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药山,很激动今天我将要挑战3-3,开启我的三级拆书家最后一次挑战。今天我拆书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拆书,小伙伴们能够认识到临界知识的体系,掌握以教为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对微信号公众文章、畅销书或者微课等碎片化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今天我要拆的书叫做《好好学习》,这是一本个人知识管理的精进指南。
事件。现在是一个知识IP崛起的时代,从得到上的逻辑思维,到简书上的彭小六,很多书籍在讲知识管理,翻开自己的朋友圈,很多收费的,免费的,虽然收费转发集赞就免费的课程都在其中。
提问。你是否买了很多书,下载了几十G的文档、电子书、视频,但基本从没打开过?你是否看了N多书,上了N多课,但回过头来,却发现似乎什么也没记住?你是否越学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入手,感到焦虑?你是否觉得学习很努力,但是进步却很慢,没找到“开窍”的关键?在参加很多培训和课程之后,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能用上,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有没有一个课程,是教你“学习”怎么“学习”的呢?
影响。有人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如果不会“真正的学习”,那么,即便看起来一直在努力的学习,却不知道怎样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也不知道怎样让学习改变自己的职业发展,那么,学习,只能是满足自己的一点点虚荣心,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没有丝毫的用处。
解决。这本书就是教给你学习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让你学会把从不同领域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升认知优势,更加高效的寻求知识管理的本质,让你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过好这幸福的一生。
第一个转折在2010年。在我坚持记反思日记的第三个月,自己感觉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似乎没什么用。这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一本关于富兰克林的传记。在这本传记中有这样一段: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续坚持。”
这个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困扰于学了新知识记不住,用不上。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每天自省一个习惯来锻炼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从此之后,我的日记开始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又演化成我独特的“晨修”工作。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这是我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入门,而这个过程也为我打下了重要的基本功。到今天(2016年),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近7年,我从中受益良多。
第二个转折是2012年。在2年多的晨修反思中,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我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个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或冲突,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可是问题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后,茅塞顿开。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
“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原来,过去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说的普世智慧。
关键技能点: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学会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与关键点。
在这个拆页里,我们了解了作者成甲老师在讲解自己在学习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两次“重要转折”,通过这两次重要的转折点,作者打通了知识管理的关键——通过模型和框架透过现象看本质。每个人都会期待自己成长的时候能够更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怎么能够防止“听了这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举例】因为你听到的道理仅仅是信息,是别人的话,你没有真正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也就更不用说转化成能力了。
【对比概念和匹配例子】在这个拆页里面,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的
一个人说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不叫目标管理,我们得问问你打算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成功者。比如我打算两年时间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这是一个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决定两年内写两本销量超过5w册的个人成长领域的书籍。那么,今年12月底前我需要完成第一本书的初稿,并和XX出版社洽谈出版合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前期投入时间参与3次以上的出版行业活动,找到对我作品感兴趣的出版人……当我完成这一切,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了,这个过程叫做目标管理。而为了做好这本书的写作,我需要建立个人管理方面的概念库,在印象笔记上收集大量的个人管理文章,分析他们的写作风格,提炼他们的核心观点,坚持建立自己的个人管理习惯养成方法灵感卡片、整合归类,同时坚持输出练习并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分享水平……让零星的个人管理素材整理成文章,再把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成XX万字的书籍,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这个过程则叫做知识管理。
其实个人管理本质上就是一个——采用有效的手段,让自己更高效的产生价值。成甲老师的两次转折故事,告诉我们怎样产生价值的呢?那么我们从中从成甲老师这段话中了解到知识管理的关键点,又如何去应用,比如如何去读书、参加培训或者以读书为目标去精进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呢?
这里面有个一二三。
一二三是指一个本质,两个关键,三个步骤。
一个本质:其实就是把握知识管理的本质规律
两个关键:其实是人类学习和思考的两个最常用的工具:归纳和演绎。你看,所有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通过基本模型和框架统一安排,这是什么思维方式?归纳嘛!而通过富兰克林自省习惯的方式得到启发,自己自省知识,形成战斗力是什么思维方式?演绎!
三个步骤。
- 1、每天反省的方式去内化知识。强调时间、方法和目的。
- 2、建立知识模型和框架。强调归纳总结,强调上升智慧。
- 3、把新的知识纳入其中。强调不断进取,强调知识积累
一谈到学习,很多人,如你,各位来到拆书现场的小伙伴都一定会会心一笑:
我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纸啊!
那么,怎样才算好好学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的呢?我给大家发一个量表自测题,看看你以前是如何学习知识的。以下5个题目,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一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
1.我喜欢学习新的知识胜过旧有知识
2.不管输入多少新鲜知识,我都愉快接受
3.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我总是记不住
4.我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到工作生活中去
5.我学的越多,发现要学的东西更多
6.我这也想学,那也想学,感觉很焦虑
7.我有系统的知识框架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进去
很好,大家是不是已经完成了这套简单的自测题了?
我来问一下,超过36分的请举手?好的,低于10分的请举手?
好的 ,不过大家不必介意,因为不管超过36分还是低于10分都不重要,这只是证明之前你的个人知识管理状态。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个人知识管理专家成甲老师在个人知识管理的精进之路上遇到过什么,怎么成长的吧!
