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拆书家黄金凤,很高兴大家来到我们拆书现场。我们在拆书前先成两个小组,前面的几位小伙伴一个小组,后边的小伙伴为一个小组,一会儿我们会按照分组进行讨论。
(R) “共情”是心理学术语,又叫同感、同理心。共情的过程是:一、辨认孩子的感觉,包括正面感觉和负面感觉;二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今天分享的书名为《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正面管教”各位伙伴相信近40年前源于美国,以奥地利心理学家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由简尼尔森和琳洛特等教育专家完善,是一个专注相互沟通的,体验式的家长教育体系。本书按照家长学习偏好,以11个深受中国家长欢迎的代表性工具入手,用家长真实案例来介绍正面管教方法和理念。工具式编排和案例式分享大幅降低家长接受正面管教的门槛。让正面管教可以帮助到更多家长。作者甄颖,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简尼尔森亲导中国讲师,其微博上的自我介绍是“做想给、会给孩子自由、尊重、权力的妈妈”。
本次拆解为该书籍第16页其中一个片段,请大家看微信……看完的小伙伴请示意。
本片段主要强调共情的过程首先自己要理解孩子,其次接纳孩子,再次是认可孩子,然后才能引导孩子准确表达或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希望。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如果先入为主,认为孩子不可理喻,或者认为孩子不需要这种矫情的共情,那自己就带着某种色彩看孩子,自然就无法辨认孩子以及接纳和认可孩子。
现在这里分享我自己的一个案例,我们家孩子不喜欢在马桶上拉臭臭,有几次在孩子准备拉臭臭时候,专门跑去将孩子的小马桶拿过来,孩子推手说不要。我想让孩子养成自己在马桶拉臭臭的习惯,就各种哄,说蓝色的马桶多有趣啊之类的,孩子非常生气将马桶扔开,甚至还大吼走开。当时我想,这孩子咋这么倔……。现在细想一下,虽然当时没有做太多的强制干预,但当时,孩子是真实的,他就是不习惯用这马桶,这玩意他可能也没觉得多有趣,还影响他拉臭臭,而当时我只是一味表达孩子你应该喜欢这个马桶和使用这个马桶,并未认可孩子不喜欢马桶的这个感觉,就更没有了解背后原因相关语言沟通了。
基于原文提到的辨认和语言表达的两个关键步骤,针对孩子不喜欢在马桶拉臭臭的习惯,下次我会尝试以下步骤共情,1、辨认及试探孩子对在马桶拉臭的接受态度,2、引导孩子说出来自己情绪如:“你很不喜欢马桶是不是因为……?”3、引导孩子说出负面情绪的原因:“你在拉臭,不希望妈妈打搅你对吗?……”4、猜出或说出孩子的期望:“你是不是希望妈妈在你拉臭的时候不要打搅你……”5、日常上厕所让孩子看到,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大人日常是怎么上厕所,激发孩子模仿大人马桶拉臭兴趣,6、引导孩子在马桶或厕所拉臭兴趣:我们现在来玩小熊和小猴在马桶拉臭的游戏吧……
接下来请各位伙伴想一个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失败共情案例,在小组内作分享,时间是5分钟。
刚刚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下面请一个小伙伴分享下自己关于共情的失败案例。
非常感谢楚榆分享的关于共情的失败案例,刚分享的时候比较激动,假设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你还会不会这么干?还会这么说么?相信你肯定不会这么说。
请各位伙伴根据刚分享的失败案例,应用片段提到的共情方法,下次将如何应用该知识点,并用便签写下来,建议有可操作的步骤,时间是1分钟。
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下今天拆解的主题,共情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辨认孩子的感觉,包括正面感觉和负面感觉;第二个过程是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今天大家都应用了这两个关键点去催化学习应用,非常感谢大家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