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静待花开。经过这几个月拆书活动的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已经有些熟悉了。下面再简单介绍下我的三个标签:国企业务主管、80后宝妈,书评人。可以说,看书,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今天我们的拆书活动有一个大家即兴编剧本的环节。可以按照今天到场的人数,3人一组先进行讨论哈。
移情聆听 P232
有一个父亲对我说过:"我不了解我的儿子,他就是不愿意听我说话。”
我说:“我来重述一下,你说你不了解你的儿子,因为他不愿意听你说话?”
“是的,"他回答。
我问:“你是说,因为孩子不肯听你说话,所以你不了解他?”
“对啊。”
我提示他:“如果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要听他说话。”
他愣了一下,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噢,没错!可是,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唯一叫人想不透的,就是他为什么不听老爸的话。”
实际上,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他道他儿子在想些什么,他用自己的想法揣摩全世界,包括他的儿子。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聆听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移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感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如此聆听效果显著,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学习目标】
学习者通过片段拆解,能够识别【行为】“移情聆听”的3个层次(听对方的感受;听对方的思维模式;听对方的心声)。并自行设计一个剧本,剧本中的人物运用“移情聆听”的4个步骤和对方沟通【澄清】,达到赢得沟通对象信任,从而使其敞开心扉,自行找到解决方法的目的【界定】。
【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
有一天放学,儿子跑过来问我:“妈妈,我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喜欢我。”“为什么呢?”“我感觉是,他们都不跟我玩。”“儿子,你想多啦。其实小朋友们还是特别喜欢跟你在一块的。也许当时他们有别的事,没注意到你呢?妈妈是过来人,听我的没错!”“……”儿子扭头自己走了,等都不等我。
【提问】:大家有没有遇到过,我们身边的人找自己说心里话,寻求帮助的情景。但当自己挖心挖肺地传授经验,给出建议后,对方不但不领情,甚至给你打上“不懂我”的标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聆听的要义。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关上了与对方沟通的大门,从而使交流失效,让对方远离。
【解决】:今天的片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讲的是一种最高级别的聆听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在沟通中“移情”,真情实意地让对方敞开心扉,相信“你懂我”,并且自行找到解决的方法。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概念混淆】:
这个片段讲解了在日常沟通中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叫“移情聆听”。据作者说,它是聆听的最高等级,为什么呢?
(请学习者开放回答)
因为不同于我们日常习惯的“听”,这里强调的是“以理解对方为目的”的聆听。
值得注意的是,它不等同于同情。比如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是“移情聆听”吗?
(请学习者回答)明显不是。
我们常常认为,对对方的倾诉做出反应,并给予意见就是好的沟通。实际上,对方会把你在沟通中给予的建议当成是一种操纵。要明白,对方之所以找你倾诉更多的是想要寻求一种理解,在不了解其真实情感需求的前提下,急于回应,往往只会留下“你不懂我”的结果,从而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澄清】:
说个真事吧。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写书评,儿子跑过来哭着说:“妈妈,爸爸说我!”
(找一个同学跟我对话)
“呦~宝宝别哭,为什么呀?”(眼睛从电脑屏幕上离开)
“他教的英语我总记不住……”
“嗨,我那阵背英语的时候也老么费劲了。谁能一次就记住呀。你这样,跟爸爸好好说,我需要时间消化,好不好?”
“我不敢去……”
“没事,他是你亲爸爸,有什么可怕的。去吧,妈妈给你勇气!”
“我不……”(继续放声大哭)
按说我暂停了工作,认真倾听了孩子的哭诉,而且给出了建议,应该算作合格了吧。但是孩子的感觉如何呢?
(请配合者发言)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什么呀?因为我还没有做到“移情聆听”。片段中强调,听者要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因此,“移情聆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听对方的感受;听对方的思维模式;听对方的心声。
案例中,我接收到了儿子“不敢去”的感受,但背后的思维模式和心声却被我华丽丽地错过了。
【正确理解及行动步骤】:
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移情聆听”呢,我提炼出了4个步骤:
1、看着对方的眼睛,复述TA的话。——“爸爸教的英语记不住么?”
2、用自己的话改述客观事实。——“所以爸爸骂你了?”
3、描述或者询问对方的感受。——“你觉得害怕委屈了?”