(进入R环节)
【过渡段】好的,刚刚我们了解到了成甲老师个人知识管理精进道路上如何认识临界知识的,如何通过通过富兰克林自省习惯的方式得到启发,拆解出一套内化知识的一二三方法论。那么,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怎么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呢?请看下一个拆页:
在具体以教为学的应用中,有什么技巧吗?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
a。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把教学当做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b.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我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因为不由自主的成为“老师”的角色,所以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了应该“正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讲的道理看起来更合理,我们便会找很多案例来支持自己,但是,要注意,所有的观点都能找到支持它的案例,我们更要关注反对的声音。了解了别人质疑你的原因,再对比自己的观点,我就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我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住脚,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注意到上面这两点,我想大家在践行以教为学这个方法的时候,成长的速度回更快。不过可能有朋友会问:你有《成甲说书》来讲课,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怎么以教为学呢?
其实,以教为学的机会很多,比如:
你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爱人或者同事听。
你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
这些途径都是以教为学,只要你用心,就能找到更多机会。
给别人当老师,看起来不太容易,尤其对于学习者来说,似乎我们很少想着主动去教别人。但是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都有人可以教大教育家学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以教为学,本质上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知识从高势能向低势能转化的过程,只要在这个领域中,你掌握的比别人多,能够对别人有启发和帮助就可以了。我们怎么教给别人呢?问现场的二级拆书家小伙伴一个问题,我们这里说:以教为学一定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这和我们在TF2-2的过程中学到的什么技能有关?a、预防异议 b、分布催化
千尘:ab
高捷:ab
很好,我们了解到以教为学,其实和我们拆书有很强的关联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以教为学呢?我们可以拿分享举例子,应该是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本质。明确我们的教不是为了“好为人师”,而是因为要更好的学。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方法其实是一个port模型,P,你的目的是什么,强调本质目的是为了学,为了更好的学。如果你能够写下来,为了学习( ),而教给XX人XXXX的知识,这样就会更加清晰。
2、澄清目标。我们是通过教,而学东西。因此绝不是闲聊。在以教为学的时候,明确自己想要通过“教”什么,而更好的掌握什么。澄清目标,则更加清晰的了解你想要了解的具体内容,设定一个清晰的标准,通过XXX方式,分享XXX知识点。
3、确定边界。因为以教为学的本质是为了学,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聚焦自己要学的东西,而不能节外生枝。
4、入二出一。文章中强调想要以教为学,一定要大量查阅资料,那么查阅多少资料呢?有人说要多多益善,我给别人的建议是,最低不要少于想要输出内容的一倍。如果能够保持输入输出比在1:3以上那就更好了。那么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料可收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减少输出的内容。比如一篇文章讲了三个点,我们集中精力,一次性只输出一个点,不就容易搞定了吗
5、准备反面案例。这一点也特别重要。我们可以参照咱们之前提到的预防异议方法,列出几个反对意见,从而是自己学习的内容更加全面。
这段内容给我印象很深刻,虽然他告诉我们以教为学是什么这个what的问题,但是,怎样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我感觉对于如何以教为学的去进行碎片化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讨论:
明确问题。通过重述确认,让每个学习者非常清楚聚焦讨论的问题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的本质。我们的教为甚么可以促进自己的学。
小组讨论对于概念类的我们怎么以教为学,对于步骤类的我们怎么以教为学,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可以阐述的知识。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假设你和好朋友都是爱学习的知识管理爱好者,想要用以教为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你们能够采取哪些方式和方法,有什么样的具体场景,能够讨论一下具体的方案,做一个知识分享。5分钟后,我们请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讲解。
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具体的场景以便于更好的分组讨论哈!我这里有一份打印好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大家看了以后,想要分享给其他小伙伴。但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分享并非是自己背过文章一字不落的复制给其他人听。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个方式,找到碎片化知识分享给别人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听清楚了?不是讨论我们怎么分析这篇文章,而是讨论我们怎么把一篇文章用以教为学的方式分享给别人听。大家通过讨论,得出具体的分布解决方案。
【微行动学习之张雪vs高捷vs千尘vs贾先伟】
我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想分享给别人,根据这个以教为学的方式,我想要这么分享:
明确问题:如果我想要分享这篇文章,我一定要把它的结构分享出来
第一明确分享目标,引发别人兴趣
第二确定文章的重心和关键词
第三找到why,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这个话题解决什么问题
然后在强调关键词的内在含义,本质是什么
第五强调文章的结构框架
第六我想要表达的和文章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更加口语化的分享
第七找到结合自己的案例,就像A1A2那样,更加具体,更加有场景化
贾老师
形式是文章,特点逻辑性更强
我们分享的时候关键词优先
找出反面案例(可能异议)
然后联想自己
找到我们平时不注意的东西,引入关键点
强调文章的特点、优点
一个问题+一个案例+一个工具
30分钟内完成分享
……
好了各位,我们刚刚进行了一次微行动学习,了解了以教为学的具体解决方案。那么,有一个好玩的任务,大家知道永澄老师这个公众号吗?咱们找到这个订阅号,任选一篇文章,采用以教为学的方式分享给其他人。大家按照“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的方式教给输出你的感受给别人听。
我们今天通过分享《好好学习》中的两个小的片段,让大家了解个人知识管理如何去精进,本质上如何去成长,我相信大家通过这两个片段,了解好好学习怎么学,提升认知优势,增加个人成长势能,让你学会好好的学习【和开头场景法相呼应】