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长春阅微筹备分舵第8次线下练级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关注于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学习者可以学会“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两个具体方法。

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学会当谈话方处于情绪稳定的状态时,我们如何用启发式式提问来让谈话方关注于解决问题。

发原片段,分组,打招呼:
大家好,我是程兰沣,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带拆学习,我们今天的带拆目标是学会两个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通过两个片段的学习来完成。第一个片段是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如何让双方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二个片段是在谈话方有情绪的情况下,具体如何引导对方关注于解决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片段, 看看,当对方处于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说,能让对方关注解决问题。

用FAB的方法介绍图书:
F:我今天带拆的两个片段都是节选自《正面管教》,作者是简.尼尔森,她是一位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这是一本亲子育儿类的书籍。
A: 《正面管教》源自于美国,在美国畅销400多万册,被翻译成16种语言,畅销全球,在全世界66个国家中践行和使用;这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父母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自1981年以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B: 在生活中,您是否曾遇到过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爱打仗骂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今天我带拆的第一个片段来自于这本书的p133页,

帮助孩子们探索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的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1、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2、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3、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4、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5、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6、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启发式提问是正面管教里的万能工具之一,它简单,实用,有效。当我们用启发式提问来和对方沟通时,我们更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它可以让谈话方习得思考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why) 当一个人接受到命令的信息时,往往会激起身体的紧张,这个紧张会传递给大脑反抗的信号。从生理学角度看,提问会让人放松,它会告诉大脑开始寻找答案。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所以当我们用命令或说教直接告诉孩子结果时,让孩子去执行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当孩子反抗和戒备我们的时候,孩子的精力就开始转移到对抗我们,就偏离了关注于解决问题。同时命令也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剥夺了孩子学会感知一件事情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他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机会。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和我们合作,让孩子去关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多用启发式提问来和孩子互动。

 (how) 那么,我们如何使用启发式提问来达到关注于解决问题呢?

启发式提问就是将叹号或句号变成问号的过程。也就是把我们平时常说的命令和说教换成启发式提问来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么如何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呢?我们要提问些什么内容呢?常规的经验有两个:

1.   把你们双方的观点都兼顾了,在这个前提下尝试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不想刷牙,你担心孩子牙齿受伤害,此时你用启发式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在兼顾双方的想法基础上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关注问题的解决。你可以这样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既不用刷牙又能保护你的牙齿都健健康康的没有蛀牙?此时孩子可能就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吃东西后及时漱口等。

2.   直接用你期待的结果提问。比如:原文片段中的第四个例句:你从这件事情里学到了什么?

还有原文片段中的第一个例句: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又例如:小孩子在吃面条,因为筷子使用的不够灵活,掉了满大腿的面条,此时,我们可以直接就我们期望达成的结果提问,我们就可以直接说:你有什么办法让面条少掉到腿上些呢?这是个真实的案例,是我家老儿子经历的事情,我问完以后,我老儿从椅子站了起来,然后他站着吃的面条。这就是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当我们用命令和说教和孩子说话时,可能会招致孩子的反抗。如果用启发式提问,孩子就开始去思考,如何做,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Where(适合场景)

1.   适合所有人类之间的沟通,无论是成人和成人之间的沟通还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都可以。比如我们和爱人的,同事的,同学的,和孩子的,等等,都适合。

2.   启发式提问适用于当对方处于情绪平和的状态时的谈话。只要对方的情绪是平和的,当我们用启发式提问的时候,对方基本都会开始积极思考,开始关注于解决问题。

预防异议:但是有时候你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你问了启发式提问,孩子说不知道,也就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我想和大家说,启发式提问,可以让孩子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的思维往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走,但是不是你一问启发式提问,孩子就能按你自己的预想去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这个真的不一定,因为启发式提问只是让孩子关注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是否能解决取决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当孩子说不知道的时候,是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提高。此时,你可以尊重的给孩子提个建议,比如你可以说:妈妈有个建议,你想听听吗?当孩子说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经验或建议给到孩子,同时和孩子在生活中具体去实施你的建议。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继续持续使用启发式提问来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显像提问法:想想,你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事情你几乎天天都要提醒,有时甚至一天要要提醒几次,然而对方即使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也不愿意去做,甚至有你让做什么,她偏不做什么的倾向?想想这些事情都是什么,每人在组内分享一个,同时分享你具体是怎么提醒对方的?


请学习者反思加工

接下来的四分钟,请大家用启发式提问把刚才大家分享的案例,用启发式提问的沟通模式再说一下,具体如何提问,我们可以用兼顾双方的想法去提问,也可以直接用我们期待的结果去提问。然后我们选两个代表和大家分享一下。


总结及过渡语:大家刚才学习的是把叹号和句号变成问号的说话方式,也就是用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片段,当对方处于有情绪的状态时,我们如何用“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来引导对方关注于解决问题。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当对方处于有情绪的状态时,如何用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让对方先平复情绪,然后和对方共同关注问题的解决。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第二个片段,这个片段来自于这本书的p24-25页

“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马丁内斯太太与我们分享了她下面的这个经历。她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报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

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

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

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步就没有必要了。)

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马丁内斯太太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琳达找到一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距离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来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家曾经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情,我老儿子生病发烧,我爱人和我都很着急害怕,我爱人主张立即去医大一院看大夫,然后好给孩子打针吃药,我建议先去中医院,因为孩子有口臭,大便也干,可能有食积,导致孩子上火,只要去掉火,孩子的烧马上就能退,不用打那些很寒性的消炎药 。我俩各执一词,都想说服对方,都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我说他无知,我爱人说我迂腐,我们都气的不行,20分钟,就在争吵中过去,彼此气的都不想和对方说话,但是该如何给孩子就医,这件最重要的事情却没有被面对和解决。生活中,您也遇到过累次的你和你的爱人,同学,同事等意见不统一,然后我们为了说服对方导致彼此情绪不好,最后真正要解决的事情去没有得到关注和有效解决呢?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让意见不统一的双方避免争吵,把精力用在共同关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呢?

