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 所属活动: 高效复盘改变行为,学会沟通技巧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复盘系列之——怎样利用过去掌握未来 学习目标: 学会使用“知往鉴来模型”做复盘前的准备工作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Jelly牙膏,来自上海喜乐分舵,目前的职业身份是独立引导师、独立教练。
从事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的伙伴,以及经常参加拆书帮活动的伙伴,最常听到、使用的一个词语,是“复盘”。
我们常常觉得,“复盘”这件事情做起来很简单,然而复盘做完之后,却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依旧是什么样子。
我今天选择的学习片段,能够帮助到我们,让复盘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设定学习目标)期待大家在跟着我一起完成今天的拆书学习之后,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觉察,用二阶观察的方式来观察自己,在每一次完成复盘之后,既能够从自己犯下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表现出色的部分发扬光大。

今天的拆书片段,节选自书籍《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高效能人士做决定的51个思考模型》。
(F)这是一本工具书,它罗列了51个最佳的思考模型,针对每一个问题可能存在的情境,提供了简明的解决思路。
(A)它除了用文字扼要地说明每个模型以外,更用一目了然的图示,让读者能够快速地掌握模型的精髓,实际运用更为容易。
(B)书中提供的许多模型,我们可以仿效它们的做法,对自身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IMG_3344.JPG!thumbnail.jpeg

IMG_8386.JPG!thumbnail.jpe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知识点和相关理念 what)

对“观察”这件事,片段告诉我们,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观察。一种是“一阶观察者的观察”,另一种是“二阶观察者的观察”。

用书中的例子来说,就是:裁判对“足球运动员踢球的过程”进行的观察,是一阶观察者的观察;当裁判对足球运动员踢球是否犯规,做出了判决,我们对“裁判做出判决的过程”进行的观察,是二阶观察者的观察。

(前因后果说明 why)

大家最近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病,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结果。

由此可见,我们进行“复盘”之后,“复盘”是否能够起作用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二阶观察者”的视角和态度,对自我、对事情进行观察和思考。


(行动建议和行动步骤 how)

所以,对于“复盘”而言,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第一步,回顾之前发生的事情,看看具体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步,我们进入双重回路的学习模式,依次去思考:

1、我自己当时在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会用这种方式来做?

2、在我的行动背后,有什么样的动机促使我使用这种方式做事情(更加有深度一些:我什么样子的价值观,使我产生了这样的动机)?

3、因为这个动机的存在,我习惯使用的行为模式是什么?

第三步,如果我想要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我就要改变自己习惯使用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让我无法改变我惯用的行为模式?

(举例说明,不按拆页行动建议去做的坏处)

大家心里可能会在小小声的说,如果不用片段中的方法去做,也不会怎么样哪?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情,用美团外卖帮团队伙伴叫午餐的事情。

下雨的中午,大家在专注地开会,忘记了吃饭这件事情。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下午两点还要奔赴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开会。于是我们选择了叫外卖。在叫外卖的时候,没有考虑1人份与10人份快餐的时间区别,结果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午饭。中间在跟店家催单的时候发生了争执。

如果我只是单纯的用“一阶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复盘,那么我观察到的事实就是“我又和人吵架了,心情又变得非常糟糕”,得出的结论就会是,“世界如此美好,我却这样暴躁,这样不好不好”,我要更加“温柔、和蔼可亲”。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一点也没想过要“变得更加温柔、和蔼可亲”,而我到现在也不够温柔、和蔼可亲。

如果我用“二阶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复盘,就会发现,这些冲突的发生都是同一个原因:“没有给事情留出充足的时间”。因为预留的时间不够,于是后面的事情受到了影响,于是心里产生了焦急和慌乱。而和人产生冲突这件事情,并不是“让心情变得非常糟糕”的原因,它其实是“心情变得糟糕”的结果,同时又加剧了“心情变得糟糕”的程度。真正有用的复盘是:提醒自己事先做好规划,预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完成重要的事情,不要给潜藏的冲突提供浮现出来的机会。

用这样的思路去做行为模式调整,那么我以后也就很少能遇到机会和他人发生争执,并且也不会因此而想到去改变自己的本性,避免产生要改变自己本性而感到的痛苦。


这段经历,确实就像书中片段中说的那样:运作顺利的事物不会发生改变,只是一再重复而已;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同样的错误则会一再重蹈覆辙,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只是解决问题,却没有先质疑为什么会先犯下这个错误。


“二阶观察者的观察”,是教会我们时时自省,我是如何导致这个错误发生的。

(适用边界说明)

这个方法在使用的时候,理论上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实际生活中,建议大家主要用在自己身上,而不要用在他人身上。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更不用提接受批评与进行自我批评了。

如果你所在的团队,跟你已经拥有了同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也是可以在团队之中进行集体使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提出一个显像问题,让学习者联想到特定情境)请大家回想这个星期之内发生的一件事情,可以是发生在与同事的合作交流中的,可以是与客户的联络中的,可以是和家人朋友的日常交流中的。这件事情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比如说,我现在一想起来,还是觉得很生气,或者很想抽自己一顿,或者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我就会一直笑得合不拢嘴。


(请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我提出来的行动步骤,反思类似情况更好的做法是什么)然后,请大家运用片段中的模型方法进行反思,如果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怎样来处理它。

我们分小组进行交流,每3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的反思在小组里进行分享。

最后,我们再用5分钟的时间,请每个小组中的1位伙伴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内容。


【待补充内容】


感谢大家对今天学习的参与。今天片段中分享的方法和模型,是“双重回路学习模型”。大家有了解“一阶观察者”、“二阶观察者”这两个概念,片段告诉大家进行复盘时如何做才会真正有效果。

大家如果觉得今天的方法对自己有帮助,就在自己身上用一用,多多益善;同时也提醒大家,这个方法不要过于积极地推荐给其他人使用,尤其不要推荐给处于亲密关系之中的人;如果遇到喜欢和自己探讨如何自省、如何成长的伙伴,就分享给他,顺便还可以讲讲你摔过的那些跤,以及你是如何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又爬起来的。


最后借用片段中的一句话,祝福大家:2017年,亲力亲为实现自己想要见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