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所属活动: 3.1号武汉拆书帮珞珈分舵街道口场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用不“暴力”的方式提建议 学习目标: 运用先倾听后建议的三步骤,温和地向对方提建议,改进沟通效果

开场: 学习目标:在完成本次学习后,能够说出“让对方变得更好”的目标,承认“这是TA当下最好的选择”,并用启发式提问协商其他的改进方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卢静怡,一位正面管教讲师
今天我带拆的这本书叫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

(事件)在场的小伙伴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人际沟通当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重重冲突和矛盾——明明是关心你,想让你出门带伞,一出口就成了:你怎么总是不长记性啊!你看,明明想好好说话,却气鼓鼓地收场,还捞不到好结果。对方不赌气,一关门,走了。
(问题)当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化解呢?怎么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影响)如果我们处理得不好、或者回避这些问题,那么,两个人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解决)《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恰好提供了一种平和而有效的沟通模式,帮助我们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链接,看见对方内在最真实的部分,从而化解矛盾。哪怕是同样的意思,说的方式不一样,这个效果也会大不同。简单粗暴的方法就只能带来沟通失败的结果,而使用一些非暴力沟通的小技巧呢,就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如何向对方提建议”就选自这本书。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一位母亲问我:“马歇尔,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儿子戒烟呢?"
我说:”你的目标就是让他戒烟吗?"
她说:“没错。”
我说:“然后,他会继续。”
她说:“呃,你是什么意思?"
我说:“一旦我们的目的是要某人停止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失去力量。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有力量创造改变——无论是改变自身还是改变他人——都需要出于怎样使世界变得更好的意识。实际上,你的目标并不是让他停止吸烟,而是帮他找到其他方式能够以更小的代价满足他现在通过吸烟来满足的需要。”


她说:“那我怎么跟他说呢?”
我说:“我建议,首先真诚地与他沟通,告诉他,你明白对他来说吸烟是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她说:“呃,你是什么意思?”
我说:“如果吸烟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不会吸烟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诚恳地用倾听与他想要满足的需要建立连接,他会看到我们明白我们了解他为什么抽烟。我们不会因此而评判他、责备他,他们也会更开放地听到其他的选择。如果他们认为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他们,或者,如果他们觉得因为行为而受到指责,他们很难做出改变。所以,第一步是对他诚恳地说,你明白他那祥做,是他所知道的满足自己需要的最好方式。”


这位女士午餐后回来时,眼睛在发亮,真的,闪闪发光。她说:“马歇尔,真的很感谢你今天上午教我的东西,中午,我和我的儿子做了一次最棒的沟通,我给他打了个电话。”

15岁的儿子接电话时生硬地说:“干嘛?”
这位母亲说:“我今天学到一些东西跟你吸烟有关,我想和你谈谈。”
“谈什么?”
她说:“我意识到,这是你可以做的最好的事。”
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
她说:“马歇尔,后来发生的事极为玄妙,尤其是如果你知道我们已经为这件事吵过多少次的话。他先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说:我并不是很确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一个好心的妈妈想让儿子戒烟。

其实,人有这样一个很奇怪的心理规律,那就是,你越要我往东走,我就偏想往西走。不管是叛逆期的孩子,还是正常的成人,都是如此。因为我们都需要证明自己是有做决定的权利的,凭什么我就要按照你说的做呢?

那么,从母亲的角度来说,想要儿子戒烟,就得注意沟通的方法。如果你直接下命令,十有八九是没有用的,指责,批评,抱怨,也都达不到好的效果。那怎么办呢?

我们来换个视角来看——实际上,对方做的事情再怎么糟糕,在这个选择背后也存在着一个理由。

 

所以,当我们无法接受他人的某个行为或习惯,想要去沟通的时候,在我们先不急于改造对方,首先去理解他这么做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当我表达了这份理解,你也知道我理解你,然后再来探讨改变的可能性,效果就会好很多。(知识点逻辑)

 

也许有人要问了,做了不好的事情,还有理由了?那我们岂不是在放纵这种不良习惯?

——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理解”和“认可”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对他当下的行为表示理解,但不代表认可他的做法。比如,一个人偷东西,我可以理解他,也许从小被父母抛弃他能活下来都很不容易了;但是,我不认可他,我并不鼓励他以这样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区分混淆概念)

 

所以,与其用语言暴力和武力去改变对方,倒不如曲线救国来得有效。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根据作者的讲解,把【建立理解】总结了三个步骤

1、确立目标——从改变他人,转化为帮助他变得更好。

2、说出“好的理由”——我明白你这么做,是你所知道的满足自己需要最好的方式,或许是为了满足某个需要……

3、启发问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

 

(举例)比如我的老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每到周末,就跟老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可是他的肝脏不太好,这白的红的一灌下去,身体就吃不消了。我们全家人反反复复劝说过很多次,每次他一听到家里人批评喝酒这件事,就表现得很不耐烦:“知道了,不用你们管!”后来,有一次,我试着用【建立理解】三步骤尝试和他沟通。我跟他说:“老爸,你这在外面吃饭,经常得喝酒,确实也是没办法,我相信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

 

这一次,老爸的情绪还挺平静,回答我:“是啊,我知道对身体不好,可是那些朋友对我来说确实很重要。”

我接着问他:“那,跟这些朋友保持好的沟通,有没有其他方式啊?”

他想了想,说:“其实还是有的,那些人最开始都是通过打球认识的,其实大家有共同爱好,只不过现在慢慢地习惯了聚餐,你请客我请客,显得熟络。”

一个星期后,我爸爸告诉我,他这周末请大家去球馆打球去了,流了一身汗,朋友们都很开心。

 

你看,一旦人们不再认为我们的唯一目标就是想改变他们,也就不需要抵抗这一目标,一旦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理解,他们会更容易对其他可能性开放。

 

(提问,互动,确认)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学到的就【建立理解】三个步骤是哪三步?

 

学习者回答:记住了——重建目标,说出好的理由,启发提问。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在大脑中过一遍,就相当于实际中应用一遍。因此,接下来,我们来写一个小剧本。

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想一想下周你将会遇到的场景,比如孩子奶奶给孩子买垃圾食品,你的同事经常迟到等等。按照下面的模板写一个剧本,在对话中,你使用了建立理解三步走,和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沟通,找到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具体格式如下:

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用来介绍角色行为顺序和表情动作)

对白:(对话的具体内容)

旁白(可选)(用来介绍背景、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等)

 

学习者案例记录:

时间:下周日晚上

地点:在家里

人物:我,婆婆

内容:我跟婆婆主动去沟通关于给宝宝吃盐的事情,她坐在沙发上。

对白:

我对婆婆说:妈,最近几天喂饭,我注意到你给宝宝加盐,我相信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选择。

婆婆说:是啊,我是希望他多吃点饭。加了盐,味道重一点,明显就看出来宝宝吃得多一些。

我说:那,处除了吃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

婆婆说:嗯,其实我们还可以把饭菜颜色和形状做的好看一点……或者餐具换个好看好玩的款式。

我说:这些办法都很好哦!要不我明天去买新餐具,你明天看看菜品怎么美化一下,好吗?先试试再说嘛。

婆婆:行,没问题。

 

结语:

谢谢大家的分享。从你们的运用故事中可以看出,当用了【建立连接】三步骤之后,对方就能够放下防卫心,真正地愿意和你来讨论这个话题,并积极地思考替代方案。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接下来的人际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