈打电话,有点不愉快,跟我朋友吐槽说我跟我爸又生气了。他说,有什么事是不能好好沟通的,有什么可气的?有那么一瞬间,我心里想的是,你又不了解我们家,你当然不懂啊。但我想起这个片段了,就赶紧回想自己是不是跟父亲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并认真听取了朋友的建议。


步骤/给出清晰的how:学了这个片段我们怎么来做呢,不管听到什么观点和建议,首先不要急着去回应,去下定论,先试着想想,对方说的也许有道理,我先试试,不行再反驳他,这个知识也可以用到我们的复盘中,回想今天发生的事,我有没有出现红灯思维,如果当时我是绿灯思维去考虑,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引出知识点逻辑:我们人类有一种本能就是习惯性防卫,出于保护自己的角度,当别人说的话带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我们就会以为对方在攻击自己,进而直接反驳对方,这样的话,我们就很难听得进去真正有用的建议。


边界:但是不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接受对方的信息呢,当然也不是,因为有时候,我们明显能听出来对方不是真的在提意见,而是故意挑刺,这个时候如果再用绿灯思维,就会把自己绕进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这个拆页里 ,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就是用绿灯思维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之前我们很少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会混淆“我”和“我的行为”,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很容易把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质疑当成对我们自己的否定,过于强调自己的尊严。


李敖曾在一期节目里说过:我不仅骂你是王八蛋,我还能证明你是王八蛋。我们可以看到李敖非常清晰地区分了人和人的行为。只不过他的论断是。如果你做了王八蛋的行为,就证明你本人是王八蛋。但是有王八蛋行为,只能说明他过去有不恰当的行为,并不能证明他本人一直是王八蛋。


举个我朋友的例子,他已经上班了,我还是学生,上次他让我帮他做个东西,是他们行业的,有个术语我不懂,他也不懂,我就帮忙问了我另外的同学,是他们那个行业的,当我把结果告诉我朋友时,他还没好好看,就说不对,你们学生想的太简单,不是这样的。但其实我问的同学人家已经上班了,我现在想想,我朋友那时候不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么,而且觉得我一个学生让他上班这么久的人很没面子,顺便给我贴了标签。


【A1】请在小组内分享,最近一周内,你有哪些时候,发生了哪些事情,本质上是你把别人对你行为的质疑当成对你自己的否定?(5分钟)


【A3】请在小组内讨论:在你想到的那些事情里,反思一下,如果想要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不恰当强调了自己的尊严,正确区分别人对你的行为还是你的否定,有哪些可能的方案或思路?请把讨论出的可行的做法记录下来。5分钟后,我们请每组派代表来讲解你们的成果。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丹:

前段时间我爸给我介绍了个对象,我自己不太满意,我觉得三观不同,然后我爸就试图说服我,说你不要再挑了,以你自身的条件,你再挑来挑去也挑不到多好的,然后我就很生气,觉得我爸在否定我,我就反应特别激烈,我同学在旁边说,只是说一下又没真的给你定,后来想想,自己当时确实有些冲动,没有区分好“我”和“我的行为”,因为不常跟爸爸交流,所以他可能不太了解我在想什么,以为我没有自己的想法而一味地排斥,以后的解决方案就是,不管下次我爸跟我说什么,我都先听完,听完他的话和它的想法,我再发表我的意见,主动跟他们多交流,我爸妈还是挺开明的,也不会逼我,他可能听完我的意见会说,你自己考虑吧。

拆书家:在你的讲述里,当你父亲跟你反馈时,为什么会让你觉得不爽,哪一点让你觉得对你来说很重要?

小丹:我觉得他在否定我,而没有认同我的想法。

拆书家:可能你父亲是为你好,想让你早点嫁人,但对你来说不是。也就是说你爸认为的合适跟你认为的合适不是一回事,就是在这一点上你们两产生冲突了,在你刚才说的以后怎样跟他沟通,先听完,其实不管诗跟谁,你都可以先听完他的话,看他会怎么说,会说到什么程度,就像你刚才问我的,如果他真的是在人身攻击的话怎么办,那就一笑了之么。

小丹:如果他说的是我的行为,我确实不对,那我就改。如果说的是我,就不用理了。



【六】A2 布置任务

我们今天学习了复盘和建立绿灯思维,给大家布置个任务,就是今天晚上回去,利用睡前的几分钟,回想下今天发生过的事,复盘一下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反思一下自己今天的思考方式,跟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区分不清“我”和“我的行为”的事情,今天有哪些事值得肯定?有哪些做法需要反省?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如果还有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片段,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用复盘来更好的规划我们的生活,将绿灯思维用到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变好的过程,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变得更好,自律,乃至自由。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有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