What :感觉好才能做的好,人只有在情绪平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才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上。

Why  脑神经博士丹尼尔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接收到被指责,被抱怨,被否定,被不公平对待时,也就是让自己感觉到被否定,被控制等不良情绪时,人的大脑会条件反射的去做自我保护的措施,通常表现为对抗,逃离,反叛等行为。所以当对方感觉不好的时候,他会表现为对抗,逃离,反叛等行为,此时无法将精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上。

  如果想让处于情绪状态下的人尽早关注问题的解决,需要先来处理不良情绪,让对方感觉好起来,然后才能关注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做的更好。

How: 细化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如何让有情绪的人感觉变得好起来,然后去关注问题的解决呢?我们可以分四步来实现。

1.    认同感受 认同感受就是直接说出对方现在可能存在的感受或者想法。例如我们可以说:“我猜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可能觉得非常丢脸。这就是对孩子情绪的一种理解。(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情绪时,孩子就感觉到了尊重和平等,同时感受到了被接纳,此时孩子的情绪起底反弹,开始趋于平和。)

2.  共情可以用你曾经有过的类似经历来和孩子共情。例如我们可以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这就是用我小时候的经历来和孩子共情。(当我们用曾经的经历和孩子共情时,孩子会感同身受,此时我们和孩子就是在同一个频道上,孩子也会感觉到平等,尊重,和接纳。)

小提醒:如果你没有类似的经历来和孩子共情,可以借用其他人的经历,比如伟人名人的故事,绘本,传统故事,家里其他人的故事等。

3.  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我感到+表达情绪的形容词来表达”例如我们可以说:我现在有些担心,因为我期望你能少经历这种让自己很难堪的事情。

4.  关注于问题的解决。可以用启发式提问来和孩子共同关注问题的解决。例如我们可以说: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

这就是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通过这四个步骤的使用,可以让处于情绪状态下的孩子感觉变得好起来,从而开始关注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培养孩子合作力的主要方法。

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比如一个很久没有吃到棒棒糖的孩子,好不容易吃到了一个棒棒糖,但是孩子刚吃了两口,棒棒糖就掉在地上了,孩子开始蹲在棒棒糖的旁边哭,我们如何用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呢?

我们可以先进行第一步

认同感受:看起来棒棒糖掉地上了,脏了,不能继续吃了,你很着急,也很心疼,是吗?(直接说出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来认同感受)

第二步:

共情:我也曾经把我好不容易买到手的想吃了好久的包子弄到地上了,那真的很让人着急和心疼。(用举例子来和孩子共情)

第三步:

诚实的 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现在有些担心,怕棒棒糖在地上放的时间越来越长,就会越来越脏,也就也就越来越不能吃了。(用我感到+表达感受的词)

第四步:

用启发式关注问题的解决:我们一起来想想,掉到地上的棒棒糖,我们做些什么即可以让棒棒糖重新变得干净,能继续吃呢?

此时孩子的情绪开始平和,也开始关注问题的解决,可能孩子就会说:用水把棒棒糖冲洗干净。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即学会了如何关注解决问题,同时也锻炼孩子的思考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Where

1. 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适合所有人类的沟通,既可以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也可以是成人和成人之间的沟通,比如你和你的爱人,同事,同学,朋友等,都可以使用。

2. 适用于对方有情绪的转态下的沟通。只要是对方是有些情绪的,无论是不情愿,生气,还是处于担心,恐惧的状态,只要是对方处于有情绪的状态,我们都可以用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来和对方沟通,让彼此双方都开始关注问题的解决,最后达到合作共赢的状态。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伙伴不好好意思共情,总觉得不自然或不舒服,这是非常的正常的,学习一个新的沟通方式,需要时间去练习,从不习惯到慢慢的内化,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多练几次就会慢慢习惯和适应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场景设计:

让我们设想一下,你期望爱人(或室友)的臭袜子每天脱下来后及时收起来,但是你的爱人(或室友)却天天把袜子随手扔,导致家里活寝室里随处可见他的袜子,你让他脱下袜子放到指定的地点,他非常不耐烦,很生气,感觉我们干涉了他的自由,

小组讨论:(8分钟)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用我们刚学到的“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和你的爱人(或室友)让对方关注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你们彼此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讨论结束后在小组内进行模拟演练,我们可以分别邀请两个人来代表你和你的爱人(或室友),

角色扮演:(6分钟))

8分钟后我们会请两位代表当众表演和展示。

回应之追问确认

记录案例


A2

分步催化1

设想一下,某一天,你和你的爱人,同事,或者同学,在某一件事情上意见不统一,这件事情可能极小,比如夜宵该不该吃,感冒初期应不应该立刻吃药,过年给老人钱还是直接买东西等等这样的生活中的小事,想象一下,你们观点不同,你会怎么说服对方按你想的去做?对方的情绪可能会是什么?

分步催化2:

在观点不同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应用新学的“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来避免争吵,共同关注问题的解决呢? 

小结: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双方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我们今天学到的“启发式提问”和“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用这两个方法来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期待大家生活中少争吵,多合作!多愉悦,少气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