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结构思考力》 所属活动: NO.7【天津北洋筹备分舵】拆书家训练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 学习目标: TF2-2练级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王辰,是一名爱读书、爱钻研、爱实践的85后医务工作者。

今天我给大家带领大家的拆书片段来自《结构思考力》这本书。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面对纷繁信息情况下,通过识别信息、寻找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概括观点这三个重要步骤来快速识别关键点,梳理清楚结构。如果你能长期坚持使用的话,会使得在面临工作和生活做到游刃有余。

今天要和大家拆的这本书叫做《结构思考力》。
【F】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忠秋,他是一位专注思考力领域的职业培训师。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版的《金字塔理论》,本书案例丰富详实,内容主要是阐述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理念和方法。
【A】这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教科书,对比《金字塔理论》,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他强调结构思考力这项技能的关键在于练习,而不是知道了就会用了,需要长期实践。
【B】日常生活中接收杂乱无章信息的场景非常常见。有的人总是能够规划的条理清晰,快速寻找出线索和结构,而有的人却总是手忙脚乱,杂乱无章。如果领导让你做一个PPT,或者是让你写一份报告,但只是跟你当面说了很多零散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你要怎么做? 今天拆书片段提供给你快速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选自《结构思考力》---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

日常生活中接收杂乱无章信息的场景非常常见。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领导找你说了一件事情,然后希望你第二天做一个PPT报告给他,他要在大会上发言使用。试想一下,我们的领导一定不会这样说“小张啊,我明天报告的中心思想小张啊,支撑这个中心思想一共3个理由。支撑第1个理由有4个子理由,支撑第2个理由有2个子理由…..”一定不会,他可能是先丢给你一堆资料和数据,然后把他的思路非常零散的说给你,这个时候如果想要做出一个符合领导要求的ppt,就需要通过结构思考力找出它的结构来,然后把这个结构放在ppt里。同样的,你开完会后,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会议纪要,如何整理出会议成果?也是找出这些内容的结构来,结论是什么、要点是什么、次要点是什么,未来将成果汇报给他人时才更加清晰,有说服力!

再比如你去听一个演讲,如果演讲人的结构非常清晰,上来就非常明确的跟你表达清楚观点,然后逐步地证明这个结论,你作为听众会很轻松,然而,如果这位演讲者表述杂乱无章,更可怕的是他的口才特别好,一个半小时的演讲的信息量比一般人还要大,这个时候你就会比较痛苦,如何整理演讲的收获完全说不清楚。

本节教大家一些方法在纷繁的信息中识别关键点,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找出信息中哪些是观点类的,哪些是事实描述类的?观点类的信息中哪些是结论,哪些是支持结论的理由,并将它们区分开。

第二步:找到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并画出结构图,接下来找出这些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并依据事实理由结论的对应关系画出金字塔结构图。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出所有内容。接收信息除了在前两步能做到足够能够听清楚以外,最后还要用一句话概括出所有内容,做到说明白。


blob.pn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描述了我们日常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这么一个场景:当领导把他的思路非常零散地告诉你,且看上去非常杂乱无章的时候,你该如何去处理并使得更加井井有条?从而引出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从而达到结构清楚,条理明确的目标。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能会杂七杂八在本子上记录了一对话,回去都懒得翻看,且分不清哪个是重点;幻灯片做了几十页,却都是流水账一般;报告写了一大堆却找不到头绪。总之,每次面对类似的事情,都会弄得受累不讨好,费了半天劲,领导还不满意,不买账。所以,面对这一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形,接收信息的能力一定要提高,如何提高?就要学会结构化接收信息,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区分并找出观点类信息和事实描述类信息。同时,要区分观点类的信息中的结论和论据。


第二步:找到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并依据事实理由结论的对应关系画出金字塔结构图。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出所有内容。做到说明白。


