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拆书帮济南分舵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高捷挑战3-3 学习目标: TF3-3挑战

开场: 大家好,我叫高捷。今天我要拆的书是《正确提问》和《好好学习》里面的片段,今天的拆书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对第一个片段的分享,小伙伴能自己使用所分享的方法不再掉入“应该”这个大坑里;第二,通过对第二个片段的分享,小伙伴能学会如何进行刻意训练把一个知识从“知道”最后到“做到”。之前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第一章就说我们要主动阅读,看完我就一直考虑如何才是主动阅读,难道之前阅读就不是主动阅读吗,等听了老大对《好好学习》这本书的分享后,我才明白,主动阅读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这本书讲了什么,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这本书哪些对那些不对,为什么不对,我是怎么考虑的,这都是对自己的提问,对阅读来说进行一个个好的提问,能快速让我们掌握书中的真谛,提问的过程就是我们深度思考的过程。我想问问在坐的小伙伴,你们是如何阅读的,是看到对的地方就觉得对,我以后也这样做,还是所有类型的书都看,最后看完就忘呢?其实生活就跟看书一样,好的提问能简单而迅速地解决人生和工作中的问题,让我们地行动发生改变。《正确提问》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通过提问来提升销售额和商业成果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完全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用询问消除“应该”

“我应该说过”,“你们应该明白”——“应该”出现时,双方不一样的想法会带来矛盾和冲突,也会带来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特别是在生产现场,“应该”出现的频率比在其他地方出现的频率更高。这种“应该造成的损失”虽然无法直接察觉,但会造成比你想象更可怕的损失。

消除“应该”的询问有以下3种。

(1)   为了确认而进行询问。

(2)   为了让对方自我察觉而进行询问。

(3)   为了提高对方的警觉性而进行的询问。

如果你还在犹豫“他是不是明白这点”,那就请直接询问他吧。

示例

担心下属是否能在限期内完成之前交给他的资料整理工作

你:“小A,xx资料下个月10号之前能完成吧?”【为了确认而进行的询问】

小A:“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呢?”【探查对方心中的不安】

小A:“收寻资料的时间比我想象中长了一些。”

你:“那我让小B来帮你一起找资料吧,这样还有什么困难吗?”【提出对策,提高警觉性】

小A:“只要资料收集好,以后的整理工作不需要花太长时间就能完成,保证在限期时间内完成。”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现在把拆页发给大家,给大家一分钟的时候来看这个拆页,如果看完了请给我一个提示。

这个拆页,就是通过询问自己或别人,来消除“应该”,“应该”是每个人都会掉进去的陷阱,看完一本书,我应该明白书里的内容了,听完一个讲座,我应该学到知识了,听完领导安排任务,我应该知道怎么做了,你给别人安排任务,你认为别人应该明白了。我应该说过,你们应该明白,应该造成的损失虽然无法直接察觉,但会造成比你想象更可怕的损失。很多书,比如35岁之前我应该学会的理财知识,20几岁男人应该知道的几件事等等吧,还有很多道理,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但是我们却又置之不理呢?那我就来一下我具体应该怎么做,第一,询问自己和人,确自己或人是真的明白吗?第二,询问自己和人,为什么都知道而做不到?有没有哪些地方我不清楚的,不了解的?第三,询问自己和人,我要如何操作,才能顺利完成。以上就是通过不断重复的提问和确认让自己或者对方发现自己需要什么,特别要使用询问来发现对方对将来感到不安的原因,并想好对策,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消除掉“应该”了。就拿我自己来说,“应该”的这个坑,我跳了无数次,比如我要装修,别人问我都是在说我应该装修了,其实真的应该吗?为什么要装修,自己是否全面了解了,对于不了解的我们如何处理?为什么这么处理?比如领导安排任务,我是否全面明白领导的这项任务吗?任务里有哪些是对自己考验?对于这些考验我要如何操作,为什么这个操作?我应该早睡早起,我应该坚持锻炼,这都是应该,但是应该后面真正的原因才是我们要抓住的地方。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在请各位小伙伴编一段小故事,就以“我应该早睡早起”为主题,设计一段场景,主人公小明,设计出小明想早睡早起,总说我应该早睡早起,但是总也实现不了,你帮助小明,使用以上3问法循环推进,把这个应该的陷阱消除掉,让小明自己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早睡早起,比如:如果要早睡做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小明原先知道要早睡早起却没有做到,现在我需要早睡早起该如何操作,为什么?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请人站出来讲讲。请大家开始。