4、将客观事实与对方感受相结合,描述事件的发展,从而诱导出对方的真实情绪。——“因为爸爸批评你,说你笨。你觉得委屈,害怕再被爸爸骂了。是吗?”
这步是“移情聆听”的难点,要:既有事实的描述,还要有对对方情绪的理解。一定不要给出自己的建议!
【案例讲解关键点】:
如果应用这四个步骤,刚才的情景我应该如何处理呢?
(请学习者表演)
儿子:妈妈,爸爸骂我~~呜呜呜呜~~
我: 好孩子,上妈妈这来。爸爸骂你了,是吗?(1、复述对方的话)
儿子:嗯(抽泣着)还说我笨~~~
我:刚才我听着两个人学得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呢?(2、用自己的话改述客观事实)
儿子:爸爸教的单词我记不住……哇~~~~
我:记不住呀~哪个单词呢?(2、用自己的话改述客观事实)
儿子:西瓜,橘子……
我:额,你是感觉委屈哭了吗?(3、描述或者询问对方的感受)
儿子:嗯!爸爸说我不走脑子,但是我真的认真记了。但是爸爸一问我,就忘了……
我:因为你认真学了,爸爸还说你笨,所以心里就觉得委屈了。而且害怕再被爸爸骂,就哭着找妈妈来了,是吗?(4、将客观事实与对方感受相结合,描述事件的发展,从而诱导出对方的真实情绪)
儿子:哇哇哇~~~
我:宝贝,那你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不觉得委屈,不害怕了呢?
儿子:我能回答出来。
我:那怎么样能答出来呢?
儿子:认真学呗,但是我真的认真地学了呀!
我:会不会是因为爸爸太严厉,你有一些紧张了呢?(4、将客观事实与对方感受相结合,描述事件的发展,从而诱导出对方的真实情绪)
儿子:是!爸爸一瞪眼我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我: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自己不紧张呢?
儿子:我不看爸爸了,就看电视上的贝蒂熊,回答它的问题。哈哈!
我:好办法呀!那么,再去试一次,好不好?
儿子:好呀!
【适用边界】:
移情聆听要求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对方达成共情。因此,对于听者来说,需要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来实施步骤。倾诉者最好是你能信任的人,因为你理解对方的过程也是被TA影响的过程。一定要注意不能让“移情聆听”出现反作用哟。万一被套入传销组织,就适得其反啦!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听我讲了这么半天,下面请大家在自己脑中真正模拟下“移情聆听”的过程,从而增强我们今后应用的能力。
怎么做呢?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计一个剧本,比如与爱人沟通工作上的困惑,或者诱导孩子认真做事,让孩子爱上阅读等等。
【要求】是一段在安全环境中的对话,倾诉者寻求的是情感上的帮助,倾听者要按照“移情聆听”的4个步骤逐层深入理解对方的情绪、思维模式以及心声。剧情的结果需要倾诉者自己找到问题的出口,而不需要倾听者给予。
【格式】
主题 时间 | ||
地点 | ||
人物 | 人数 | |
名字 | ||
内容(事件过程,含角色行为的顺序,及具体的表情动作描述) | 起因 | |
经过 | ||
结果 | ||
对白(事件中对话的具体内容) | ||
旁白(可选) (介绍背景、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等) |
【范例】
主题 | 帮助职场新人克服心里焦虑 | |
时间 | 6月份的一个工作日(新毕业大学生开始陆续入职) | |
地点 | 单位 | |
人物 | 人数 | 2 |
名字 | 我和徒弟(职场新人) | |
内容(事件过程,含角色行为的顺序,及具体的表情动作描述) | 起因 | 成为职场老司机后,被安排带徒弟。 |
经过 | 有一天,徒弟找我谈心,关于工作一段时间后,心里出现的一些焦虑。 | |
结果 | 让徒弟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 |
