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顾楠,江湖人称乐妞妈咪,斜杠青年一枚。我的主业是在一家交通设计咨询单位的总裁办公室做总裁助理,兼职职业是一名亲子阅读推广人,做一家知名的绘本阅读机构的内训师。阅读、童书、写作是我的标签,来到拆书帮也是因为拥有一颗爱学习、爱思考、爱分享的心。我相信:一个人,走得快;而一群人,走得远。期待与大家一路同行。
接着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拆书与拆书帮的基本情况。“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拆书有两种打开方式, 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就是拆书家自己撰写RIA便签,做自己的拆书家;组织学习的应用就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在拆书学习活动中,拆书家不是权威,权威是拆书家所选的图书,拆书家扮演的是引导者、促动师、催化师的角色,启发、引导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促进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践行“知行合一”。在拆书帮内部有一本人人必读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目前已经被韩国引进出
如果你为下周选定了一个可操作目标,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呢?为了更为现实地运用你的时间来达成目标,提前做计划是明智之举,但是我们知道许多拖延者不能接受这个观念。我们不是建议你放弃你的自发性而成为一个准时的机器人,也不鼓励你花太多时间在计划上面,这有可能成为拖延的另一种方式,因为在某个时间点,你必须从计划中抽出身来,投人到实施中,但是我们建议你还是要花一点时间去想一想时间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尼尔·费奥是我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咨询中心的同事,他知道很多制订日程表的人从来没能真正去实行,所以他们会变得失望,并最终放弃了这种做法。费雷博士发明了一种方法,用于追踪那些不属于必做事情的时间轨迹,他创造了“非计划”这个概念。
“非计划”是一个每周日程表,它列出所有你必须做的事情。它可以帮助你在两天内实现你的目标。
首先,在提前了解你有多少时间已经安排给了必须做的事情之后,对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用于实现你的目标,你就心中有数了。
其次,它可以帮助你在每周结束的时候做一个回顾,看看你的时间实际上用在了哪些地方,这也有利于你进行自我监测。
“我不知道我的时间跑到哪里去了。”从第二天开始,想一想接下来的七天。运用在175页上的非计划表格,事无巨细地将你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要做的可以预见的所有活动写下来,在那些你知道会有事情发生并占据你时间的钟点上做好标记。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时候你会做什么事情,把它记在相应的空格内—例如:一次午餐约见,周二,下午12:00~13:00。如果你不能确切地预料到做事的时间,那就估计一下它所占用的时间长度,然后在你可能会做这件事的那一天上标示出来。
将你生活中的所有事项都考虑进去:工作时间,安排好的会议和约见,上课和社交活动,身体锻炼,用餐时间,包括准备和洗涤的时间,干家务的时间,比如清扫、洗衣和购物,为你的朋友、伴侣或孩子专门空出来的时间,睡眠的时于间。如果你经常观看晚间新闻、周晚间足球赛或者其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也把它们记下来。不要忘了额外的周日读报时间,还有上下班和出外旅行的时间。用一个日历来提醒自己的这些事务,因为你很容易会忘掉某些事情。
当你完成了这张计划外表格的填写,再仔细检查一遍。这张表格代表了你在下一周的生活,当你眼看着自己接下来七天的安排,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被所有这些要做的事情搞得很烦心?你是否对那些没有安排事情的时间感到忧心忡仲?你是否因为时间很少而感到抑郁不乐?在你观想自己如何度过这一周的时候,观察一下自己的感受,并思考这份日程表中有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那样的感受?
