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厦门鹭岛抚琴分舵第15期定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听到不中听话的四种反应 学习目标: TF1-2

开场: 各位爱学习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郑美华,大家可以叫我美华(美丽中华的意思),我目前在一家外企公司做销售。我的性格可以用“快速的快字”来概括,我心直口快,有话就说;我做事冲动,急躁鲁猛,是个急性子; .我行动快,遇到事情,会做了再说,遇到问题再解决,是个十足的行动派。概括的说:我是一个心直口快、急躁鲁猛的行动派,哈哈。今天很荣幸跟大家一起来拆我的TF1-2。
今天给大家介绍<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到这本书不得不提这位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个人经历,他9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动荡不安的底特律市,在那里他经历了种族冲突、他本人也没有得到友好的对待,会被同学摔在地上拳打脚踢。所以,他小小的年纪就开始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互相伤害?什么力量使我们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关爱生命。所以这本书是他几十年思考和探索的结晶,他创造了非暴力沟通这个方法,《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仅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让我们可以获得爱、幸福、和谐。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image2.JP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段文字讲了两个内容:1,我们的感受源于我们自身,2.面对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想法和需要。别人的行为也许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和起因。我们要向内找答案.为了加强自己对感受的察觉,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

面对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自责.2.指责对方.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责备自己和.反过来指责他人.这两种是我们旧有的应对方式.会造成自我懊悔和对方不满。作者建议我们试着用第三种选择: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和第四种选择: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因为通过了解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需要\想法,我们不再指责对方或者自责,而是可以专注于如何满足这个需求,从而解决问题。

举个自身的例子:有时候我老公会抱怨我就只知道工作、工作!家里孩子都不顾,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当时我就会反驳和指责:我也不想工作啊,你要是有这个能力赚钱够全家人开销,我也想在家当全职太太,你有这个能力吗?

本来好好的沟通,却变成了互相的攻击和指责。让原本有机会表达感谢和爱的机会变成了指责。

其实,我应该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老公,你带孩子确实辛苦了!你是不是希望我能够多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和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各位小伙伴,在我们生活的经历中,有没有遇到因为某件事受到别人的指责或者去指责别人,那当时的你是如何表达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2分钟。讨论结束后,请小组内派一个代表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何原:女儿近期要考音乐学校,一年半以前就请老师了,一直只练习一首歌,而孩子考试需要考两首歌。昨天回来女儿提起了老师的反馈:可能考不上,还是去考教育班吧,各种语言打击女儿的自信心。我一般不当孩子面前去评论老师,但是我有点火,一年半前就开始准备了,现在却是这样反馈。我想这个其实也是在指责,所以刚才在看这部分内容,就在想如何用不指责的方式跟老师沟通。

拆书家:你分享的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一组数据:有调查统计过,48%小学生、32%中学生、19%高中生都有在校园内被老师语言暴力过。这个给孩子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

佳山 办公室有同事电脑到期需要更换新的,而负责总务的同事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影响大家没有拿到更新的电脑的理由是因为我的那台旧电脑还没有退回去,我看到后很生气,他把这个件事归咎于我,指责我,我当时想跟他大吵一架。现在想想应该如何理性的表达我的不满情绪,让其他同事知道事情可能不是这样的。

拆书家: 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会遇到这种沟通不顺畅的情况,而如何理智温和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很重要。

A2】催化应用(3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

我们刚才分享的案例其实都普遍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中提到的,遇到不中听话有四种选择,大家拿出便签,想一下你们刚才分享的案例里,你应该选择哪一种会更好呢,请在便签上写下来,我建议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句式来表达感受。

学习者案例记录:

     佳山:选择第四种,我会说:你这样说我感到很不高兴,因为我没有不让大家拿不到电脑的主观意愿。

 拆书家:感谢佳山的分享,温和的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因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带拆就到此结束,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可以对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帮助,请小伙伴回去后践行我们刚才所写的A2便签,真正去执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