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12月14号武汉拆书帮珞珈分舵街道口场活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表达感受和需要 学习目标: 能够区分是否在对他人做评判,学会用你和我句式表达感受和需求

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区分自己的表达是否在【评判】,并且能够用我句式和你句式表达自己、倾听对方。

大家晚上好!我今天带拆的这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这本书分享了多年来在世界上各种暴力的角落调解冲突和疗愈人心的案例,以及系统的沟通理论体系。
被香港大学列入大学生必读书目之一。很多关于沟通的著作有着强大的理论,但并不实用。非暴力沟通之所以与众不同,引发了全球创立和平的热潮,是因为它逻辑清晰,方法简单而巧妙。这种神奇而平和的语言,让我们找到内在的连接,并在人际关系中更真切地表达爱感受爱。只须改变沟通方式,你的一句话也许会让长期吸烟的儿子立即戒烟,也许就能让十年不讲话的兄弟重新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也许只用五分钟的时间,就能让你从希望得到赞助的机构拿到你想要的支持。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通常习惯于用一种评论型语言,比如我妈来我家看到垃圾桶就说,你太懒了垃圾桶都满了还不倒。那么,我听到这个话会怎么反应?很不服气,我怎么懒了,就是这一次刚好被你看到了啊!

 

这种沟通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甚至以误会和争吵告终。但是我妈妈说这话其实是想表达什么呢?可能是她对家里整洁和健康的环境比较重视,也希望我过得舒适一点。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会截然不同。

 

(举书上的例子)一对夫妻沟通不畅,老婆对老公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老公的反应真的就象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婆气坏了,转向旁边的人,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象对着一堵墙。”老师问她:“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多体贴你呢?”这时,她才终于明白自己想说的是什么了。

 

“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让她老公听懂老婆到底在表达什么感受,反倒会因为被批评和指责而回避。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实际上,他感到伤心 、沮丧、困惑,但是没做出任何反应,于是在老婆的心目中,他就会真的象一堵墙。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回顾最近一个月里,你在工作、生活中你对其他人做出评判或批评的一件事情。当时,你是怎样评判对方的?


案例:

带的学生出去上课,被人差评,在心里评判:叫你交课件,你就是不交!谁叫你这么拖延!态度不认真!

 

嫁给你,我真是瞎了眼睛!

 

你说话就像放屁一样!

 

你再这么调皮,我就打断你的腿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过渡语: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感受?因为内心有所期待。比如我希望他听话,可是他就是不听话。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更有效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片段:


拆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猎。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未没见过象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感受,根源在于我们内心有需要,被满足或者没有被满足。所以,表达感受,并且说出自己的需要或期待,是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如果对方没有符合我们的期待,没有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到失望、愤怒、无助、难过……

 

片段中描述了当人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的四种选择。你们使用过第一种的请举手;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

有没有发现,其实前面两种选择,无论是自责,还是指责对方通常达不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也和我们最初的目标南辕北辙。(不那么做的坏处)

 

而后面两种,考虑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或者试着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够真正达到我们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和谐处理好问题的目标。

 

马歇尔博士把这四种选择放在一起,提示了我们,其实当冲突发生时,我们除了本能反应直接去指责和批评对方之外,还有其他的选择。

 

(细化行动步骤)

我们现在就把第三种选择具体化一些,其实就是一个句式:

我句式:“我感觉很……,因为我希望/看重/需要……”

第四种体会他人的方式,可以使用这样的表达句式:

你句式:“你感觉有些……,因为你希望/看重/需要……”

 

(对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有疑问了:有时候直接指出对方哪里做得不对,直接批评,这不是更快捷更有效吗?

的确,当我们指责对方的时候,自己似乎很爽快,但是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这才是高效的沟通方式。

 

(给出一个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在管理一个小的团队,他们前段时间在为一个大型活动做精心的准备和策划,负责宣传的小伙伴根据活动内容设计出了活动宣传海报,很大的一张喷绘,要挂在公司门口。可是,临近活动快要开始,海报挂出来了,我的朋友才发现,海报上的文字出现了非常低级的拼写错误。他大发雷霆,把宣传部的几个人喊来,说:这么低级的错误,你们怎么搞的!脑子进水了吧?你看,因为这个事,上头领导也找我了,害我今天一天的工作都耽误了。那几个犯错误的低头杵在那儿,也不知道该干嘛。

 

他后来跟我吐槽,我提醒他说:你如果换个方式跟他们说是不是更有效点?他试着说:“看到海报出错,我很生气,也很担忧。我重视我们团队的形象,也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样一表达,效果会不会好很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表达感受和需要,下面来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下新学到的技巧。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小王和TA的同事小陈在共同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关于这个项目的一些机密文件小王已经做过整理交给搭档查阅,特意叮嘱要保存好。结果第二天,这份机密文件竟然被小陈遗忘在了会议室,后来是其他人看到转交给小王了。 

现在,请每两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个人扮演小王,另一个人扮演小陈。

 

第一轮练习:

小王拿着这份被人捡回来的机密文件去找小陈,批评和指责,小陈尝试用“你句式”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第二轮练习:小王就这件事用“我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小陈自然反应。看下这次的效果是怎样的。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王:我感觉很生气,很失望,因为我看重我们合作的质量和效率,看重诚信。

小陈:这是很重要的文件,你感觉很生气吧,因为你希望这个文件不被别人看见。

 

(讨论中补充讲解:

1、区分感受和想法,我感觉……是在表达感受,我觉得你……是在表达想法;

2、表达感受的方式,用形容词,比如我很害怕,或者身体反应,比如我感觉身体发紧。)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沟通和表达其实可以发生在任何一种关系中,比如和同事、和下属、夫妻之间、跟孩子之间等等,你在接下来的一周内会涉及哪个情境?请加工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你在这种情境下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我句式来表达感受和需要。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孩子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

我感觉很伤心,看到你把玩具摆放得到处都是,也很生气,因为我看重有始有终的习惯,看重整洁和秩序,看重规则。我希望你把玩具摆放得规整,从哪里拿的放到哪里去,这叫做爱整洁。

 

(老公下班回家一直在玩游戏)

我感觉很生气,希望你多关注家里的事情,我需要重视。

我感觉很疲惫,我希望你和我一起来照顾孩子,我需要轻松,我需要支持。

我猜测,你上班回来感觉很累,也有点无聊,你希望通过玩游戏来放松。


结语

回顾一下内容,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时候,可以采用我句式:我感觉……因为我看重/需要……“看重/需要”后面跟的是一个提炼的词汇,代表着我们的需要,比如整洁、秩序、成就感、轻松、乐趣……

另一方面,当我们体会他人的状态,我们可以说:你感觉……因为你希望/需要……“希望/需要”后面接的同样是乐趣、轻松、自由、成就感。

你句式和我句式,就像左右手一样,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当我们灵活运用这双左右手的时候,即自由地表达自己,同时细心地体会他人,那么,我们的沟通就会变得顺畅且有效,也不再会掉到“评判”的大坑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