从这张表格中,你可以了解自己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完成你的目标。这张“非计划”表格为你显示了你可以利用的最大时间,其中的空格反映的是你没有被安排掉的时间。
当你在实现你的可操作目标或任何其它项目的时候,使用非计划来记录你的进步,当你在达成目标的方向上工作了半个小时,就在表格上涂掉相应的半格,如果你工作了1小时就涂掉整个格子。
好了,大家是不是已经阅读好了原文,我们开始I便签的分享。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时间,通常会选择采用制定目标计划的方式来对抗拖延行为,然而当你为目标制定计划时,你知道自己有多少可利用的时间吗?这段文字引发我们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看待列计划表这件事。心理学家费雷博士创造了“非计划”这个概念,并不鼓励花太多时间在计划上面,相反,要求我们列出非计划时间表,“非计划时间表”与我们以往接受的传统计划表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非计划时间表”是一个每周日程表,实现每周时间安排的量化呈现;
2. 它关注的是计划外时间轨迹,即在固定事项之外,可由你任意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3. 一周时间安排的量化呈现,可以帮助你主动觉察生活,觉察自我,链接未来。那么当你完成了非计划表格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感受,思考这份日程表中有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那样的感受。
如果你时常感叹“我不知道我的时间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又或者你苦于制定了计划表却无法顺利执行,最终难免沦为拖延行为,那请跟随作者来一起制定一份属于你的“非计划时间表“,制定一份非计划时间计划表,只需要五个步骤:
1.罗列出每周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计划外),尽量辐射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2.罗列出每周你计划中的目标事件(计划内);
3.将罗列出的计划外事项填写进非计划时间表,并为每个事项标明所需花费的时间;
4.观察你可以用于自我支配的剩余时间。
5.将计划内的目标事件填入空白的格子内。
6.根据完成时间为空白的格子涂色,半小时涂半格。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非计划时间表”是一种帮助我们进行时间评估和自我监测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对时间的判断能力和利用零碎时间的能力。
【A1】
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A1便签,我在平时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
在以往的个人时间管理经验中,我的关注重心一直是“哪些时间被安排了事情”,而从未考虑过还有哪些空闲时间可以利用。我在安排每日行动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尝试将我的个人事务归纳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务性例行工作;二是写作、研究及规划类工作;三是各类阅读、浏览、摘录等输入类工作。
其次,根据工作学习内容分类,将第二天要做的事件用四象限法进行重要紧急程度的划分,保证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留给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
再次,针对每天的完成情况及时复盘、调整、制定下一工作日计划。
这样做计划的优势是更多的精力分配给相对重要的事件,并且可以有效控制自我能力极限,不让自己承担超过能力范围的工作,又可以充分发挥潜能。然而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1.重在计划每天的行程,而对于一周的整体时间安排统筹不够;
2.着眼点在于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并且把目标事项与生活工作中的固定事项混杂在一起,区分度不够,目标事件的指向性不明确,不利于目标的完成;
3.对于零散事件的计划、利用能力有待提升。
【A2】
最后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A2便签,未来我计划如何利用”非计划时间表“来规划学习生活。
我将会按照I中所述的步骤,尝试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非计划时间计划表”,具体操作情况如下:
1.罗列出每周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计划外),尽量辐射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周我必须要做的事项有:做早餐、送孩子、上下班路途、工作、午饭、运动、周一晚上参加群聚会、周三上午幼儿园活动、周六晚上爵士舞剧、周日上午拆书家定级、周日下午游泳;
2.罗列出每周你计划中的目标事件(计划内);
下周我计划中的目标事件为:精读《拖延心理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共读绘本的一年》;简书心得输出两篇;公众号更新一篇;宋佩老师课程方格笔记一篇;阿甲老师课程听完+导图、秋叶PPT课程每天一节。
3.将罗列出的计划外事项填写进非计划时间表,并为每个事项标明所需花费的时间;
4.观察你可以用于自我支配的剩余时间。
根据表格中中的空白区域计算,下周我可以用于自由支配,完成目标计划的总时间为16个小时。
5.将计划内的目标事件填入空白的格子内,并为每个事项标明所需花费的时间。
6.根据完成时间为空白的格子涂色,半小时涂半格。
填完表格之后,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满足、充实与掌控感,因为我在每天的工作内容细分表之外,增加了全局的掌控能力,对于自己的可利用时间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于时间的预估能力。因为使用表格记录这样一种相对客观的工具,可以纠正我平时主观时间的偏差,可以更为有效的对属于自己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今天我的RIA便签就是以上这些,很高兴与大家一同学习进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