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如何编一个带隐喻的故事&启发式问题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启发式提问 学习目标: 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提问

开场: 一、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掌握启发式问题的技巧
二、图书介绍(1-2分钟)
1、事件场景 :
妈妈同意孩子端汤,结果孩子把汤洒了,碗摔碎了。妈妈大声斥责:“我早就跟你说了,你不行,你看现在成什么样子了!”
2、提问:
遇到这种情况,大家认为这样处理效果怎么样?有没有想到或试过用启发式提问方法呢?
3、影响:
场景中,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妈妈的责备下令他产生挫败感,只能懊恼面对自己的失败。这可能令他加重了自身的自卑感,容易消沉抑郁。
4、解决:
如果妈妈这时用启发式提问,可以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得到优越感。启发式问题体现了《正面管教》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如何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正面管教》P113-114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下面的指导原则会帮助你恰当地使用启发式问题:
1、不要预设答案。如果你对孩子应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预设了答案,你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正是这些问题被称为”启发“式问题的原因。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都平静下来。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让你的智慧指导你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刚才阅读的片段说的是启发式的问题作用和意义。
一、明确问启发式问题的适用条件或办界:1、提问者和被问者都是处于平静状态,任何一方情绪烦躁时都不能提问;
如孩子在学校闯祸了,家长接到老师电话,第一时间赶到学校,脸色非常难看,烦躁地看将孩子责骂一通,同时反复问孩子是为什么要那么做。这是启发式问题吗?不是,因为情绪不对。2、不能预设答案。在上面的提问中,家长的提问只能引导孩子说出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而不能以孩子回答出他想得到答案为目标,否则 ,这也不是启发式提问;3、提问要发自内心。如果家长来学校不是为了和孩子沟通,而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向孩子问问题,也不能称之为启发式提问。
二、启发式问题的标准:1、提问发自提问者的内心;2、提问要走进被问者的内心世界。
三、如何问启发性问题。1、问结果:你最重要的、想要的、想完成的结果是什么;2、问感受:你对目前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问题的感受;3、问原因: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事情的发生;4、问收获: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5、问运用:怎么样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将来;6、问办法: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启发性提问的定义和要求,以及如何问启发性问题。现在我们开始来试着用一下。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或遇到过的事情,来编辑一段小故事,小故事的需要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和当时的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部分对话使用“启发性提问”的技巧。将故事摘要写在一张纸上,时间五分钟。 5分钟后,我将请一位代表来讲述他们小组编出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安敏:学校里A同学穿鞋踩到B同学桌上打开投影仪,使得书桌很脏,B同学很生气,T老师直接要求A同学擦干净书桌,A同学不情愿,后虽擦了,B同学仍不满意,效果不理想。学习今天的启发式问题后,T会问1.你这么利索开了投影仪,为同学们服务,真棒!你怎么做到的?A同学回答:踩书桌开的。T问2.如果你是B同学,你会有什么感觉?A回答:桌子肮了,不高兴。T问3:如果你是B同学,你会希望A怎么做呢?A回答:道歉,然后擦干净书桌。T问4:那你认为,现在你想做什么呢?A回答:我先道歉,再擦干净书桌。T问5:你认为以后要怎么办呢?A回答:脱鞋,或搬楼梯开投影仪,或踩了之后扫干净。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问启发性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实践中经常主动地加以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