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当我们问对方“为什么”的时候,容易给人造成抵触情绪,因为这会让对方感觉我们是在质疑他做事的动机。所以,当您总是问“为什么您要那样做呢”,对方很自然地就会开始自我辩护,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解决办法:不问“为什么”,改问“是什么”
我们很容易就能把问句中的“为什么”改成“是什么”。下面这些例句就是把“为什么”改成了“是什么”,从而轻易消除了教练对象的抵触情绪。
“您为什么要拒绝那份工作呢?”
改为:“您拒绝那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
“您为什么觉得她会那样回答呢?”
改为:“是什么原因让您觉得她会那样回答呢?”
“您为什么不能和他谈谈呢?”
改为:“您需要和他谈些什么呢?”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以“为什么……”开头的问句总给人造成质疑的感觉,自然从问话的开始,对方的辩护,甚至对抗就已经开始了。将“为什么”改为“是什么”则是将原有的质疑转变到探寻上来,因而消除了对方的抵触情绪;
当对被提问者的疑问浮上心头时,先不要急着发问,而是从疑问本身出发,以“是什么”的方式发问,挖掘对方内心深处的答案;
当然“为什么”的问话方式也并非一无是处,可用于隐秘性不强的一般对话交流中,做跟进式的探寻。
在片段中有一个“您为什么不能和他谈谈呢?”的问句,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对方发起反驳:怎么知道我就没和他谈呢?所以后面的“您需要和他谈些什么呢?”一下子把焦点拉到谈话的内容上,接下来可以对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月底我在合一农场的一次提问练习中,向一位小伙伴连续问了5个“为什么”,其实在一开始问第1、第2个为什么的时候,对方还是在耐着性子回答的,当第3个问完时,这位小伙伴其实就早就不耐烦了,脸部表情也有了明显的焦躁和不安,肢体动作的变化也比较频繁,充分证明他当时心理状态的不稳定,而当第5个为什么问完,主持练习老师当即喊了暂停,使练习未能进行下去。而我当时也感觉周边的场域内有了些不一样的变化,能觉察到不一样的氛围,但当时的本意只是想探寻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却因为问话方式的不恰当而导致了练习的失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那下面请各个小组根据本片段的内容回忆下,在你们以往的经历中,是否有过同样的经历:例如在会议中,交谈中,商务谈判中,与家人的交流中,有人问了很多的“为什么”,导致另一方感觉被质疑了,不仅合作了,而且有扯皮、推诿、辩解甚至是对抗的情况出现?下面花3分钟以小组形式分享和交流下,之后我们会请其中一位小伙伴来跟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他/她以往的案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吴智才 我来分享下,这是应该发生在上周末的一件事:目前我儿子在上初中,目前只有周五的晚上才回来,周六周日的下午就到学校去了,回来以后做作业,他呢很喜欢用IPad打游戏,打着打着,我老婆就跑到书房来跟我说:“儿子在打游戏了,你为什么不去管一管?”我心里就特别恼火:“这事就一定要我去管吗?你为什么不去管?这种事情就一定要我去管吗?”她跟我说的时候,是把我给激怒了,我就把这个球又“蹦”的踢给了她,其实还是没解决问题,这就是我的案例。
@我 其实我刚刚听了吴老师的分享,有一点点感触啊,包括刚刚也有听到小伙伴在说:家庭中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这让我想到一句话:越是亲密的人,伤害往往是越大的,很多时候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并不会过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在工作中,往往会深思熟虑,所以反而会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吴智才 眼睛在睁在那,针就扎下去了,这个洞就很难去修补了
@我 谢谢吴老师的分享(鼓掌)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基于之前的失败经历,试着运用刚刚学到的技巧,思考一下如何跟对方提问会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并在便签上写下来。
学习者案例记录:
@史然 我讲一下,第一点,这个提问之前最好是能先停顿一下,思考3秒钟。这样就可以将语言组织的更好一些,对方也舒服一些;第二点,将“为什么”改成“是什么”之后能够让对方说出他的答案,从质问变成询问这样一个态度。
@顺子 以后提问的时候,尽量把负面词转变成正面的,就像这里写的把“为什么”改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