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叫李夏,三个标签介绍自己,2岁孩子的妈妈、关注女性健康的瑜伽教练、喜爱组织活动的HR;
2015年看过帮主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之后,开始关注拆书帮,非常认可拆书帮的理念,非常开心我能够和大家一起进入拆书家的练级中,希望能够不断进步,
计划自己今后拆书的方向偏重于情绪管理、婚姻与子女教育、生活技巧类~
同时,我希望通过担任组织长老这个角色,能让天津拆书帮的人员更加壮大,认识更多优秀的伙伴~
拆书法介绍:这是一种关于读书的学习方法论,特别适用于成人学习,目标是通过读书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拆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知识为中心。是要把书中的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运用。拆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拆书,运用RIA便签法;一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现场拆书,由一位拆书家领拆,引导学习者将知识学以致用。
而拆书帮,就是用拆书法读书的学习型社群组织,是一个拆书爱好者汇集交流的平台,也是拆书家展示自己的平台。
原文中提到一个知识叫做“学习循环圈”,指的是成人学习模型。
我们之所以要特别地去了解成人学习的方法,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知识的了解只是学习的一小步,转化成能力才是关键的一大步,所以,如何让学习更有效果,让知识发挥价值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一个科学的方法可以帮我们事半功倍,帮我们用知识改变行为,具体步骤有4步:
第一步:Why,发现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
第一,一个知识对我们的意义,最直观的就是增加了认知,拓宽知识面;
第二,更深一层次的就是帮我们解决问题
第三,一个迭代作用,通过发现知识的意义不断激发你学习的兴趣;
例如,一个拖延症朋友,拖延症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当遇到了“番茄工作法”,那这个知识对他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他克服拖延症的问题;
再例如,一个逻辑性非常差的人,常常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遇到“金字塔原理”或者“结构思考力”的模型,这个知识对他的逻辑性的改善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所以,认识到知识对自己的意义,可以更有利于你明确地学习,并激发你学习的兴趣。
(那么通过第一步激发出了学习者学的的浓厚兴趣后,接着就是着手学习)
第二步:What,形成概念,我们可以使用很多方法去了解这个概念
1、从权威专家如何看待知识
2、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方法(例如:百度、知乎、通过书籍、各类评论)去寻找知识的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衍生,加深自己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特别想要学习“番茄工作法”时,我们想知道定义就需要去找这个知识的提出者,我们知道这是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相对于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当我们找到了这个最权威的专家,就可以通过他的书籍以及发表的言论去了解这个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查到一些国内外的各类时间管理的专家对于这个知识的解读,例如国内的时间管理专家叶武斌就把番茄工作法更进一步地分解为利于执行的步骤,并制作了一系列配套的表格等,更有利于人们的执行。
所以,通过第二步形成概念就让我们对这个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接下来,就到了
第三步:How,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怎么应用到自己身上。
——其实这个和我们的拆书法是有一些相似的,也就是怎么把知识转化成自己可执行的步骤,落实到实际问题上。
例如,我们依然是想使用“番茄工作法”解决拖延症,那我们可以这样应用
第一,想一个过去场景,由于拖延症带给你的困扰,例如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原本是由工作安排的,因为拖延症,在昨天晚上一直忙到半夜,如果让你回到当时,你已经会使用番茄工作法了,你会怎么调整当时的你。
第二,就是设想一个未来的场景,规划一下你准备在哪些时间使用番茄工作法,彻底改变你的习惯,例如工作时总被打断、生活中做事拖沓等等场景下,你如何使用番茄工作法。
通过以上三步,我们对新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吸收和转化了,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灵活应用。
