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和相关理念 what)
对“观察”这件事,片段告诉我们,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观察。一种是“一阶观察者的观察”,另一种是“二阶观察者的观察”。
用书中的例子来说,就是:裁判对“足球运动员踢球的过程”进行的观察,是一阶观察者的观察;当裁判对足球运动员踢球是否犯规,做出了判决,我们对“裁判做出判决的过程”进行的观察,是二阶观察者的观察。
(前因后果说明 why)
大家最近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病,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结果。
由此可见,我们进行“复盘”之后,“复盘”是否能够起作用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二阶观察者”的视角和态度,对自我、对事情进行观察和思考。
(行动建议和行动步骤 how)
所以,对于“复盘”而言,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第一步,回顾之前发生的事情,看看具体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步,我们进入双重回路的学习模式,依次去思考:
1、我自己当时在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会用这种方式来做?
2、在我的行动背后,有什么样的动机促使我使用这种方式做事情(更加有深度一些:我什么样子的价值观,使我产生了这样的动机)?
3、因为这个动机的存在,我习惯使用的行为模式是什么?
第三步,如果我想要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我就要改变自己习惯使用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让我无法改变我惯用的行为模式?
(举例说明,不按拆页行动建议去做的坏处)
大家心里可能会在小小声的说,如果不用片段中的方法去做,也不会怎么样哪?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情,用美团外卖帮团队伙伴叫午餐的事情。
下雨的中午,大家在专注地开会,忘记了吃饭这件事情。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下午两点还要奔赴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开会。于是我们选择了叫外卖。在叫外卖的时候,没有考虑1人份与10人份快餐的时间区别,结果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午饭。中间在跟店家催单的时候发生了争执。
如果我只是单纯的用“一阶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复盘,那么我观察到的事实就是“我又和人吵架了,心情又变得非常糟糕”,得出的结论就会是,“世界如此美好,我却这样暴躁,这样不好不好”,我要更加“温柔、和蔼可亲”。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一点也没想过要“变得更加温柔、和蔼可亲”,而我到现在也不够温柔、和蔼可亲。
如果我用“二阶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复盘,就会发现,这些冲突的发生都是同一个原因:“没有给事情留出充足的时间”。因为预留的时间不够,于是后面的事情受到了影响,于是心里产生了焦急和慌乱。而和人产生冲突这件事情,并不是“让心情变得非常糟糕”的原因,它其实是“心情变得糟糕”的结果,同时又加剧了“心情变得糟糕”的程度。真正有用的复盘是:提醒自己事先做好规划,预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完成重要的事情,不要给潜藏的冲突提供浮现出来的机会。
用这样的思路去做行为模式调整,那么我以后也就很少能遇到机会和他人发生争执,并且也不会因此而想到去改变自己的本性,避免产生要改变自己本性而感到的痛苦。
这段经历,确实就像书中片段中说的那样:运作顺利的事物不会发生改变,只是一再重复而已;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同样的错误则会一再重蹈覆辙,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只是解决问题,却没有先质疑为什么会先犯下这个错误。
“二阶观察者的观察”,是教会我们时时自省,我是如何导致这个错误发生的。
(适用边界说明)
这个方法在使用的时候,理论上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实际生活中,建议大家主要用在自己身上,而不要用在他人身上。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更不用提接受批评与进行自我批评了。
如果你所在的团队,跟你已经拥有了同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也是可以在团队之中进行集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