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要主义》 所属活动: 北京宇宙中心第170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设置缓冲期的窍门 学习目标: 学习在不可预测情况下设置缓冲器

开场: 大家好
我是木年槿, 朋友给我的两个标签和一个我给自己的标签
首先,朋友给我的两个标签
第一个,灵活的胖子,灵活,这个嘛,我很喜欢打篮球,也是我们院队的主力;我跑800米3分10秒,我们班第一;至于胖子,显而易见啦~一身的肥肉是吧~
第二个,我是一个很不会整理东西的girl,从初中到大学,只要有我的寝室就从来不会被评为最佳寝室,然后我就安慰自己伟大的设计师,艺术家都是这样,太整齐影响我正常发挥~爱整理的小伙伴可以和我分享分享经验
我给自己的标签, 我是一个典型的非精要主义者,所以前几天再我的书堆李翻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买了但是没有看的《精要主义》,慢慢学习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设置缓冲期的窍门

2.比预计时间多留50%

  我认识一个人,她总以为自己到商店只要5分钟就行,因为她有一回真的只用5分钟就到了那里。但实际上,没有1015分钟根本就不够。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不幸的是,她对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这么估计的。结果,迟到便成了家常便饭。更糟糕的是,她总是处于压力之下,这让她感到内疚不已。在这样一种循环之中生活久了,她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正处于一种常态化的压力之下。这种状况还影响了她的健康。然而,她依旧固执己见,认为只要5分钟就能到达商店,只要半小时就能完成电话会议,一星期就能写完重要报告,或者任何其他事情她都可以完成——这些她的确偶尔可以做到。但是这让她和她周围的人付出了很大代价。其实她只需要准备一些缓冲,就可以把那些仓促完成的事情做得更好。  

  你是否也曾低估过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如果是,那么你就和很多人同病相怜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这一术语由丹尼尔·卡尼曼于1979年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任务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一项研究中,37名学生被问到他们认为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毕业论文。当这些学生被要求在“一切尽可能顺利”的前提下估计论文完成时间时,他们的平均估算值是27.4天。而当他们被问到如果“一切情况糟得不能再糟”,那么完成论文需要多长时间时,他们的平均估算值是48.6天。最后,这些学生实际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平均为55.5天,只有30%的学生在他们估算的时间里完成了任务。令人不解的是,人们一方面承认自己有低估的倾向,但与此同时又总是相信自己当前所作的估计是准确的。

  在关于人们为何会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诸多解释中,我认为“社会压力说”是最有意思的一种。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人们以匿名的方式估计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不会对规划谬误感到愧疚。这意味着,通常我们实际上知道自己无法在给定的期限里完成任务,但是我们不愿意向别人承认。

  不管原因如何,结果都无外乎当我们做到时往往已经晚于自己预先所说的时间:开会迟到,工作迟交,账单迟结,等等。这样,本来可以顺利完成的任务,执行起来却变得阻力重重,令人沮丧不已。

  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方法很简单,只需在我们估算的任务或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上加50%的缓冲量即可(如果觉得50%的缓冲量太过奢侈,那就想想实际完成时间比预计时间多50%的情况是多么常见吧)。如果你为一个电话会议留了一小时的时间,那么就再额外增加30分钟吧。如果你估计带儿子去参加足球训练需要10分钟,那么就在练习开始前15分钟离开家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缓解担心自己会迟到时感受到的压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时间充裕,那么堵车时就大可不必大可不必着急心慌),而且如果发现任务比预想的完成得更快、更轻松(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那么这多出来的时间就让人感觉像是得了一笔奖金一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其实呢, 大家别看这个片段很长,其实它就是在说“规划谬误”这一现象,那什么是“规划谬误”呢?

 人们总是低估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我肯定能在今天做完一分钟心理学,最后却只能把这么丑的图放出来  

世上最大的谎言:一个星期内看完一本书   一个月之后我要减20斤   三天内把方案做完   每天跟妈妈聊电话   ......  

 为什么会发生 通常,我们作的计划都是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希望只需这么短的时间去完成。所以其实我们人类对未来的规划是不那么现实的。 我们还会否认意外事件的发生,认为意外不会有,也不会影响进程等等。这段时间里,我怎么可能淘宝、怎么可能刷微博、怎可能被朋友勾搭去吃一顿、怎么可能去取快递。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中。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计划呢?怎么样避免“规划谬误”呢?

方法很简单,我们在开始或是接到一个项目时,都应该会有一个deadline,或者是自己也会估算一下大概的完成时间,这个方法呢,就是在预定的时间上再加上50%的缓冲量,比如你为一个电话会议留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再加上30分钟会更好。这样子不仅仅有助于缓解担心时间不够用,而且如果任务完成的早,自己也有时间准备下一项任务。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接下来,说一个我的例子吧。

上周五我们学校运动会放假,我借着周五没有课,就和ABA英语培训机构的人事部约好周五中午14:00去面试(面试暑假兼职英语老师),地点是中关村文化大厦,也就是海淀黄庄站下车,我查了一下路线,大概1小时40分钟就到了,所以我就12:00出发,然而14:00的时候我还差一站才到海淀黄庄,而那个负责人已经打电话来问我到了没?最后我过了15分钟才到,虽然我一个劲的解释,但是感觉并没有什么用,我匆匆的参加笔试,然后面试,面试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成为我们这的老师,遇到刚刚类似的迟到情况,你会怎么办?”原谅我脑洞不够大,我当时就傻了,结果我当然是没有通过面试。

 以后我会怎么运用呢?

1.当接到一个项目或者是要开始某一件事时,我借助一些外部工具或者是自己的一些经验,估算出自己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然后,在这个时间上再加上50%的缓冲时间。

例如,我明天下午1:30要考金融学,但是我还没有复习,其实老师已经给我们他要考什么了,虽然也是开卷考,但是我一直觉得开卷考更难,根据平时的学习,我觉得我应该 3个小时就复习的差不多了,明天早上只有两节课,加上早起,应该够了,刚好3个小时,但是学习了给自己留50%的缓冲期,所以我就现学现用,再给自己家1.5小时,所以我只能对各位说抱歉了,我待会儿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