对白(事件中对话的具体内容) | “师傅,最近有个事情,我想跟您请教下。” “别说请教,咱两一起讨论。” “前几天领导找我单独谈话,我担心自己是不是说错什么话了。” “你怕跟领导说错话?”(1、复述对方的话) “嗯。” “那方便跟我说下,你们都聊什么了吗?”(2、用自己的话概述客观事实) “他问了我最近负责什么项目,进展如何。后来又聊了一些家里的情况。问我父母是不是退休了,什么的。” “那谈完话,你感觉如何?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说错话了呢?”(3、描述或者询问对方的感受) “我觉得刚开始还不错。对这个项目我很了解,汇报也算全面。说实话,后来领导跟我拉家常让我很意外。我没想到领导会关注像我这样刚来没几天的新人,就把家里的事一股脑都说了……然后他就让我回来了。” “呵呵,其实在咱们单位,关心员工家庭情况是挺正常的。以后工作时间长了,你就更有体会了。年节都会有慰问家属的礼物,而且结婚、生孩子工会还会专门给准备礼品。你那天跟领导聊了很多家里的事情,所以担心自己是不是言多语失了,是不是?”(4、将客观事实与对方感受相结合,描述事件的发展,从而诱导出对方的真实情绪。) “是。我回来细想了下,觉得很多细节不应该跟领导说,反而显得我心理不成熟。” “那你觉得能做些什么弥补自己的这种担心呢?”(4、将客观事实与对方感受相结合,描述事件的发展,从而诱导出对方的真实情绪。) “我想以后在业务上更加精进,让自己多多表现专业成熟的一面。这样就能扭转这次失败的沟通印象了。” “呵呵,也不能说是失败,这也只是你自己单方面的感受。不过你的下一步计划很不错,我支持你!” | |
旁白(可选) (介绍背景、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等) | 因为方法是徒弟自己想出来的,因此有效地保障了其在后面工作中的积极性。 |
给大家5分钟,之后请大家来讲讲他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郝学民大哥:
主题 | 帮助重建学习数学的信心 | |
时间 | 下周找个时间 | |
地点 | 家里 | |
人物 | 人数 | 2 |
名字 | 我和儿子 | |
内容(事件过程,含角色行为的顺序,及具体的表情动作描述) | 起因 | 最近儿子对数学产生了惧怕甚至厌烦的情绪 |
经过 | 有一天,儿子跟我说,数学老师说他解题思路发死,因此成绩越来越不好。 | |
结果 | 让儿子恢复学习数学的信心。 | |
对白(事件中对话的具体内容) | “爸爸,我最近看见数学就头疼。” “看见数学头疼?”(复述) “嗯,而且看见题目总是没有思路,大脑一片空白。” “我记得之前你的数学学得还不错呀,怎么最近觉得有困难了呢?”(转述) “是,去年的数学我觉得还挺容易的。谁知道,今年一上来,那么多定理公式的,光背就够我受的了,还要会应用,能解题。我觉得我有点跟不上进度了。” “感觉自己掉队了,你就因此觉得受挫了?沮丧了么?”(带入对方感受) “其实我也一直想努力跟上进度。但是前几天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说过我几次,说我做题发死,思路不灵活,让我更加头疼了。” “这样啊。老师的点评让你感觉受挫了。而且他的话是不是让本来对公式还不熟练的你,看到题目后就更加迷茫,不知道怎么入手解题了呢?”(事实+感受分析) “是的。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头脑还算灵活。可是这两次老师总说我发死。我也开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 “那你觉得,如果现在给你一道数学题,你的思路会怎么考虑呢?” “我先想能用上哪个公式,然后尝试运用。如果走不通,再想是不是换个公式就能解决了。” “嗯,你感觉这个方法效果怎么样?” “额……不是太好。所以才会有老师的批评和我的苦恼呀!” “那你觉得能怎么改进呢?” “嗯,我想想看哈~背熟公式?但是感觉很多都很相似,分不清楚呢。我是不是应该花些时间研究公式背后的推导,从而分清不同的应用解题场景呢?” “儿子,我真为你骄傲!你看,自己已经找到问题的根结了。爸爸支持你的判断!这样,你先自己花一些时间梳理下最近的公式定理,然后有不明白的地方,咱们再一起讨论,好不好?” “好的,爸爸!” | |
旁白(可选) (介绍背景、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等) | 儿子一直是数学课代表,原来在数学方面很得心应手。而最近老师的评语的确让他备受打击,加上课业负担的增加和考试分数的下滑,造成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而通过这次谈话,可以让他自己一步步深入内心,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信他很快能走出困惑,重拾信心的。 |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最高级别的与人沟通的方法,移情聆听。相信大家通过自己设计剧本,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不妨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找一个安全的环境实际演练一下,效果会更好哟~
我是今天的拆书家静待花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