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善用时间》 所属活动: 北京宇宙中心分舵第111期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 学习目标: 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

开场: 大家好我叫宋含章,刚刚已经做过自我介绍了,是一只很喜欢读书的大四狗,最近在研究时间管理。这是我入帮后的第一次拆书,希望能通过我的拆解让大家对这个片段有个比较好的了解。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们拆书帮。“拆书”是一种针对于成人学习中没有时间看书、无法将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等问题,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方法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
而拆书又分为个人学习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刚刚的xx已经为大家进行了很好的演示);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参与者把知识拆为己用。
而“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以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为依托组织拆书活动,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大家现在来的是北京三大分舵之一的宇宙中心分舵,希望大家能多多参与我们活动,共同拆书共同成长。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所谓“碎片时间”,即指日常工作、学习之余闲散的、零碎的时间,这些时间不是很长,如等车、排队、上下班、等人所用的时间,这些时间不适宜做比较有深度的事情,大部分人会用这些时间来进行手机阅读或者玩游戏等。
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进行碎片化时间管理。
用工具记录下清单,而不是你的大脑,大脑对某件事情的回忆需要时间,而且存储方式是杂乱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大脑完成,那么必然导致我们无法思考。在突然出现的碎片时间时我们会显得茫然,无所事事,无从选择,然后用大脑进行回忆,等回忆结束时碎片时间往往也结束了。
管理好清单。我们要从进行事件所在的环境为其分类,比如在等车、排队时我们不能做一些必须在办公环境下才可以做的事情,如草拟方案,制定计划,但这时候我们可以拿出电话清单给自己的朋友打个电话,在公交车上可以学习一个课程,听一段录音等。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了碎片时间,但是这个时候自己的清单找不到了,那肯定很扫兴,所以有一个跨平台的、不会轻易丢失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被我们拿到手里的清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预计一下你的碎片时间是多少,如果你正在排队需要15分钟的话,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选择,不要等到十全十美才开始一件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大家基本已经阅读完了。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碎片化时间的定义,日常生活中一些零散的时间,而且这些碎片化时间大多数都是计划之外的,“被动”的变成了碎片。面对这些零碎的时间我们要如何去做那?
按照文中的说法是有四个步骤,第一步首先我们应该在日常养成用工具记录事件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和琐事,如果都记录在大脑中就是把大脑当成了“停车场”,而我们的大脑不应该是“停车场”,将其他多余的车都记录下来,停放在你的本子上,避免忘记的同时又可以把大脑清空,释放出更多空间专注眼前的事;而有需要的时候——如临时出现的碎片化时间,又可以将事件快速的提取出来。
第二步,有了清单之后还要管理好我们的清单,首先就是要将琐事进行分类,有些琐事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可以完成,而另外一些琐事的完成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分类整理后还要保证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提取清单,在书中作者推荐的是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和管理。
平常做足了准备工作,而当碎片化时间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要急着拿出清单去做事,而是进行第三步:先预计一下碎片时间是多少,如果是超过十分钟以上,可以思考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只有1~2分钟,可以做的事情就又不同了。
预估好时间后,第四步:去做吧!不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开始进行工作,通过一点点时间一点点小事的积累,你会发现原来一天的碎片化时间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之前我并不会在意碎片化时间,比如我经常会起床后在床上躺着,八点起床我躺到了九点半,比如我每周给小孩讲课的时候都会坐地铁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发发呆看看手机就过去了,但是跟我同行的妹子居然在两个小时的来回看完了一本书!受到她很大的启发之后我开始研究如何将我的碎片化时间有效的利用起来。
【A2】以我平常运用碎片化时间的方法为例来进行说明。
第一步清单的收集是在平时随时记录和完成的,杂事应该用随时可以拿到而且方便记录的东西进行记录,而对很多人来说,手机恰恰可以满足这项功能,所以也很推荐运用手机来进行记录和提取。现在可以记录清单和事件的app有很多,“滴答清单””锤子便签”“印象笔记”等等的app都可以满足这样de功能,就算没有app也可以利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进行记录。
而在列出清单的同时我就会对其中的杂事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类,可以按几种方法分类,比如按情境分,分成”外出”“办公室”“家里”“运用手机”“需要网络”等等的情境方式;也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分类,比如”当天“”本周“”本月“之类;也可以按照预估所需时间进行分类,只要符合自己日常的工作习惯就可以。

在我的手机上有这样的一些杂事列表
(1) 看书
(2) 打电话给妈妈 @手机
(3) 出门购买洗衣液 @外出
(4) 策划会员日活动
(5) 去文具店购买新的笔记本 @外出
(6) 写周总结
当有碎片化时间的时候,我不再拿起手机刷微博微信,而是拿出我的清单,首先我可以看到我的分类,可以看出一些事情是没有指定地点的,而另一些事情却必须在指定的情形下完成。如果这时候我要出门吃饭,那么拿起我的清单看到”外出”这一类别的杂事,就可以在吃饭的途中把事情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一些被动的场合下,比如我现在正在排队,我需要进行第三步,先预计一下碎片化时间是多少,按照经验预估需要排队十五分钟,那么完全可以选择事件(2)(4)(6)
打电话不用解释了,十五分钟足够了,但是如何用十五分钟策划会员日活动那?十分具体的方案肯定不可能完成,但是我可以思考会员日主要的活动方向,列出一些可供选择的地方,和一些我能想到de注意事项,等到下一个十五分钟我就可以根据这些思路有了一个会员日活动的大体框架了;而写周总结十五分钟可能也不够,但足以能列出周总结的提纲,等到有比较长的时间就可以通过这个提纲填充内容进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片段里说到”不要等到十全十美再去做一件事“。如果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去看一篇喜欢的微信主页的文章,比如看我们拆书帮主页推送的”我拆“环节,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能从分享中得到启发,利用好碎片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