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李夏,大家都比较熟悉了,80后宝妈,瑜伽教练~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今天我的拆书将持续15-20分钟,
我们今天的学习依然需要大家分组讨论,根据今天的到场人数,我们还是一组讨论!
今天带给大家的书是《好好学习》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一度感慨过,为什么我读了好多书自己依然没有什么提升?
我上过很多训练营的课程,可是上完后全忘了?
我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可该从哪里入手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我只想说,我有过!而且经常有~
而这本书就是在帮大家解决这样的问题,书中有个很触目惊心的词叫做“低水平的勤奋”,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我想这本书可以帮到你,帮你远离低水平的泥潭!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成甲”,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熟悉,他被逻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最受欢迎的说书人,所以,作者受到很多学习者喜爱
这本书与其他学习类书籍的最大的区别在于,目前市面上的很多书介绍的多数都是某一种单一技能,例如教你如何写作、如何阅读、如何时间管理等等,但这本书告诉大家如何去学习“学习的方法”,有一点点绕口啊~
这
大多数人思维过于狭窄,太看重金钱、社会关系、技术、信息等显性资源,却忽略了感恩、认可和声誉等隐性利益。
你对别人真诚地感恩,也能够让对方收获很大的价值。最熟悉的场景应该是在公司聚餐的时候,下属在众人面前真诚地感谢上司的帮助和指导,既让上司感到有面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谢。拍马屁和感恩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虚构扭曲事实,一个是真诚描述事实。所以,如果你能理解他人的价值和独特性,你的认同和赞扬对别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做一个给予者不仅仅这么简单。我的好友张大志近期翻译出版了一本人脉管理的书籍,名字就叫《给予者》。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作为一个给予者,在和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有三个黄金问题必须要问。
第一个是:我怎样才能帮到你?主动地去询问别人,我怎么做可以帮助你,这就是一个给予者的心态与行动。
第二个是: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我们主动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既认可了别人的价值,也为自己带来创造新机会的可能。
第三个是:你觉得这件事情还应当再去咨询谁?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有朋友帮你介绍朋友,沟通起来信任成本更低。
所以,当我们花时间和重要人脉进行深入的一对一交流,坚持做一个给予者、真诚待人并主动分享自己的能力时,我们就能够和我们的人脉圈共享资源和能力。
在我跟大家分享这个片段之前,我先说一个我自己最近和朋友的一次对话~
前两天有一个曾今的合作伙伴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开发了一个新的培训场地,他之前的场地在大悦城,现在换到华苑,目前正在宣传期,想问问我们还做不做讲座培训类的活动,当时的我就跟他随意地聊一聊,问问地点、问问目前状态,什么时间开业,场地形式,对方给我描述了一下,说我们是一个培训场地、有不同大小空间,3月刚开业,现在希望做做活动宣传一下,然后说有机会让我去看一看。
好了,对话结束了,这是一段非常平常的对话,乍一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结合大家看到的哪个片段,你可能会发现,在对话中,我们谁都没有在充当“给予者”只是一个就事论事的交谈!
那么,这段对话到底有什么不妥?我们为什么要做给予者?有什么好处?该怎样做?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知识点和相关理念what
在这段拆页讲解了在交谈中使用“三个黄金句式”让自己变成交流中的“给予者”,
不知道大家的周围有没有“给予者”或者你就是,我们怎样判断“给予者”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通常“给予者”在交流中表现的非常真诚,他非常愿意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你有困难时,他会主动帮助你,
和这类人交流时,我们也会觉得被尊重与认可,对他很有好感,甚至愿意持续交流并同样以诚相待。
前因后果说明why(不这么做的坏处)
但如果不做“给予者”会发生什么呢?
试想一下,当你有困难时,你的一个朋友分明就可以帮助你,可他却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去理会你,你会怎么想呢?这样的朋友你会继续交往下去吗?显而易见这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难维持下去。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我想别人也很难帮助到他,久而久之人际圈就会越来越小。
行动建议和步骤how
所以,我们如果能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给予者”,我相信就会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链接更多资源。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怎样在交谈中成为一个“给予者”,原文也是给了我们3个“黄金句式”:
1、主动询问别人,句式是“我怎样才能帮助到你?”
这个句子很好理解,面对别人的困难,给予帮助,这是最直接的给予,也是对方最需要的事情;
2、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
从这个句子看,你可能会有疑惑,我想是再等别人“给予”,但其实,你给予的是对他人的“认可”,收获别人意见就是对他人价值的认可;同样也是在给予。
3、你觉得这个事情我还可以咨询谁?
