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林佳,是一名汽车行业的HR工作者。关于我有三个标签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我:第一个是【自我觉察】,正因为之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弱,所以现在我开始觉察自己在情绪、语言表达等当下的呈现。第二个是【追求有趣】,作为HR又是做培训出身的我,以前做事情都追求积极向上,现在更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有趣”。第三个是【思维导图爱好者】,我喜欢用思维导图记录我的想法以及我听到的想法,建立我的逻辑思路。在今天活动现场,包含我总共有4名的伙伴,鉴于人数不多,剩余的3位伙伴直接组成一个小组。 今天我带拆的这本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此书最早的出版时间是1989年,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提出的七个习惯通俗易懂、精心提炼普遍经验,因此你在书中可以看到各种案例,清晰的行动建议。如果你是刚步入职场的小鲜肉,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从零开始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与行为习惯;如果你已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年却依然有些迷茫,通过这本书你可以重新审视过往的职业生涯。因此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你都可从书中得到启发,由内而外的改造自己
提前说明:关注圈是指一个人关注的范围,如子女教育、娱乐八卦等,影响圈是指一个人可以掌控的范围,如前面所举的子女教育可以影响,但是娱乐八卦并不受我们影响。
“如果”和“我可以”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利,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有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旧约》里有段约瑟的故事。约瑟17岁就被兄弟卖到埃及,成为埃及法老的护卫长波提乏的奴隶。面对同样的遭遇,任何人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和奴役自己的人满腔怒愤,但是约瑟却能够积极处世,专心磨炼自己,不久便备受信任,帮助主人打理家事,掌管财产。
后来他遭人诬陷,身陷囹圄达13年之久,皆因他坚持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即便身处这样的困境,他积极的态度依然不改,他从自身做起,时刻想着“我可以”而不是“如果”,化悲愤为动力,没多久就掌管了整座监狱,后来又掌管了整个埃及,成为一人(法老)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我知道这种激烈的思维转换并非人人能及,毕竟让他人或外界条件作替罪羊要容易得多。但是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为自己营造有利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噩运的降临。
婚姻出现裂痕的时候,只顾着揭发对方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当然也期望能感受这份苦心,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所在。
除了好丈夫、好妻子,我们何妨试着做个好学生或好职员。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情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比方说天气,但我们仍可保持内心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气氛。对方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掌握之事则全力以赴。
今天带拆的这段内容来自于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不仅指我们做事的态度,还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本书其余的六个习惯,都是以积极主动为根基。
选取的这段内容,作者阐释了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讲:当一个人的焦点在关注圈上时,他会强调“如果……”,与之相反,当一个人的焦点在影响圈上时,他会强调“我可以……”。大家可以回顾下最近自己遇到的挫折,或许是遭到领导的批评,或许是跟自己的另一半发生了争执,也或许是与父母的沟通出现问题,在当下这样的情景时,你心里想着的是“如果他们可以怎样怎样”还是“我可以怎样怎样呢?”答案不用说出来。
第二个知识点是讲:在自我觉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后,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焦点拉回影响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和有创造力,进而去影响别人,改变环境。与之相反,如果我们将问题都归结于外部环境,相当于给了外部环境控制我们的权力。
几年前职场上的我,就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当时领导给我交办了一个任务,写某个岗位的作手册,他当时并没有很明确地说对这个手册有什么要求,只是简单地说了下他的想法。但是我做了好几次都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还被批评考虑得不够全面。其实当下的我心里是满满的委屈,觉得是领导自己没有说清楚,还责备我没有想清楚、考虑不全面,而且我也不知道他的要求在哪里?所以这个手册到最后,并没有达到我们双方都满意的状态。透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发现当下的我已经陷入情绪的漩涡当中,满满的负能量,觉得问题都出在我领导身上,想着“如果他能……,或许这个任务我就能完成得更好”,因此我的应对对策也产生了偏向,并没有从我的身上反思“我可以……”,比如说主动找其沟通我的想法,并请他补充和说明。通过这个例子。我是想让大家明白,如果我们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强调“我可以……,”事情的结果也将会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当中。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请认真听下这些词汇,哪一个让你感觉熟悉-失望,疲惫,愤怒,紧张,郁闷,心塞……哪个词是你熟悉的,是你近期经历过的?写下这个词在你的纸上。然后,回顾你最近一次受挫的经历,是什么时候,是什么事情?
学习者1:疲惫,就是目前工作上的进展会有些困扰,以及家里的事情形成干扰。在往前冲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事情的干扰,还有些事情一直想去做,却没有时间去做,但因为一直惦记着,也会在消耗我的能量。因此,我昨晚带着我的小孩和家人去酒店里Happy了,住了一个晚上,很放松的状态,不让其他事情干扰。
学习者2:我最近的状态不大好,把我自己的焦点放在了刚才所说的“关注圈”内。我所在的部门是偏业务部门,最近的业绩情况不大好。我心里有时候会想,“公司为什么不能给我更多的支持呢?如果可以给我更多支持的话,我就能……。”因此,搞得自己也挺疲惫的,事情也没有做好。
学习者3:郁闷,我的女儿还比较小,不到三周岁,前天我婆婆将她带回老家去。当时她要回去的时候,我也没想那么多,带小孩回去玩下也挺好的。但是昨晚女儿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我一过去视频通话,就看到她一副要哭的样子,没聊了几句,就突然“哇”地大哭了起来。我当时觉得好难过,责备自己女儿还这么小,就让婆婆将她带回老家。我以前就是为了女儿才换的工作,不想出差。而这次婆婆带她回去,我也没有了解他们准备在老家呆多长时间。而昨晚女儿就一直不停地哭,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电话后,我就在想,那时要是不让我婆婆带她回老家就好了,而自己的情绪也在关注圈中。之后,我就在想等女儿情绪平复的时候,给她电话,跟她进一步聊一聊。并且,确认我女儿回来的时间。如果她不能马上回来,要让她学会适应新环境,培养她独立和坚强的精神。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想想回到刚才最近已经受挫的经历,根据刚才拆页中讲的建议,你可以如何做来改变现状?
学习者2:我可以深耕和经营自己现有的资源,我可以请其他人来帮助我。(现场碰撞产生“交换客户”的建议)
学习者3:进一步跟老家亲人沟通,让他们关注女儿的心理需要,给她爱和安全感。
我:我希望大家日后在遇到各种问题时,要去自我觉察你的焦点是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是在自己掌控的范围之内的,还是范围之外?进而把焦点拉回自己的影响圈,强调的是“我可以……”。相信大家有这样积极主动的意识,任何问题和困难都能够迎刃而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