        莉莉:周五上班,小明向我抱怨:“我应该早睡早起的,但是我总也起不来呢。”我说:“小明你确认你要早睡早起?”小明肯定的点点头,我说:“那你为什么要早睡早起呀?”小明说:“我想保持一个好的习惯,早睡早起身体好。”我说:“那你觉得几点睡合适,几点起合适呢?你现在这种生活规律,对你身体有什么不好的?”小明说:“晚上十点睡早上6点起,我现在觉得以前的生活规律很不健康,身体明显感觉没有原先好了。”我说:“你原先没有觉得要早睡早起吗?”小明说:“一直都知道要早睡早起的,但是习惯了,原先也没觉得晚睡有什么不适的。”我说:“你原先晚睡都干什么呀?是拖延还是事情太多?”小明说:“拖延也有,事情太多也有。”我说:“你能说说你晚上都干些什么事情呢?是看电视呢?还是学习?还是玩游戏?”小明说:“原先就是学习学到很晚,到上班了开始玩游戏玩的很晚,现在就成习惯了,现在虽然不玩游戏了,但是想着把学习看书的时间挪到早上,晚上早点睡觉。”我说:“那你已经养成习惯了,能早起吗?”小明说:“就算早睡,我现在早上也起不来,特别纠结。”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早上你没有什么措施让自己醒来吗?”小明说:“我确实也有闹钟,而且还是好几个,但是我依然按了继续睡,可能没有特别重视早上早起看书或者学习,或者没有体验过早上早起的好处,真是没有动机让自己起床。”我说:“是不是还是睡得太晚了,或者是没有人监督你自己做不到呢?”小明说:“嗯嗯,虽然比原先早睡了,但是还是没有十点睡,自己监督自己确实也太难了。”我说:“你现在找到自己的原因了,那你针对于这个原因,你想怎么处理呢?”小明说:“我强迫自己早睡,找你监督我吧,如果我十点不睡,我给你发100块钱红包,早上六点起床,六点我就给你发微信,如果不发,我就给你100元红包。”我说:“好,一言为定,那我等你给我发红包。”小明说:“我要做到让你一分钱都拿不到。”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再讲第二个拆页之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请大家做一个自测题,做完后请把总分算出来,现在把自测卷发给大家。       

以下6个题目,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

我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1

2

3

4

5

6

我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

1

2

3

4

5

6

我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我对新的知识很好奇

1

2

3

4

5

6

我能快速学会所学的知识或者技能

1

2

3

4

5

6

学会的知识或者技能我是不会忘记的

1

2

3

4

5

6

我能把“知道”转变成“做到”

1

2

3

4

5

6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现在这个自测大家都应该完成了,为什么做这个自测呢,就是为了在学习这个拆书之前,让大家能了解自己的情况。28分以上的有多少人?15到28分之间的有多少人,请举手,好了,大家基本上都在15到28分这一段。14分以下包括14分学习能力属于偏低的,15分到28分之间属于正常,高于28分属于高效学习者,通过这个测试你或许已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初步的认知,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肯定会有疑问了,那就带着你们的疑问进行一下的相关学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

        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之间的难度区别就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一个差别。我们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答案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他的关键。所谓刻意练习,不是说我们像做练习题一样,对同一类问题不停的记忆。恰恰相反,刻意练习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复: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有两个明显的困难:(1)怎样在短时间内,想到不同场景来练习?(2)还要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练习。