第四步:If,灵活应用——
就如同,我们在学生时代,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新的词语或者数学公式,通常在教给我们一般用法后就会告诉我们其他的用法,也就是新的状况下如何调整知识的应用。
例如,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思考力”我们知道它可以用于让我们更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于你分析别人语言,如果对方是一个逻辑性不强的人,你可以把对方的语言整理的有逻辑,进而加强了沟通效率,同样“结构思考力”的知识来源是金字塔原理,所以它可以应用于写作,例如我们在写工作报告时就可以尝试使用。
好的,以上四步骤,再重复一下,发现意义——形成概念——解决问题——灵活应用,就是我对“学习循环圈”的解读。
自己在2015年底看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其中关于“便签读书法”的知识,学习了之后感觉对自己很有用,而我当时对这个新的知识的学习方法是:
1、把书看一遍,大致了解
2、按照书里的读书方法实践一遍
3、以后读书也尝试使用
结果:对于“拆书法”这个知识,我一直就是一知半解,而且使用的并不充分,最终的行动只是看书时偶尔会写一个便签写写自己的感受,因为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导致我看到我曾今写过的一张便笺上只有3个字“好!有用”,所以,这就是一个知识学习不彻底而且没有有效应用的一个失败案例。
我用这个方法去学习“断舍离”这个知识,相信大家也多多少少听说过。我接触这个概念是因为自己在学习整理术时无意间了解到的,于是我开始对它进行学习
第一步:Why,发现意义——
首先,我先说一下我为什么会对这个知识感兴趣,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不会收拾东西的人,可能源于我的妈妈,长大成家后,我婆婆总在我后面帮我收拾,我特别不好意思,就下定决心要整理,学了很多的整理术,可是我发现好像总是在整理一些总也用不上的东西,最终买了很多的收纳盒,反而导致物品越堆越多,后来我通过一篇文章了解到“断舍离”这个知识就是彻底解决我所面临的收纳问题,对我来说太需要学习了,激发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我要开始学习这个知识,也就是第二步:What,形成概念,
1、找权威
2、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方法
“断舍离”的理念找权威就要找到它的提出者了,这让我找到了一套书名字就叫做《断舍离》,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的,让我知道了这个概念,最早是源于瑜伽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山下英子就将这个观念融入生活的整理术中,给它增加了定义,就是所关注的是中心是当下的自我“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知道这些之后,我通过网络找到了很多相关的文章,而且找到了这本书改编的一部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看了之后又加深了我对这个知识在概念上的认识。
接着,就该落实到行动了,也就是帮我解决我的问题
第三步:How,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概念转化的过程,我开始使用这个理念去收拾自己物品,为了先有一点点成绩,我从我的衣橱开始整理,过去我的方式就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衣橱,最多对类别做个区分,那使用断舍离的方法,我就开始审视“这件衣服我需不需要”
于是,我挑出了,穿不了的、不舒服的、旧的、过时的等等已经不合适的衣物,然后把他们进行处理,丢掉或送人,最终我发现我的衣橱变得特别的清爽,衣物一目了然,基本不需要再耗时间想怎么去归类收纳,顿时觉得心情很好,不用在纠结怎么收拾东西,因为物品变得只剩下需要的了。
最终到了最后一步,也就是这个知识的灵活应用
第四步:If,,灵活应用——
从表面看来,“断舍离”的理念是教我们怎样收拾东西,但其实它还可以用于帮我们做选择,例如当我特别想买一件物品,但是又非常犹豫时,就可以使用这个理念,想一下这件物品是不是我需要的,当我买回来时它是不是由会被堆在那,或者是说当我选择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会不会舍弃它,如果是,我就果断不买了,这时心情没那么纠结了。
同样,“断舍离”的理念还可以用于对思绪的整理,例如我们会常常去想一些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过于担忧,这时可以尝试用“断舍离”的理念去调整自己,想想“当下”和“自我”,断开“过去”与“未来”相关的所有的人与物,抛开杂念,只想现在的自己,怎样让现在的自己变得愉快,从而让我们思绪也变得清爽。
好的,这就是我通过这样一个学习循环系统,让我有效地学习知识并应用的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好,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