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徐舒,大家也可以叫我Clark。2017年上海申展分舵二期RIA便签训练营成员。很荣幸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TF1-1的拆书分享。首先自我介绍下,我目前是在中宏保险总部全国新人发展项目负责人,此外也是课程萃取师,喜爱跑步,阅读,喝茶。希望能通过拆书和拆书分享将本职工作和技能讲师间进行高效的连接,以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之前,必须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认知深度。
为了让我们更明确了解是认知深度,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两种回答方式的对比,让我们能够理解深度回答,而深度回答是建立在深度认知的基础上的。
总结一下,深度认知就是能够跳出问题的本身去看待问题并且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答案。
操作层面,我们日常所作出的答案是否是深度认知可以在三个纬度来判断:
形式: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思考方式:实验验证或数据分析
答案效果:解决类似问题
在拆页上有个案例:北京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
有人回答:这是炒房团房团搞的
有人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
对比两个答案,从三个纬度出发,很容易可以看出后一种答案符合深度认知的标准。
A1
以前对于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现象,我们很多时候作出答案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去作出的判断,没有数据支持,也不作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更不是具体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例如:前年我的孩子要去读书,家人对于孩子要去什么学校进行争论,我是强烈要求孩子去我的家乡的实验小学。以下是我和太太的对话
太太:“为什么儿子要去实验小学读书呢?”
我:“因为实验小学教学质量好。”
现在看来,当时我的回答完全是凭自己的直觉作出的,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A2
今天,我们学了关于“深度认知”的内容后,当我们以后遇到生活或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后,我们得出的答案是否是深度认知。例如:明天我将会与太太讨论家里的闲散资金是放在银行还是投资股市,无论我们作出什么答案,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工具来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深度认知,表格如下:
我们的答案都可以在这个表格里做分析:
事件:对于一个事件或者情境的问题做具体描述(smart)
答案:针对这个问题作出的具体答案
形式分析:是否是符合客观规律
数据分析:是否有数据支持
答案效果:是否可以解决类似问题
最终,如果不符合其中某一项,这个答案就不是深度认知了。
通过形式,思考方式,答案效果三个纬度的分析,我们能判断出自己的答案是否为深度认知。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我们逐渐锻炼自己的思维,让我们逐步掌握深度认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