看到这三步的时候,让我想起来自己刚刚入职的时候,年终总结领导让我做总结幻灯,当时领导说了一大堆事情,什么工作量、手术量、重点工作、培训之类的,我回来后直接按照领导说的项目逐条在幻灯中落实,还配上上自认为精美的图片,结果在科内讨论的时候,被领导批评了,“这个幻灯我没看出来你想说什么,我的感觉就是流水账,而且顺利还是乱的,看不出重点…..”,当时,这让我感触颇深,心中还在抱怨“你说了那么多,我能记下来这些已经不错了”,但是在今天看来,其实是自己对于接收信息的梳理能力不够强大。


不去结构化接收信息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效率地下,你花了很长时间写出来的报告或者做出来的幻灯不一定会让你的上司满意。其次,逻辑不清,流水账式的语言和表达不可能让他人接收到有效的讯息,尤其在信息量极大的情况下。最后就是挫败感,你每次都很努力,却打不到目标,久而久之,人的自信息必然会受到打击,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接收信息还要搞这么复杂,我都记下来不就得了,你是不是太形式了?那我其实我想说,你可以选择不这么做,但你回想一下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实例,没有逻辑性的报告和资料领导会喜欢么?没有条理性的生活会使你感到舒服么?这方法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你一点点的用心就可以做到,看似麻烦,但是值得去做。


自从我学会了这个方法,我也会应用在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比如前一段时间学习赵周老师的线上课程,每次听完课程后,我都会记录一些知识点和感受,课后,我都会按照观点、操作步骤、日后规划三类去梳理,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么一段话:


”…….不少人有做笔记的习惯,但记录原话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对于致用类学习者来说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并没有引起更多的思考,像不假思索的转发之后,其实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在环境变化快、知识更新快的今天,要求我们具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些训练获得……对于技能的书,当主题、内容一样时,如果不用考虑成本,我们更倾向于听一场6000块钱的培训,而不是看一本书,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倾向于现场学习而自己学习却达不到现场培训的效果呢?因为学习方式区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被动学习的保持率最多在50%,而主动学习效率更高,想参与调查与演练,这也是为什么大多人更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但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教会别人……”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

【论据A】记录原话不是做笔记的唯一方法。

【事实1】这样并没有引起更多的思考。

【事实2】不假思索的转发之后,其实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

【论据B】对于技能的书,当主题、内容一样时,如果不用考虑成本,我们更倾向于听一场6000块钱的培训,而不是看一本书。

【事实1】因为学习方式区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  

【事实2】被动学习的保持率最多在50%,而主动学习效率更高。大多人更愿意参加培训。


第二步:找到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blob.png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出所有内容。做到说明白。

致用类学习者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效果会更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分布催化1

【拆书家提问设计】

回想一个你近期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的关于接收大量信息需要梳理的例子,比如你的领导开了一个长达2小时的重要会议,布置了一个项目,需要你1周内拿出来一个可行性报告,同时,又需要你说明产品好处、列举出营销措施、评估市场效果等。或者是你最近面对的一个客户,你在倾听他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提出的一些类问题和建议的时候,诸如价格太贵、售后服务不够好、其他商家的产品还有这样那样的特性之类的话。等等,这些场景其实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原因、事实,以及这背后他的最终目标。

给大家2分钟时间,然后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并说出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学习者案例记录】

      让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客户想来我这学瑜伽,他是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想通过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但是,话语中有另外一个意思,她对瑜伽有一定的喜爱,将来也打算从事瑜伽,但是没有基础,她当时问了好多,收费啊,什么时候学,需要适不适合学之类的,希望自己将来也能代课之类的,断断续续聊了3天,也没听明白她要干什么。我问她要不要先来学,先办一个卡感受一下,她又问我怎么教课,怎么做教练这类的,我说如果这样的话,你可以直接报一个瑜伽教练的班,但是她又怕做不好,最后也不知道她要干什么,断断续续聊了很多。没有找清楚她的需求。

                                                                                                                            

分布催化2


【拆书家提问设计】

好,大家的例子举的非常好。如果现在给你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那么请你按照片段中“结构化接收信息的3步骤”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你打算怎么做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blob.png

       

       那么我今天的拆解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在今后可以多多运用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提高自己的逻辑性,提升拆书水平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