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结构思考力》 所属活动: NO.6【天津北洋筹备分舵】拆书家训练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分组归类法--提升你的思维条理性 学习目标: TF2-1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王辰,是一名85后医务工作者。今天我给大家带领大家的拆书片段来自《结构思考力》这本书。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面对大量信息涌入的情形下,不再举手无措,而是迅速反应,通过分组归类的方法,来清晰、高效地思考,迅速梳理出应对方案,如果你能长期坚持使用的话,会使得在面临工作和生活做到游刃有余。

今天要和大家拆的这本书叫做《结构思考力》。
【F】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忠秋,他是一位专注思考力领域的职业培训师。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版的《金字塔理论》,本书案例丰富详实,内容主要是阐述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理念和方法。
【A】这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教科书,对比《金字塔理论》,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他强调结构思考力这项技能的关键在于练习,而不是知道了就会用了,需要长期实践。
【B】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看到同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总是能够规划的条理清晰,按部就班进行,而有的人却总是手忙脚乱。比如当我们在规划一项工作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一个包含大量信息的项目时,脑袋里一团乱麻,怎么办? 害怕想不全,做不细,具体操作中混乱不堪怎么办? 本书提供给你的结构思考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如何能够做到清晰、高效的思考呢?由于我常年要到全国各地的企业里讲授课程,所以几乎每周都要在家准备2-3次行李箱。最开始,对于每次带什么东西这件事非常头疼。比如夏天蚊子多应该带上防蚊液、讲课要带上电脑、用手机得带上充电宝、偶尔会有一些酒店没有电熨斗还需要带个旅行电熨斗、住酒店刷预授权得带信用卡、带双运动鞋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跑步……每次较劲脑汁丰富头脑中的清单,可是经常还是忘记带几样重要的东西,有的时候还带了几件不需要的东西。

如果运用结构思考力,这个问题就轻松多了。每次可以随手拿一张便签纸,然后开始在上面画出这样的结构。首先,将所有的物品分为三类(1)电子产品,(2)穿戴衣物,(3)其他——这样的分类可以概括所有的用品,没有重叠也没有遗漏。然后,开始在每个项目下,列出所需用品,同样也是从大类到细节。最后,还可以根据重要性,进行选择和修改。删掉并不必要且占空间的物品。此后,每次收拾行李都可以有条不紊,而且基本没有忘记带东西。

我的行李:1、电子用品(1)工作用:电脑、翻页器

(2)学习用:ipad、kindle电子书

(3)生活用:手机(充电宝),旅行用电熨斗

2、穿戴衣物(1)正装:西服两套、衬衫3件、皮鞋1双

(2)便装:运动服1套、跑鞋1双

3、其他(1)金融:现金2000元,信用卡;(2)证件:身份证

同样的任务,由于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其效果就有了显著的差异。并不是通过学习变聪明了,而是将事物进行分类,提高了思考问题的效率。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介绍了李忠秋老师在作为培训师的日常工作过程中遇到的这么一个问题—准备行李,进而引出“分组归类”的应对方案,从而达到清晰、高效思考的状态和目标。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能会每次都从头到尾想一遍需要携带的物品,然后大包小包的带一堆东西,到了目的地可能发现少带了一样东西,或者是出门回来后发现某几样东西根本没有用上,然后就下次出门继续这样的轮回。总之,每次都会从零开始思考,每次都会落下几样东西。


当然,要点其实不只是局限于我们日常收拾行李,还包括我们处理杂乱的工作资料、梳理你个人的待办事项等等,但是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书中给出的建议主要包含三个要点:

首先,将所有的内容或要素进行分类。

然后,开始在每个项目下,列出所需要素,从大类到细节。

最后,根据重要性,进行选择和修改。删掉不必要的部分。


这让我想起来我去年去北京出差的经历,由于时间特别紧张,领导上午10点半给了我一个文件通知,然后就说了一句“下午2点请准时参会”,我一看,才3个小时多一点,我马上上网买了张动车车票,慌乱之中文件、水杯、外套一股脑塞进了行李袋,就直奔天津站而去了,到了车站我突然发现我去不了了,因为我出门的时候只是关注下午开会的内容,文件材料准备的很充分,却忘记携带身份证了!最后不得不请同事给我送到车站,但我也没有赶上那辆动车,延误了参会的时间。


不分类去做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效率低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取思考,越想越多,越多越乱,还容易想不全,做不细。其次,会让人感到焦虑,每次都不尽如人意。最后就是容易事倍功半,产生挫败感,试想如果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大量信息需要处理,而每次你总是这样的手忙脚乱,杂乱无章,你的领导会怎样看你?成倍的花费了时间却没有达到高效思考的目的(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也吸取了那次失败经验的教训,并尝试举一反三,比如在上半年进行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中,由于医疗工作和要素繁多,需要统一布置,我首先就自己负责的工作分为准入类,资料类、其他类,然后准入类分为人员准入、技术准入、项目准入;资料类分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资料、医疗安全类持续改进资料、医疗廉洁建设持续改进资料。其他类包括制度建设资料、对口支援工作资料、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资料。这样梳理一下后,需要准备的工作资料也更加清晰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那么请各位小伙伴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可能是午休时老板抛过来的一份出差通知,你紧赶慢赶地买了车票,取了点现金,收拾了一下行李,跑到飞机场或者火车站的时候,发现开会的资料没有带?或者是你面对一摞比办公桌还要高的资料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是你面对各类各样想要提升的能力和学习的知识,不知道从从何学起?理不清思路,以上这些情形可能都会使你的世界瞬间变成了灰色,懊恼、焦虑、愤怒一股脑地涌上心头。

请问,这些情况下,我们要怎么破?


【学习者1】我每次带孩子出去玩,哪怕去一个特别近的地方,也会特别头疼,我不是会少带,我带的太多,生怕少带,什么纸尿裤、吃的、喝的、衣物,生怕忘记一件,一股脑地往包里边塞,见什么拿什么,觉得挺累的,之前觉得归类也不太值得,尤其家人一多的时候带的就更多了。

 

【学习者2】我和李夏相反,我是出门什么都不带,每次出门家里人会对我说,你带点东西什么的,我会说哪里都可以买到。我同意你说的不分类带来的焦虑问题,就像我约书,还有每天看的东西,这本书看几页,那本书看几页,感觉很充实,但实际没有很好地效果。



A1+反思加工

       假如时光倒流,你重新回到了刚刚的情况当中,请你运用片段中“分组归类”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案例,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做法,清楚的梳理处自己的思路。

【学习者1】如果我再带孩子出去,我会把物品分为必需品,穿戴和吃的,必需品分为大人必需品和小孩必需品,大人必需品包括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孩子必需品分为奶粉、纸尿裤;穿戴给孩子带个帽子和外套;吃的就带点水果,其他的就不带了。

 

【学习者2】关于读书这件事,我会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非虚构类分为致用类和历史类,虚构类就是玄幻类。致用类可以提升技能,学习方法;历史类可以增加文化内涵,输出知识太干货了读者可能不太喜欢读。我想我下一步要减少玄幻类阅读,把力量集中在致用类书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