        除此之外,要在不同的场景中直接联系到临界知识,并不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办法是: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这样,我们就能积累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从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在未来新的类似场景下,我们就更容易第一时间联系到这个临界知识,产生预见性认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现在把拆页发给大家,给大家1分钟时间先来看看这个拆页,如果看完了请给我一个提示。

大家都已看完这个拆页,那就开始,开始前我先说一个案例:三组人学网球,教练教了三个动作,第一组人主要就是看教练示范,第二组人,按照教练教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习,第三组,按照教练教的把三个动作结合起来,一起练习,最后哪个组的学生学得最好?对,是第三组学生学的最好。为什么第三组学的最好呢?因为第三组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组合来练习那三个动作。书中这一页,主要介绍了通过刻意训练我们如何把一个知识从“知道”转变成“做到”,把知识真正的应用起来。其实刻意练习,不像我们平实无脑的做练习题一样,也不是对同一类问题不停地无脑记忆。而是,关注于我们的知道的但是不会用的知识以及不知道的知识,找到知识的本质,针对于这些知识的本质我们要反复练习,这种练习要有及时反馈。要使我们尽快应用这个知识,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以及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大量的练习。其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找到知识的本质,结合自身,不断的关注于这些知识本质进行反思和大量的练习,而且这个方法有三个明显的难点:(一)如何找到知识的本质?(二)怎样在短时间内,想到不同场景来练习?(三)如何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大量的练习?对于第一个难点,如何找到知识的本质?(1)从这个知识所属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找到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2)找到这个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决这个知识,(4)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第二个难点,怎样在短时间内,想到不同场景来练习?这个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了,(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生活案例化,(3)反思日记。对于第三个难点,如何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大量的练习?(1)对核心知识画小圈,(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构建更高级的心理表征。那根据以上所说的内容小伙伴们能不能和我一起总结一下我们如何把一个知识从“知道”转变成“做到”的具体方法呢,第一,我们是不是得先找出知识的本质呀(小伙伴说:“是的”),第二,我们是不是要结合自身进行反思呢?找出案例来(小伙伴说:“是的”),其实我们也可以查阅资料,来思考这个知识所应用的场景。第三,最后我们是不是要针对于那些知识的本质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构建更高级的心理表征(小伙伴说:“是的”)。大家有没有觉得这和我们RIA拆书的方法很像(小伙伴说:“有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回想一下第一个拆页中学到的3问的方法来消除“应该”,根据第二个拆页里所学到内容,我们如何把拆页1里面学到的知识从“知道”转变成“做到”呢?请大家按照以上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三个具体步骤来模拟一次,在小组内讨论,时间为10分钟,10分钟后请一个小组出来讲讲你的讨论结果。

药山:第一个拆页中3问的方法来消除“应该”,这个知识的话首先找到关于这个知识的本质,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黄金思维圈,因为这个3问是通过what,why,how的形势让我们明确知道而不是应该知道,黄金思维圈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迅速看透问题的本质;第二步,我们反思以往的经历,找到黄金思维圈应用案例,其实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的,我们不仅仅要看到表面的what,还要看到背后的why,以及找到how。比如,领导安排你去统治别人开会,你可能就简单的去通知别人开会;领导安排你去贴海报,那你就去贴海报,其实很少人能问:“领导为什么要让安排他们开会?开会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呢?”“为什么要去贴海报?通过贴海报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呢?”第三,我们需要时时刻刻练习这样的思维方式,通过why关注于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what上,从why中,得到我们的行动how。

A2:

最后,给小伙伴们布置一个课后小作业,这个作业就是,结合第二个拆页学到的内容,把千尘小伙伴分享给大家的知识点,结合知识从“知道”转变成“做到”的三个具体步骤,回去之后进行练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