你所给予的是 “信任”,一方面你直接获取人脉,另一方面会因为朋友的转介绍而增添了信任。你的人脉也在不断地被扩充。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有一些体会了,还是回到我开始前说的那段谈话,下面咱们来看看,如果我回到当时的情景我使用了黄金句式,这个交流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把对话打印到了大家的手中,我想请2个朋友来完成一下,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邀请小琳和王辰完成对话)
A1+:
朋友说:李夏,最近忙吗?我们最近在华苑开了一个新的培训场地,你们还做讲座培训类的活动吗?有时间可以来了解一下啊~
我说:恭喜啊!那你们现在正是宣传期是嘛?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我可以帮你一起宣传宣传啊?(我这就用到了第一个句式)
朋友说:好呀,感谢啦!你可以帮我转转朋友圈,或者你们之前做的讲座可以来我们这个场地在做一次呢~
我说:好的好的,那我和我们合作伙伴商量一下,定一下主题,对啦!你那里常常有做活动的,你看我们之前的活动形式,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啊~~(第二句式)
朋友说:哦!挺好的,不过,我感觉你们的宣传方式可以改善一下,比如报名的时候用互动吧,然后在写字楼发发传单,上次有个朋友就是这么做的,吸引的人数会多一些,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这就引发了对方应该会给我提出建议)
我说:哦!你这个建议挺好的,我们确认也没怎么在地面推广过,对写字楼还真不怎么熟悉,你有没有认识比较了解情况的伙伴,给我推荐一下呢?
朋友说:可以啊~~我给你个上次做活动的负责人的微信,你可以问问他~
好的,感谢伙伴的配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段对话信息量变大了很多,而且语言的引导都很顺理成章,而且双方都是比较愉快的,不仅互相得到了帮助,充分体现了彼此的价值,也促进了朋友间感情,肯定比之前干巴巴的对话要更有价值!
适用边界
我刚刚的这个例子,恰好把3个句式全部都用到,当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能全部用到,我们要合理选择,不能生硬地套用。
例如第一句话“我怎样才能帮助到你?”通常是对方在对你倾诉困难时,或者你敏锐地识别到对方的需求;
第2句和第3句“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你觉得这个事情我还可以咨询谁?”通常是在你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
还有一点就是,你需要比较确认对方能帮助你,且不是非常麻烦对方的情况下。如果很麻烦对方可能会让对方不舒服,如果对方帮不了你,那可能就让对方也很不好意思。
当然,如果在一段谈话中,你全都用上了,那你这个“给予者”真的做的比较充分啦!
【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李夏提问: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最近有没有和你的朋友或同事有过一些交流,你们恰好有一些困难或问题需要得到疏解,可你们可能聊了很久,最终的谈话却是漫无目的,毫无结果的。
进行小组内讨论。1分钟后,我会请一位同学进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琳姐发言:
我想到前段时间,我想练习一下拆书法,然后就请了我的朋友帮我旁听,但是最终朋友听完了,我想问问她们的感受,但是都只是说挺好的,就没有别的了,如果我会使用黄金句式,可能大家给我的建议就会多一些!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李夏提问:
好的,感谢小琳姐的分享,现在我就想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回到当初的那个时候,你会怎样去应用这样的一个句式促进你们的对话,去做一个“给予者”。
小琳姐,你可以思考一下,现在你在对着王辰练习拆书,现在你希望他给你一些建议~~尝试做一个对话,看看能不能得到他的一些建议。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琳姐发言:
好的~
小琳:王辰,你看我这段拆书已经完成了,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些收获?
王辰:嗯!我觉得挺不错的。、
小琳:其实我也不是很熟练,还需要提升,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啊~~
王辰:嗯!我参加过一些拆书演练,你可以尝试慢慢脱稿,和现场学习者多一些交流和互动,眼神上、肢体上的互动,产生一些共鸣,现场效果好一些。
小琳:嗯!是的是的,你说的太对啦!
李夏补充:小琳姐,王辰说他参加过一些拆书演练,你可以问问他有没有认识一些熟悉的高手,让他给你推荐一些师傅的~~
小琳:嗯!没错~~王辰,你是不是认识很多的拆书家啊~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个经验丰富的,我想进步更多一些呢。
王辰:嗯!好的,我可以给你一个我认识的师傅的微信,你可以咨询咨询他~
小琳:太感谢了
【拆书家总结】
最后,时间有限感谢大家的分享!
最后,做一个小结,我觉得人际交往中做一个“给予者”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虽然你没有办法苛求你的朋友都是“给予者”,但是当你愿意去给予你的“帮助”“认可”和“信任”,那我相信你也会慢慢吸引到同样的朋友!
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